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勇遭废、杨广继位,宫廷剧的解读站不住脚,因为这是政治事件

杨勇遭废、杨广继位,宫廷剧的解读站不住脚,因为这是政治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747 更新时间:2024/2/6 11:03:43

公元600年,当了20年皇太子的杨勇被废。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改立第二子杨广为皇太子。

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大隋帝国第二代掌门人。

因为隋朝二世而亡,所以杨广的名声一直不好、一直被黑。不仅弑父鸩兄、当了皇帝,而且太子之位也来得诡诈权谋。

所以,关于杨勇被废和杨广继位之间的解释,都是一股脑地权谋问题和道德问题。历史被简单地描绘成了宫廷剧,越狗血越吸引人。但是,越狗血越吸引人,也就越脱离真实、渐入戏剧。

废储,从来都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为皇帝不是一个人,它是一个机构和权力的一极;而储君也不是一个人,它也是一个机构和一股势力。这两股势力,再加上朝堂势力和后来居上的杨广,构成了一组博弈关系。而这组博弈关系,是不能简化为一起宫廷剧的。

01.史料推演:杨勇真性情、杨广真诡诈

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

唐朝人写的《隋书》,定义了杨勇的人设:好学的文艺青年、仁厚的大隋储君、率性的坦荡君子。

杨勇是文艺青年,而杨坚却要改革文风,父子矛盾不可避免。杨勇仁厚,而杨广却隐忍奸诈,算计储君就有的放矢。杨勇坦荡,而杨坚老而猜忌,杨勇被废则是必然之势。

除此之外,杨坚和杨勇这对父子关系,明里暗里还会推演出这样几个矛盾:

一个是杨坚节俭而杨勇奢侈。

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恐致奢侈之渐。

太子杨勇纹饰镂刻了一具铠甲,而皇帝杨坚却一直俭以养德,所以担心杨勇养成奢侈的恶习。这是父子在性情方面的矛盾。

一个是群臣朝太子、触怒杨坚。

其后经冬至,百官朝勇,勇张乐受贺。

一年冬至,百官在朝堂朝贺完皇帝杨坚,又跑到东宫朝贺太子。这件事让杨坚很不是滋味。于是,下诏罢停东宫朝贺,理由是于礼不合。这是君臣之间在权力方面的矛盾。

一个是杨勇专宠云昭训,触怒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这个人有爱情洁癖,跟皇帝杨坚基本上就是一夫一妻,容不得她女插足。所以,太子杨勇冷落正妃元氏,这位皇后非常不满意。而得罪皇后,就得罪了皇帝,因为皇帝杨坚是个妻管严。所以,杨勇被废,与独孤皇后这个老妈,关系甚大。

围绕这些矛盾,晋王杨广也就有了权谋诡诈的可能。杨广做了这样几件事,基本上就是与太子杨勇反着来:

一是专宠正妻,“弥自矫饰,姬妾但备员数,唯共萧妃居处”,目的是争取母亲独孤皇后的好感。

二是崇德尚俭,“车马侍从,皆为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目的是争取父亲杨坚的支持。

三是构陷兄长,杨广向独孤皇后哭诉太子有杀己之心,于是“皇后意移”,目的是利用母亲促成换储之事。

然后,杨广勾结了杨素宇文述等朝中重臣,开始了正式的夺嫡“战争”。杨广咄咄逼人,杨勇却“计无所出”,只能等着一纸诏书被废。

这个推演可以简化为这样的模型:

杨勇奢侈、不招父亲待见;杨勇好色、不招母亲待见。

杨广假装专一萧妃,于是母亲喜欢;杨广假装崇德尚俭,于是父亲喜欢。

于是,杨广小施诡计、小结同盟,然后杨勇被废、杨广继位。

移其关系限制之处,还能更简单一点,就是:

