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原创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此时列国为何不参战,要等到邯郸之战参战

原创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此时列国为何不参战,要等到邯郸之战参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114 更新时间:2024/1/25 15:43:22

[var1]

一、秦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策略在战国中是最出色的。

这里面的原因,主要还是由战国的特点决定的。秦国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除了秦国的国力是七国中最强大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国国家战略和外交策略要远高于其他六国。

秦国的国家战略就是统一天下,为此,秦国的十几代国君一直就朝着这一目标努力。长达上百年的时间里,秦国确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并毫不动摇的朝这个方向前进,这种力量是极其可怕的。反观其他六国,此起彼伏,互相征伐,可是哪个国家都没有长期的打算。就这样,秦国的势力越来越大,而六国的势力越来越小。

[var1]

在外交上,六国的外交家也看出了天下的关键,于是以苏秦为首的外交家提出合纵,以六国之合力对抗秦国。而秦国则以张仪为代表的外交家提出连横,打散六国的联合,对六国各个击破。最终,还是连横战胜了合纵。这是因为连横以秦国为主,行动坚定灵活。而合纵则是六国联合,这些国家之间都有着利害关系,各怀鬼胎。一旦出现矛盾,就四分五裂。因此,在外交策略上,六国也落了下风。

二、长平之战中赵国的作为犯了战国的大忌。

具体到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里,赵国的所作所为犯了大忌。这场战役,在没有开始的时候,赵国就落了下风,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var1]

赵国接收上党,是不义的行为,完全打破了战国时的外交惯例,遭到了其他五国的一致反对。上党本身是韩国的领土,因为韩国的失败,被迫割让给秦国。但是,韩国上党守冯亭为了挑起赵国和秦国的争端,故意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从这一件事来说,赵国接收上党是完全违背外交惯例的。上党本身是韩国割让给秦国的领土,跟赵国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而赵国由于利欲混心,不顾秦国和韩国的外交协议,强行占有了它。这在战国时期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如果纵容这样的事情发生,会给各国将来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赵国便被各国孤立了起来,它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国家的支持。

[var1]

由于《史记》的作者的倾向性,我们对秦国扣押楚怀王,张仪欺诈楚国等不义之举都义愤填膺,可是,将心比心,赵国强占秦国的战利品不也是不义之举吗?公然违背战国的国际之间的惯例,还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估计连韩国都不会站在赵国的一边。

三、秦国占据了外交的先机。

再加上,在这场战役前,秦国也做了周密的部署,针对其他五国,秦国分别做了外交工作。在这五国中,齐国遭受过六国联军的攻击,国力衰弱,对其他的国家心怀怨恨,不参与其他国家的纷争。韩国被秦国实力压制,唯秦国之命是从。燕国是实力最小的国家,又隔着赵国,也不参与。

剩下的就只有楚国和魏国。楚国是个大而虚弱的国家,它被白起打败,将国都东迁,惊魂未定,根本不敢和秦国为敌。最后剩下的魏国一个国家,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连续给了它沉重的打击,它一个国家更是不敢对抗秦国。

[var1]

这样,赵国在外交上已经无可救药,再加上秦国声张如果有国家帮助赵国,秦国就转移兵力去攻打它。在道义和实力面前,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去救赵国。

四、秦国当时还有余力。

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的损失也很大,当时秦王和白起谈论说“秦国疲敝,国内空”。白起率领的军队也死亡过半,不敢虽然如此,秦军还是有余力的。当时白起兵分两路,就准备打下邯郸,灭了赵国。只是因为范雎的阻拦,才给了赵国苟延残喘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的国家都各怀鬼胎,它们也是从自身的考虑出发,来决定国家下一步采取的行动。在长平之战胜利的震慑下,各国谁都不敢、也不愿意出头去挑战秦国。

[var1]

在各国的战略里,一个强大的秦国是大家的威胁,而一个强大的赵国也并不是大家的福音。赵国也是一个极有侵略性的国家,它在胡服图强之后,对四周的国家进行了侵略。连岁月悠久的中山国都灭亡在它的手中。如果赵国战胜秦国,取代秦国的地位,对关东各国的威胁要比秦国还要大、还要直接。

因此,在其他国家的心中,最好是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这才符合各国的利益。各国既不会插手秦赵的长平之战,但是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其中一方被另一方灭掉。所以,在秦军消灭赵军之后,秦王停止了白起的军事行动,各国也就不去参与进去,大家相安无事。

[var1]

五、其他国家干涉秦赵战争的时机未到。

如果其他国家在这个时候对秦军采取军事行动,会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道义上的问题。秦国是为了自己在上党的利益作战,名正言顺,有着正义的名分。其他国家参与名不正言不顺,在道义上理亏。

二是没有打败秦军的把握。秦军有名将白起率领,秦军虽然损失很大,但是得胜之军,士气高昂。在白起的军事生涯里,他多次以少胜多,魏、韩这些国家都被他以极为悬殊的兵力打败,可以说是对白起闻风丧胆。有白起在,其他任何国家自问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var1]

三是赵国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秦军还没有对赵国进行最后的攻击,这个时候出兵对秦国发起军事行动,实际上是替赵国去抵挡秦军的攻伐。白白损失自己的兵力,而让本来该受秦国攻打的赵国坐收渔人之利。在那个权谋玩得娴熟的时代,谁也不会去做这种出力不落好的事情。

所以说,在长平之战后,各国权衡利弊,终究还是认为参与秦赵之间的战争,时机不成熟,所以没有参与进去。

结语:

长平之战后,秦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自身的损失也很大。当时其他各国没有参与进来,对秦国采取军事行动,主要有道义上、实力上和战略平衡等几方面的考虑。在当时,参与战争的时机并不成熟。

