明王朝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一直到明宣宗去世,长达半个多世纪。当中伴随着很多谜团,比如说明成祖朱棣生母是谁?明太祖朱元璋之前是不是当过和尚,最具争议性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谜,相信很多人很有兴趣。
第一:太子意外去世,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1:明惠宗建文帝的身世,早年大哥夭折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建文帝朱允炆,他的父亲就是大明帝国的首任太子朱标。朱元璋把他视为掌上明珠,精心培养他成为大明帝国的下一任接班人。他上面原来有一个哥哥,叫朱雄英,很可惜在他六岁的时候得病去世。
2:朱元璋65岁的时候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在洪武25年去世,八个月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24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让他向北巡抚陕西,他的目的决意迁都。毕竟建都南京总有偏安一隅之嫌,他的大明王朝可不是半壁江山。可是这一回来朱标便一病不起,第二年朱标就去世了,在老朱65岁的时候爆发丧子之痛,的确很痛心。不过如此一来,命运把朱允炆推向了历史舞台。
第二:老朱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建文帝个性之谜,建文帝削藩之谜
1:朱元璋一介农民出身,遵循的是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是唯一一个彻彻底底从农民出身造反出来的开国皇帝,自然思想比较传统。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太子朱标去世后打乱了朱元璋的部署。他并没有在其他的儿子里面做出选择,而是在八个月后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明明知道这个孙子过于仁慈,还要传位给他,儿子里面优秀的晋王燕王视而不见。
2:建文帝个性之谜,真的那么懦弱无能?
朱元璋是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去世,这时候皇太孙朱允炆不过21岁。而“朱允炆”这个人性格比起他父亲朱标来更加仁柔,朱标在战火中出生,“朱允炆”则是太平盛世间出生。他这个人受到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痛苦身体很快消瘦下去。朱元璋分封藩王的主要目的就是保围中央,可朱允炆并不这么想。在朝中和诸位王爷见面的时候,就是要低人家一等。
他随意跟朱元璋说了一句:“边疆上有战事叔叔们可以作战,可是如果叔叔们闹事应该怎么办?”朱元璋一时说不出话来,问朱允炆怎么办?朱允炆回答说道:“首先以道德约束,再用礼法辅佐,实在不行就把他们废除。”朱元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从这里可以看出建文帝也并不完全是没有心机。
3:建文帝开始走出削藩这一步,也存在很多疑点
建文帝作为皇帝的继承人,在当上皇帝之前就已经看出藩王带来的危险。他一继位就开始跟主要的心腹大臣商量削藩的政策,问题是这些人都有力量。先从燕王下手,他们又没有那个胆子。最后决定还是从软的来,首先把矛头对准了燕王的亲生兄弟周王。周王跟他是一个妈妈生的,不到五年间五个王死的死,废除的废除,接下来就要和燕王朱棣摊牌。
建文元年燕王府有一个官员叫于亮,说朱棣等人为非作歹,有造反的意向。朝廷于是把这些官员全给抓走,同时下令让北平都指挥使司派遣当地军队包围燕王府,可是朱棣早就为谋反做好了准备。统帅谢贵二人被蒙进燕王府,纷纷成为燕王的刀下鬼。最后包围燕王府的军队被冲垮,燕王朱棣迅速占领北京九门,靖难之役就此爆发。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朱棣打赢了侄子建文,最后坐上了皇帝宝座。
第三:建文帝新政几大改革,足以可见他并不是昏君
1:朱允炆放宽刑罚,公然违抗朱元璋祖制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间,为了残酷镇压贪官污吏和政治劲敌,选择以猛治国这条路线。建文帝朱允炆早在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考察历朝历代的刑罚。针对大明律中的规定做出了减刑和修改,修改了73条,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称赞。他上台以后更是放宽刑法,据说当时刑部审问囚犯要比往常减少三分之二。
2:朱允炆提高文臣地位
朱元璋在位期间有一个重大的政治举措,在洪武十三年爆发了著名的胡惟庸案。借着这个机会杀了很多人,废除了一千多年以来的中书省宰相制度。由皇帝统领六部,直接归皇帝统帅。可他们也不过是二品,和军人待遇差那么一点。朱允炆不能让他们低于五军都督府,六部每个尚书一品。提高他们文臣的待遇和地位!
3:针对灾荒减免赋税,救济灾民
朱允炆为后世称颂的便是减免赋税,救济灾民,关怀老弱。限制僧人占据土地,朱允炆说一个僧人最多所占50亩,多出来的分给老百姓。朱元璋时期苏州和松江的赋税最严重,“朱允炆”上位后觉得这样做不可行。于是把苏州松江的赋税减低,不要给他们太沉重的负担。
我们看后面朱棣从北平打下南京后,南京所部那么多大臣之所以甘愿跟随建文于地下。和他制定的宽仁政策息息相关,和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背道而驰。他在太平盛世是一位仁君,可太过软弱注定治理不好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