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明朝的灭亡有很多因素,其中包括明朝的体制问题,小冰河时期,大明的文臣武将拖后腿,疯狂挖墙脚等等。
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崇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不可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待文臣也不够强硬,而崇祯一朝,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其实都没有什么缺憾,就像孙承宗、孙传庭、曹文诏的叔侄等。
崇祯在位后,所面临的形势就是这样,社会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天灾连连,造成许多地方微粒化,农民起义连连,崇祯所面临的形势就是病入膏肓的明朝,相比较于其祖父和兄长,崇祯是很不幸的,在他登基前的16年里,崇祯本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但他并非皇储,大部分时间都只能住在宫外当信王,可以说,崇祯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皇家治国教育和管理,对治国之道缺乏思考,再加上能力和见识的欠缺,也是以后悲剧的主要原因。
为了激励人心,崇祯即位后,杀了宦官集团,撤销了特务机构。虽有大权在握,但也是自食其果,失去了制衡文官集团的助手。均衡已打破。但崇祯本人具有朱元璋那样的勤政精神,却没有朱元璋那样的雄心壮志。错失工作,操之过急。最后输给了文官集团。败坏于自己智力的平庸。事实上,如果崇祯不是自作主张,而是承认自己无能,将权力交给像魏忠贤、张居正这样的才子,明朝或许还可以再延续几年。
而且老朱同学很机谨,自己走南闯北,放羊,扛过枪,杀人如麻,什么阵势没见过,他可不是崇祯那样的奶娃子,登基后,见周围人都不认识,或许是自己带人巡视紫禁城,反正黄袍在身,也没人敢乱来,紫禁城没人看过,以前的明故宫,比北京的紫禁城还小。
这是朱元璋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不是公子王孙,他内心所具有的顽强顽强、勇敢的风格,正是危难时刻最好的正能量。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