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认为文景之治实现之时,并不可以定义在景帝末年,实际上,经过文帝一朝的励精图治,文景之治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最起码,当时的税率低得让人羡慕,人民生活富裕,粮食都吃不完。汉文帝勤俭节约,采取藏富于民的经济政策,让全国经济得以快速复苏。
然后,我们再来看西汉初年和明朝初年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什么不同。
先说西汉。当年跟随刘邦和拥护刘邦打天下的,主要有两批人,一批是刘邦的发小和老乡,比如萧何、樊哙这些老股东;另一批是后来投靠过来的,而这些后来投靠的有不少是曾经的六国贵族后裔,比如张良、韩信。自秦一统天下以来,不少六国贵族一直心存复国之念,秦二世的暴政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刚好也给六国贵族提供了机会和舞台。而刘邦最后一统天下,正是诛灭了六国贵族最强的一支——项羽。
那么当时六国贵族最希望实现的社会制度是什么呢?当然是恢复当年分封诸侯王的制度,封邦建国。而刘邦心里的想法呢?想必他更心仪秦朝的郡县制。但统一后又必须对功臣们封侯拜相,于是一批异姓王就形成了。也就是说,刘邦统一天下以后,首要同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如何消除异姓王,消除六国遗留下来的恢复分封制的社会观念倾向。这是意识形态工作。也正是刘邦在位时解决了这一问题,文景二帝才得以放心搞好经济建设。
再说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显然是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做意识形态工作的。明朝之前的元朝,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朝代,其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本来就让汉人不服。当年朱元璋起义时,正是打着“驱逐鞑虏”的旗号。所以大明建国,可以说已恢复汉人天下的理想,符合当时全社会的主流观念倾向。既然如此,以经济建设为全国工作重心,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