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见曹兵至,乃将前军作后队,后队作先锋,一字儿摆开。夏侯渊到,马超接往厮杀。超于乱军中遥见曹操,就撇了夏侯渊,直取曹操。操大惊,拨马而走。曹兵大乱。正追之际,忽报操有一军,已在河西下了营寨,超大惊,无心追赶,急收军回寨,与韩遂商议,言:“操兵乘虚已渡河西,吾军前后受敌,如之奈何?”部将李堪曰:“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捱过冬天,到春暖别作计议。”韩遂曰:“李堪之言最善,可从之。”超犹豫未决。
杨秋、侯选皆劝求和,于是韩遂遣杨秋为使,直往操寨下书,言割地请和之事。操曰:“汝且回寨,吾来日使人回报。”杨秋辞去。贾诩入见操曰:“丞相主意若何?”操曰:“公所见若何?”诩曰:“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操抚掌大喜曰:“天下高见,多有相合。文和之谋,正吾心中之事也。”于是遣人回书,言:“待我徐徐退兵,还汝河西之地。”一面教搭起浮桥,作退军之意。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亲自率军来到潼关,与马超、韩遂叛军进行了连番激战。曹军渡过黄河,对马超叛军形成先后夹击之势。马超非常忧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韩遂、李堪等人提出,应该割地求和,马超犹豫不决。随后,杨秋、候选等人也出言相劝,马超只好让韩遂派杨秋前往曹营求和。曹操的谋士贾诩认为这是歼灭马超叛军的最佳时机,建议采用反间计。曹操大喜,佯装答应叛军的请求,暗中却做好决战准备。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马超口中的“如之奈何”,意为怎么办。
小说中提到的马超向曹操求和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九月,进军渡渭。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贾诩计,伪许之。”
马超、韩遂所代表的西北叛军速来以骁勇善战著称,又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为何会向曹操求和呢?这就不能不说说曹操在此战中高明的战略战术。据《三国志》相关传记介绍,关中之战爆发后,曹操一改以往惯用的与敌军进行正面较量的战法,而是采用大迂回的战术,以少量军队牵制马超,主力则从蒲坂地区北渡黄河,占领蒲坂津,迅速进至渭水北岸,对马超叛军主力集结的潼关形成夹击之势。这一战术使得马超前后受敌,因此才不得不向曹操求和。
在取得了战术优势之后,曹操又征求了谋士贾诩的意见,希望他能提供破敌之策。贾诩提出的破敌之策非常简单,只有四个字。《三国志?贾诩传》载:“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此后,曹操按照贾诩提出的这一计策,成功离间了马超和韩遂,并在此后进行的决战中一举将叛军击败。
为何贾诩的计策能大获成功呢?原因非常简单。贾诩久居西北,对于马超、韩遂等西北割据势力的情况非常了解,深知马超与韩遂之间的联合仅仅是貌合神离,双方之间的积怨极深。因此,贾诩才会利用韩遂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故交这一有利条件,在韩遂身上下了功夫,令马超心生疑虑。随着马超与韩遂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叛军内部也迅速分化。此时,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总攻,终于获得了关中之战的胜利。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