父亲母亲不喜欢老大、特喜欢老二,于是老二继承家业、老大扫地出门。

02.逻辑推演:国政不是过家家,皇室不能太任

首先得确定一个大前提:改立储君,必须是一个政治事件。

因为影响太大,特别是杨勇这种当了20年太子的储君,背后会牵涉一大批人和一大股政治势力。

如果出现差池,隋朝很可能会出现大的政治动荡。其结果将是隋文帝杨坚和整个隋朝承受不起的。

以这个前提为起点,实施逻辑推演的结果就是:以上那个史料推演,根本就站不住脚。

第一,把国政简化成家事,站不住脚。

国家、国家,但国不是家、国政不是家事。这个简化模型不能成立。

因为国比家复杂得多,国政比家事复杂得多。把国家简化为家事、把国政简化为宫廷,这是电视剧的套路,但不是真实世界的脚本。

自三代以来的宗法制就决定了:国家是靠典章制度来运行的,而不是靠喜好感情来运行。

所以,这就不允许杨坚和独孤皇后用简单的喜好来决定未来储君的去留。喜好感情,只能是形势所驱后的点火因素,不能构成废储事件的真正原因。

谁说不可能,任性的皇帝多了,南北朝比比皆是。所以,皇帝杨坚任性、独孤皇后更任性,而任性的这两口子又有无限的权力,所以想干啥就干啥,别说改立个儿子当储君,就是改立个禽兽当开府,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把杨坚和独孤皇后简化为老父、老母,也站不住脚。

杨坚篡位之后,干得第一件事就是重建典章制度。废北周“六官制度”、建“三省六部”,改革府兵制、改兵户为民户,以北齐律为基础修订开皇律。

所以,杨坚这个人是非常重视制度建设的。

而杨坚在前台推行,独孤皇后就在后台辅助,这两个人真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大隋统一天下,不是杨坚一个人的功劳,是杨坚和独孤皇后这两口子一起努力的结果。

所以,这两个人不是性情中人,而是理性至极的人,完全可以用理性人的假设模型来定位杨坚和独孤皇后。

因此,对于关系国家根本的储君废立,他们不会单靠喜欢与不喜欢来决断。喜欢不喜欢,只能在大势已定之后,做一个触发机制来用。

但是,杨勇私德有亏啊,而且触犯了龙鳞。杨坚节俭非常,而他奢侈非常;独孤皇后爱情洁癖,而他风流好色。所以,为大隋计、为后世计,也不能要一个既奢侈又好色的储君。

第三,放大杨勇的私德问题,也站不住脚。

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公元581年建隋的时候,杨广12岁;公元600年当太子的时候,杨广31岁。

杨俊,杨坚与独孤皇后的第三子,生于公元571年。

据此反推杨勇的年龄,在公元581年当太子的时候,也就十四五岁;而公元600年被废的时候,也就三十岁出头。

杨勇20年的太子生涯,正是由青春年少到壮年成熟的过程。所以,在这个时候,“文饰蜀铠”,做了一件漂亮衣服;宠幸云昭训,喜欢一个大美女。他的这些所为,是不是有点儿太正常了。

普通百姓家,纨绔子弟、风流无度,可能是个大问题,因为真会把家产败光。但是,你不能用百姓家跟皇家做简单类比。如果杨坚和独孤皇后都是理性人的话,他们应该理解,甚至不会把这种事放在心上。

再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杨勇到底干没干大逆无道的事情,逼得杨坚和独孤皇后必须得废掉他这个太子。

纵观史料,真得没有。所以,要么就是有篡逆之事,但是没记载;要么就是根本就没有,废其太子还另有他因。

03.政治问题:才是杨勇被废、杨广继位的关键所在

改立储君,是政治事件。

所以,就得从政治问题的角度来拆解,而不能从宫廷剧的角度来分析。

于是,可以限定这样四条“公理”的框架、来拆解这一历史事件:

第一公理:皇帝是第一核心。

第二公理:皇帝之外还有其他权力。

第三公理:权力是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第四公理:人性不是理性,必有弱点。

当然,四条公理只适用于这一历史事件,而且肯定也是不完备的,因为内部自洽只能在外部才能论证。再有,就是我们所依据的史料,还得以《隋书》和《资治通鉴》为基础,因为没有别的参考。

