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如果叛军内部没有内讧,结局会怎样?

安史之乱,如果叛军内部没有内讧,结局会怎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93 更新时间:2024/2/17 23:20:40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这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安禄山在洛阳自称皇帝,国号燕。几个月前,他率领的叛军势如破竹,把大唐军队打得屁滚尿流,很快就占领了大唐的东都洛阳。

在称帝这个问题上,安禄山表现得急不可耐。如果他知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想必就不会那么着急了,后来的结局可能就会不同。

但是,他称帝了,建立了正式的国号,就表示和大唐彻底决裂了。此时,叛军的力量处在顶峰,大唐的命运是灰暗的。然而,叛军内部的一些分裂力量也正在积聚。

01、叛军内部的第一次内讧

安禄山称帝后,叛军的势力依然很强盛,不久之后就攻下了大唐的都城长安,迫使唐玄宗被迫逃亡四川。安史之乱达到了"高潮"。此时的战争形势,对叛军极为有利。

唐朝方面,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正在组织大军镇压叛军,玄宗在成都当了太上皇,对大唐政权已经失去了控制力。正当唐肃宗在为下一步的作战冥思苦想的时候,叛军就给他送了个天大的好消息。

757年正月,叛军内部的分裂力量终于积聚到了顶点,安禄山集团内部发生了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与阉人李猪儿一起,趁安禄山睡觉之际,把他砍死了。

这次内讧,对唐军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让身在灵武的肃宗找到了战略方向。这年二月,唐肃宗就移驾到凤翔,聚集各地勤王之师,然后又向回纥借精兵四千人,这些部队加在一起,兵力约十五万人,由肃宗的长子李俶担任元帅,郭子仪担任副元帅,直奔长安和洛阳。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着叛军内讧的机会,收复两京。

经过近一个月的战斗,叛军被打败,安庆绪仓皇逃出洛阳城。

唐军的这次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战斗力不断提高,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

02、叛军内部的第二次内讧

安庆绪逃出洛阳后,率领叛军退到相州(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叛军在相州尚未扎稳脚跟,郭子仪就率领唐军前来围剿。六神无主的安庆绪急忙向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叛将史思明求救。758年三月,史思明率领十三万大军救援相州,与郭子仪率领的唐军展开决战。很不幸,唐军一战而溃,号称六十万的唐军死伤无数。听闻消息后,唐肃宗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权,让他回长安待命。

此时,形势再次发生逆转,叛军气焰嚣张,唐军则生死未卜。史思明帮助安庆绪解了围,但是史思明并没有安心安庆绪为皇帝。很快,史思明略施小计,便将安庆绪给诱杀了。这次内讧后,史思明在范阳称帝,改范阳为燕京。不久之后,他就再次率大军南下,唐军无人能敌,很快东都洛阳又被史思明占领。

形势对唐军极为不利,叛军大有再次占长安的趋势。但是,就在这个大好形势面前,叛军内部发生了第三次内讧。

03、叛军内部的第三次内讧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安禄山的命运又在史思明身上重演,由于暴虐无度,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害怕父亲某一天一个不高兴将他杀了,便先下手为强,将史思明杀死。这次内讧,在叛军内部发生了连锁反应。史思明死后,由于史朝义资历浅,能力不足,无法统领史思明手下将领,这些将领都不愿意为史朝义卖命。就这样,这次叛乱极大削弱了叛军的力量。

新继位的代宗瞅准时机(762年,肃宗和玄宗相继去世),再次向回纥借兵,由仆固怀恩统领,度过黄河,加紧追击史朝义。原来史思明的部下不看好这个少主子,纷纷投降朝廷,这其中就有田承嗣,后来他成了魏博节度使,是藩镇割据的重要力量之一。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也投降朝廷,最终把史朝义逼上绝路。无奈的史朝义只好向北逃窜,企图逃到契丹人的领地。但是被李怀仙的部下追上,被逼无奈之下只好自杀。自此,持续了七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安史之乱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巨大,唐朝耗尽国力,两次向回纥借兵,才把叛军平定。然而,考察安史之乱过程中叛军的操作,就会发现,这场叛乱唐朝之所以能够平定,跟叛军内部的三次内讧是分不开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内讧,一则跟安禄山、史思明的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他们两人性格暴烈,性情,动辄处罚身边人员,让跟着他的人都缺乏安全感。二则是权力的争夺,这个很好理解,大家都想当老大,都想做皇位。

三则是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念的统领。安禄山起兵时,打的旗号是"清君侧",清理的对象便是杨国忠。后来杨国忠被杀了,他就没有再提出具有号召力的旗号了,缺乏统一的思想,让整个叛军到了后期就成一团散沙。如果叛军内部能团结一致,建立统一的思想,增强凝聚力,那这场战争,鹿死谁手,还真的很难说。

更多文章

  • 现代版“武则天”,山东一农妇“称帝”,并建立庞大的后宫男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更疑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预示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彻底终结。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迅猛发展的崭新时代,怎么还会有人愚蠢到做这种白日大梦呢?但是,怀疑也好,疑惑也罢,这么荒诞不羁、滑稽可笑的闹剧,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晁玉华是山东安丘人,她出生在那个