[var1]

在一年后的邯郸之战中,这个时机成熟了。秦国的衰弱已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秦军长期攻打邯郸不下,损失惨重,而白起又因病不能指挥作战,这一切都削弱了秦军的实力。再加上秦国要灭掉赵国,也给大家带来了直接的威胁。由于唇亡齿寒,迫使关东各国组成联军,一举打败了秦军,扭转了关东的形势。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没读过什么书,为何出现那么多大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时期的三大思想家,战国思想家,春秋战国思想史上最深刻的智慧

    [var1](焚书坑儒)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能成为学者,能成为思想家,这个人肯定读过不少书,见识过不少东西。但是奇怪的是,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大思想家,并没有读过什么书。虽说他们究竟读过什么书,我们现在并不完全清楚,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干过“焚书”的事情。但是,并不表明那个时候的书就很丰富。因为

  • 原创精明绝顶的吕不韦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了却余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那么秦王为什么要逼死恩人呢?吕不韦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其原因有三:一是吕不韦功高盖主,大权在握,严重影响了秦王亲政。吕不韦早在秦异人做国君时,就被封相国、文信侯,赐予洛阳食邑十万户,家有奴仆上万人。更历害的是,吕不韦把持朝权,遍置私人,养门客三千人,异人死,尊吕不韦为仲父,辅助秦王赢政。

  • 原创荆轲作为一个刺客,为何会刺秦失败,是否因为剑术太差?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荆轲是如何刺秦的,荆轲是该退秦还是刺秦,荆轲是谁为什么要刺秦

    [var1]既然我们讨论的是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那下面我就试着分析下:荆轲其人。荆轲原是齐国庆氏后裔,后来迁至卫国才改姓荆,其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这点无疑义,能够刺杀秦王可是了不得的事)。[var1]其为人康慨侠义,城府修养具佳,喜欢游历,自幼喜欢剑术,在游历过程中经常和人交谈切磋剑术。可以说,荆

  • 原创陆逊是吴国的重臣,孙权为何却容不下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陆逊跟孙权关系,吴国重臣陆逊简介,吴国重臣陆逊有多厉害

    [var1]公元203年,18岁的孙权坐领了吴国的江山,而只有20岁的陆逊也正式走上了政治舞台。当时的陆逊主要从事文官的工作,并且能够做好份内的事情,没有出现过一丝纰漏。公元219年,关羽出兵攻打襄阳,孙权趁机偷袭了空虚的荆州。而孙权能够趁机在关羽“后院放火”,其中离不开陆逊的大力辅佐。这也是陆逊首

  • 老师不会告诉你,荆轲刺秦失败,其实是因为他武功太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对荆轲刺秦的看法,刺秦荆轲完整视频,刺秦荆轲简介

    [var1]但事实上,根据史料记载,荆轲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剑客。《史记》记载,击剑仅仅只是荆轲的爱好,而并不是他的主业。荆轲的主业是做一名政客幕僚,靠的是理论,而不是剑术。但是荆轲的运气并不好,连卫国这种不入流的小国都不愿意用他,他只能是一路向北,周游列国,最终跑到北边最贫瘠的燕国追寻理想,最终被燕太

  • 刘备全盛时期的地盘到底有多大?和魏国、吴国相比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备是怎么壮大起来的,刘备势力最鼎盛的时期,刘备鼎盛时期实力强大吗

    那么起点这么低的刘备,他全盛时期的地盘有多大呢?和魏国、吴国相比怎么样?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全盛时期是什么时候。刘表去世前,刘备一直是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的独立地盘,算是人生低谷期。而后,刘表去世,曹操南下,刘备撤离,联合东吴孙权一同抵抗曹操,虽然大军压境,但是刘备的事业开始进入了上升期。[var

  •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在200年时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国七雄韩国的都城,战国七雄韩国首都变迁史,战国七雄时期的韩国现状

    [var1]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因为种种原因,几乎都有迁都的情况。比如大家熟悉的魏国,曾经定都安邑,后来迁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再比如赵国这一诸侯国,在定都邯郸之前,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定都。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韩国,和魏国、赵国一起瓜分了晋国,所以并称了三晋。那么,问题来

  • 无论对秦王异人还是嬴政,吕不韦都在追求奇货可居。他成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吕不韦对嬴政好吗,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秦王嬴政对吕不韦的评价

    所谓“奇货可居”,就是把少有或者稀缺的货物有意囤积起来,等到价格猛涨之后再行出手,以换取高额的政治或者经济回报。关于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以上,就是“奇货可居”的释义和出处。

  • 秦末楚怀王熊心,在灭秦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被项羽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楚怀王熊心是怎样灭秦的,项羽当初为什么要杀楚怀王,项羽杀楚怀王在哪一年

    [var1]楚义帝熊心剧照袭号怀王熊心是楚国王族,楚国被秦国灭亡后,熊心在乡间地方隐居,以牧羊为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起事反秦,夺取陈县后,遂立国号“张楚”,陈胜自称楚王。天下英雄响应,九月,刘邦起兵家乡丰县(今江苏丰县),响应陈胜吴广起义,东攻沛

  • 春秋最后的霸主越国是如何衰亡的?为何它始终无法融入中原文化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越国走向了君位空虚的危机之中,王族子弟想要立“错枝”(或作“孚错枝”,当是其人名之越语译音,此人在《吕氏春秋》《庄子》中被称为“王子搜”,可能是“越王翳”的另一位兄弟)为君,不料这位王子却逃到了一处产有丹砂的山洞(丹穴)中。最后,外面的人焚烧艾草,用烟熏洞口,他被逼了出来。这位想当逍遥派的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