杨勇被废的原因一:太子做得时间太长。

千年的老二,老二最难当。这是一个尴尬到死的角色。上面有老大压着、还猜忌着,下面不知道有多少老三、在追赶着。

而杨勇就处在这么一个尴尬的位置上,而且一呆就是二十年。历史上,鲜有当了这么多年太子,最后还能顺利接班的。

原因就是在风口浪尖上呆久了,早晚会被风浪打到海底。

这个可以适用第一公理:皇帝是第一核心。

对皇帝威胁最大的就是老二。在没有权臣的时候,老二就是太子,特别是成年的太子。

还可以适用第三公理:权力是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动态博弈的权力诸主体,就会把矛盾集中在老二这个位置上。老大的皇帝,谁都不敢惹而且它谁都干惹;其余诸多势力肯定就会盯着老二做文章。

史料记载的杨广各种小动作,比如投杨坚和独孤皇后所好、结交朝中权臣以及恶意告黑状,符合逻辑。因为杨广也是一股势力,他当然要争太子这个位置,不争就是傻子。

杨勇被废的原因二:第三已经做大成势。

第三是谁?就是杨广。杨广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大成势的?

公元588年,杨广统帅五十余万隋军灭陈之战。公元590年,江南叛乱平定后,杨广任扬州总管。至此时,杨广基本上坐定了隋朝三分之一的天下。

杨广有灭国之功,这是大隋的第一功。北齐是北周灭的,所以灭南朝陈就是大隋唯一的灭国之功。而经营江南,又是第二大功。所以,自此时起,杨广基本上已经做大成势。

公元582年,杨坚与独孤皇后为杨广娶萧氏女为妻;公元590年后,杨坚派杨广经营江南。这些都是在太子杨勇之外,培植这个第三势力。

第一公理:皇帝是第一核心。所以,太子势力不能超过皇帝,皇帝需要在太子之外打造其他势力。

第二公理:皇帝之外还有其他权力。太子权力、关陇贵族权力、山东士族权力,还有江南的杨广权力,这些人彼此牵制、势均力敌,杨坚这个皇帝才能做得稳。

所以,杨坚有意培植杨广,而杨广却在这种培植中、逐渐做大。

杨勇被废的原因三:山东豪族权力开始崛起。

山东豪族权力就是关中以外地区的士族豪门。

隋朝取代北周,靠得是关陇军事贵族。而凝聚关陇军事贵族的,就是独孤皇后背后的独孤家,这是关陇集团的顶级贵族和枢纽贵族。

而统一天下之后,杨坚就不能一直依靠关陇军事贵族,主要是不能受制于关陇军事贵族。而现成的势力就有一个,那就是山东豪族。能与山东豪族结成纽带的,就是第三子杨广。而太子杨勇的支持者是谁呢?却是关陇军事贵族。

第三公理:权力是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夺取天下的杨坚,就要在关陇之外,培植新的势力,以巩固皇权。

第一公理:皇帝是第一核心。所以,皇帝不能一直被关陇势力所压制。于是,杨坚就得借助一方势力压制和削弱另一方势力。

杨勇被废的原因四:人性的弱点。

杨坚培植杨广这股势力,是出于第一公理:皇帝是第一核心。但是,杨坚也没有想到杨广能够做大到这种程度。他不仅笼络住了江南势力,而且也结交了山东士族势力。同时,与杨素和宇文述这些关陇势力,也建立了同盟。

所以,第三公理:权力是个动态博弈的过程。杨广上位而杨勇下课,不仅是杨坚和独孤皇后的意见,整个朝堂的势力也倒向杨广一方。这可能也是杨坚所不能左右的。

嗟乎小子,尔一旦无我,或欲妄动,彼取尔如笼内鸡雏耳。

杨勇被废后,幼子杨谅据山东五十二州,他也有图谋帝位之心,就是也想当太子。而隋文帝杨坚对杨谅的警告却是:你小子,要是没有我,胆敢妄动,人家取你性命就如同取笼内鸡崽一样简单。