  • 李世民打了大胜仗,李渊让妃子去慰问,却埋下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见李渊,李渊玄武门之变完整版,李渊对玄武门之变的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传奇开始于玄武门事变,因为这一场事变,李世民成功的从一个王爷变成了太子,又快速的从太子变成了皇帝。虽然后来李世民创造了很多的传奇,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玄武门发挥了大作用。不过玄武门虽然对李世民来说很重要,但这场事变实在是太惨了,父子相斗,兄弟相缠,最后血流成河,真是让人不忍直视。

  • 唐朝时期父子两人不愿当皇帝,不断禅位,最终创造一个千古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皇帝传位详解,唐朝有一对父子谁都不愿意当皇帝,唐朝是谁开创了盛世

    皇帝在古代的时候是最高统治者,从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封建王朝就出现在了古代史上。由此皇帝也成为了人们争夺的目标。在历史上,无论是什么关系,对皇位的争夺都是毫不留情的。比较有名的就是康熙帝晚年时期的九子夺嫡。九子夺嫡就是康熙的皇子为了皇位不择手段,这让康熙帝非常恼火。那么在唐朝时期,同样出现了这样严重

  • 唐朝最无耻的诗人:杀亲夺诗卖友求荣,写诗向女皇求媚却遭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最冷门诗人,大唐最残忍的诗人,历史中最惨的唐代诗人

    唐朝是个盛产诗人的时代,其中不乏品行高洁、影响深远的优秀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等等。但是,才德不配位者也有之,比如今天老黄要给你介绍的这位渣男诗人,他的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品实在太差,一生中干的尽是令人不齿的龌龊事,这个人就是初唐诗人宋之问。1/诗称“沈宋”宋之问是中国

  • 唐宣宗在位时期的“大中暂治”,为何没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宪宗与唐宣宗比较,唐宣宗为什么开创大中之治,大中之治唐宣宗的结局

    历史上的“大中暂治”,对于晚唐历史来说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这是因为,唐宣宗在位时期,唐朝在对外战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此前因为“安史之乱”而丢失的疆域,在这段时期得到了大量的恢复。当然,“大中暂治”不仅在于收复失地,还在于唐宣宗对内政的梳理上。对内唐宣宗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并且,强力遏制宦官

  • 武则天创造了18个字,大都被废除,认识的人却寥寥无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则天造了哪18个字,武则天的千古功绩,武则天有何成就

    武周皇帝的一生,在政治统治上自是不用多言的。只是,处在当时的那个社会,想要让世人都接受女子,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她是自信的,从她为自己所取的名字——武曌,便可看出一二。在这个名字当中,“武曌”的“曌”字,是“日月当空”,所指之意思便是,女性和这男性一样,同样可以在这天地间为王。为此,武周

  • 二十八人打败五千骑兵,这样的壮举只有项羽一人能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项羽手下二十八骑排行,项羽二十八骑无敌时刻,项羽最厉害的战斗

    当项羽被追兵追及之时,做为久经沙场之将不用多考虑,如果继续跑,几十人肯定跑不过几千人,先占据有利地形再说。所谓有利地形对于骑兵来说就是一视界良好的制高点,《江表传》说项羽占领的高地为当地九头山,一日九战,故名;又名四溃山,见于《汉书》:“于是引其骑因四隤山而为圜陈外向。”(现今其山海拔高81米,占地

  • 诸葛亮料事如神,刘备打仗为何从不带他?主席7个字道破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导语:诸葛亮在后世的评价是“智多近妖”,因为三国演义里面把他描绘成一个精通奇门遁甲,治国安邦文韬武略的无所不能之辈,只要他出场的那一刻就让人看到了希望,绝大部分都可以反败为胜。但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注意这么一点,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一直没有统兵的机会,而且刘备打仗也从来不带诸葛亮!这是为何?其实主席测说的

  •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真实的周瑜是怎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三国诸葛亮气死周瑜全过程,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么

    周瑜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人,史书记载他“有姿貌、精音律”。意思是说,周瑜人长得相貌堂堂,精通音律。而且,周瑜是个十分有本事的人。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也承认周瑜的能力。我们从书中“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中知道,一个能与诸葛亮比较的人,绝对是一个能人。大文豪苏东坡有词说:“遥想公瑾

  • 火烧赤壁,火烧连营都没能威震华夏,为何关羽水淹七军就可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关羽水淹七军是真的吗,赤壁之战关羽真实情况,史书怎么评价关羽水淹七军

    但实际上,关羽在水淹七军此战中虽然成功的将三万魏军击败,但这在三国时期并不是最大的战役,毕竟曹操当年与袁绍争夺河北时的官渡之战,曹操就击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后来曹操率军南下,他麾下的曹军加上荆州投降后的将士也有十数万大军,但这支军队却在赤壁一带被周瑜击败,后来关羽兵败身死,刘备为复仇率领大军进攻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