而“彼取尔如笼内鸡雏耳”的这个“彼”,就是杨广。

足见,杨广的势力、雄心以及能力,杨坚这个当爹的是了然于胸的。

而后来的历史也确是如此:杨广继位、杨谅造反,杨广派杨素平叛,一战告捷,杨谅便成了杨广的砧板鱼肉。

04.总结:杨勇遭废、杨广继位,只能是个政治问题

人性的喜欢与不喜欢,解释不了杨勇遭废的问题。

但是,人性的不完美、不理性,却可以轻率地做出杨勇被废的行动。

所以,人性的喜欢与不喜欢,只能发挥触发机制的作用。

而在触发之前,一切都已经木已成舟、必然之势已成,可能发也得发、不发也得发。

所以,杨勇遭废和杨广继位,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可以总结为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始终处于风口浪尖的太子杨勇,是皇权的最大威胁,也是其他势力上位的阻碍。所以,皇帝父亲的猜忌、其他势力的算计,是杨勇遭废的根本原因。

二是为了压制太子杨勇的风头和势力,杨坚培植杨广作为牵制,而杨广却做大成势。所以,无论杨坚愿不愿意,杨广势必要取代杨勇,成为大隋的第二代掌门人。所以,杨广做大成势,使太子杨勇丧失了不可替代性,是杨勇遭废的必然原因。

三是杨广之所以能够做大成势,是因为大隋权力重心由关陇一极向山东士族的转移。大隋要实现皇帝政治,就得压制关陇军事贵族。而杨广恰恰成为山东士族,特别是江南士族的一个枢纽,这是杨勇遭废的环境原因。

四是杨勇遭废已经遭遇到了形势压迫,但是废与不废的决心还得由杨坚和独孤皇后拍板。杨坚晚年的猜忌、独孤皇后的个性,这些人性的冲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勇不是不可替代的,还有比杨勇更合适的人选、就是杨广,杨广取而代之、各方势力都很满意。在这种大势已成的情况之下,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施展人性的喜好。

而至于杨广弑父,以及在父亲病榻前调戏庶母宣华夫人,真得就有点抹黑的不像话了。

为了扳倒兄长杨勇、自己取而代之,杨广费了那么多的心机去经营势力、去揣摩上意,他不可能在关键时刻做出这么荒唐的事情来。所以,这些也只是宫廷剧的套路,能让人莫名的兴奋,却无法让人深刻思考。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堂侄墓被盗,考古队员气得砸墙壁,结果发现130多件唐三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墓被盗情况,唐代墓葬出土唐三彩,唐太宗墓被盗的原因

    而每次的考古挖掘行动,似乎总是看得到盗墓贼出没的痕迹,很多的文物几乎都被洗劫一空,能剩下的说实话真的不多,确实是挺让人窝火的!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座古墓虽然不是什么皇陵,但是墓主身份也是极其尊贵的,他是唐高祖李治的堂弟,太宗李世民的堂侄,他就是李晦。李晦的父亲是开国功臣李孝恭,绝对的皇亲贵胄,而且李晦

  • 李世民麾下第一谋士,堪比蜀汉诸葛亮,李世民称帝后位列一等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谋士排名,李世民身边有哪些大将和谋士,李世民手下有名的将领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父房彦谦是隋末著名的学者。房玄龄自小就熟读经书,他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远近闻名。和魏征等人不同,房玄龄一开始就将辅佐的目标选在了李唐王朝身上。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像房玄龄这样能有独到眼光的士人可谓是少之又少。唐高祖李渊进入长安后,房玄龄就携带家室投靠了李唐。当

  • 鹰派团队的流血教训:外敌未至而大将自相屠戮,刘裕痛失关中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裕墓,刘裕到底有多可怕,关中之战刘裕损失

    图/来源网络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公元416年8月,东晋大军自建康出发、北伐后秦。公元417年8月,后秦皇帝姚泓举国投降、后秦国灭。至此时,中原大地仅余河套大夏和山西北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时的东晋即是如此,此时的刘裕即是如此。但是,不如意的历史总要反复上演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枪挑单雄信于马下,救李世民于重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活捉单雄信,单雄信为何降服李世民,李世民怎么处置单雄信最妥当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人。神话小说里,尉迟恭因与秦琼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免于龙王鬼魂之犯,成为传统门神之一。然而与旁侧剑眉凤目的秦琼不同,尉迟恭的门神像往往黎面豹眼,相貌狰狞,人们希望通过神人凶恶的形象驱逐鬼魅于门外。我国古代常将嫉恶如仇鲁莽刚直之人划入黑脸门下,尉迟恭的色彩符号,令其性格特征昭然若视。

  • 马超骁勇善战,为何会输给曹操,原因主要有两个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马超和曹操有什么深仇大恨,马超有可能打赢曹操吗,马超跟曹操10万大军谁更厉害

    马超见曹兵至,乃将前军作后队,后队作先锋,一字儿摆开。夏侯渊到,马超接往厮杀。超于乱军中遥见曹操,就撇了夏侯渊,直取曹操。操大惊,拨马而走。曹兵大乱。正追之际,忽报操有一军,已在河西下了营寨,超大惊,无心追赶,急收军回寨,与韩遂商议,言:“操兵乘虚已渡河西,吾军前后受敌,如之奈何?”部将李堪曰:“不

  • 真读三国,不看演义:孟达必死,诸葛亮目的可不是劝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杀孟达的原因,孟达不死诸葛亮有可能拿下魏国吗,诸葛亮为什么灭孟达

    背景: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献上出师表,准备起兵北伐,李严与孟达是昔日好友,为了配合诸葛亮北伐大计,李严写信策反孟达,而孟达也通过李严的儿子李丰,联系上诸葛亮了,表达其回归蜀汉之意。蜀汉,议事厅。诸葛亮:“李严已经斡旋成功,孟达即日便会起兵讨伐魏贼。马谡,你怎么看?”马谡:“丞相,孟达此人反复无常,即

  •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何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攻打蜀汉?因为曹操有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真正原因,赤壁之战对于曹操有哪些影响,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要挥军南下

    有人认为,赤壁之战后,曹操损耗较大,加上他自身年迈,又惧怕水土不服导致瘟疫发生,所以曹操才没有出兵讨伐刘备。但实际上,若说损耗太大,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与西凉联军交手,后来在濡须口进攻孙权,这些所产生的损耗也不小。而曹操即便年纪大了,但他直到去世前都还率军坐镇长安,四处奔波。如果说曹操担心瘟疫,他后来也

  • 除了平阳公主,汉武帝还有三个同母姐姐,其中一个还是平民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武帝同母姐姐名单,汉武帝三个姐姐都是谁,汉武帝和亲公主有几个

    甚至有时候,大家会有一种误区,好像汉武帝只有平阳公主这么一个姐姐,太后王娡只有汉武帝和平阳公主两个孩子。事实上,太后王娡曾经生育五个孩子,除去平阳公主,汉武帝还另外有三个姐姐。第一个身份比较特殊,她叫金俗,认真说起来,并不是皇室血脉。原来,早在入宫之前,太后王娡就已经嫁人了,嫁给一个叫金王孙的老百姓

  • 大秦帝国历史上首位九岁幼主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大秦帝国十大国君,大秦帝国历史人物解析,大秦帝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君

    公元前716年,年老的秦文公去世,这位执政近五十年的一代秦国君主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他的时代大幕徐徐落下。而那位被他立为太子的儿子,在太子位置上苦苦等待了数十年,最终也没能看到秦国君主之位的曙光,带着内心的种种遗憾,先于其父秦文公挂掉。所以,秦文公去世的时候,选择的是原来太子的儿子,也就是他自己的孙

  • 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者?看看他颁布的政策,专家们都难以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莽为啥是穿越者,王莽历史上真实的穿越者,王莽为什么被怀疑是穿越者

    传闻称,王莽上位后,就立即派人四处寻找,一个名叫刘秀的人,要将其处死。这就让人忍不住怀疑:刘秀不正是西汉皇帝吗?难道他真的能未卜先知,所以决定先下手为强?人们发现了,王莽的几项改革措施,以及发明以后,更是有人直呼:这个男人一定是穿越者!众所周知,封建社会为土地私有制时期。王莽却明确规定,土地归国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