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先秦时期的刑法,历史上记载的有多少种?

先秦时期的刑法,历史上记载的有多少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983 更新时间:2023/12/5 2:54:37

法律是国之重器,不可或缺。倘若没有法律对国人加以约束,则犯罪率将会大幅度的提升,国家亦会因此而陷入混乱之中。而中国人做事,每每喜欢探寻其源。那法律之源头是何处呢?它经过了怎样的形成过程?我国的法律文化,自诞生起,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发生重大的变化,此即所谓的“礼崩乐坏”。我们今天便来具体谈谈先秦时期的刑法。

法律是起源于何处呢?我认为是起源于部落之间的相互征伐。初始时,胜利的一方用非人的手段虐待俘虏或间谍;其后,为了约束本国人民,这种手段便“大众化”了。《国语》中说:“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甲兵一词,向来都是说战争的。故而这个“甲兵”,笔者认为最初就是指对异族进行讨伐的行为。只不过到了后世,随着各部族之间的来往益密,不再局限于对外族而言了。

光凭《国语》中的这一段记载,或许并不能确切的证明,刑罚是来源于对异族之征伐的。可我们试看先秦刑罚之内容,也能从中获取不少灵感。《尚书·吕刑》说五刑之法:“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墨刑,指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劓刑,指割去犯人的鼻子;剕刑,指剁掉犯人的脚;宫刑,指将女子关闭于宫中,并非我们现在之宫刑;大辟,指砍头。

要知道,披发、在脸上刺字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当时未开化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彼时,自认开化的中原地区,总是轻视这一类人的。在讨伐这一类部族时,诞生了特别对待俘虏的惩罚方式,也就是砍头之类的前身;也正因这些被鄙夷的未开化之人,中原地区又诞生出了另一种刑罚,那就是将犯人刻画成少数民族的模样,使他们遭受侮辱与白眼,这便是墨刑、劓刑、髡刑等的前身了。

东汉的郑玄说:“今东西夷或以墨劓为俗,古刑人亡逃者之世类与。”郑玄将东西夷的习俗归于逃亡的受刑人,在笔者看来还是有些牵强的。不同的文化之间,自有不同的差异。须知行为易变,习俗难改。中原地区不愿意学习蛮夷之风俗,那所谓的蛮夷难道就愿意跟着中原人的风俗转变吗?况且这群中原人还是逃亡者,怎能影响到整个少数民族部落呢?

关于刑法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即《尚书》所言:“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此句也是出自《吕刑》,其意为:苗族的一些民众不听政令,其统治者便制造刑罚以约束,于是五刑便诞生了。这种说法乍一看煞有其事,但笔者看到的只是统治阶级的老套路:先是说苗族统治者“杀戮无辜”,然后再说苗民“罔中于信,以覆诅盟”,最后神圣的本族的首领征伐苗族,然后取刑罚之精华,去除个中糟粕,使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说法当属杜撰,是不足取信的。

周代的司法官们,称为士师、乡士等等。士,即所谓的战士。古代的起名,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相反还非常有讲究。因为刑法是起源于战争的,故而以士为名。笔者认为,这便是“附于刑者,归之于士”的道理。除了“士”,别的机构都没有实施刑罚的权力与工具。

刑法的起源我们知道了,那刑法又是怎样从对外转向对内的呢?其原因大概有二:

其一:部族之中,家庭的观念兴起,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最初的社会中,一切都是公有的。孔夫子总是喜欢说“大同”,殊不知所谓的“大同”便是社会最初的模样。这个时候的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连抚育后代,赡养老人都是共同完成的,何谈其他?随着时间推移,部落之间的人们开始分工,且愈演愈烈,如此便诞生出了贫富差距,家庭、独有等观念油然而生。经济问题总是根本问题,因为经济出现差距,社会便诞生了阶级,人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明显,为了约束族人、减少冲突,统治者不惜用极刑来恐吓本族之子民,故而刑罚便成了对内。

其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战争等因素的需要,各部族之间的来往俞深,对外族实施的残忍手段亦因此有所改变。我们知道,经济总是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的,部落之间的来往有诸多的好处,如若结盟,那好处更是翻倍了。故而此时兴起了结交外族之风,也就是《礼记》所说的:“附远厚别”。附远,意为结交血缘关系疏远之部族;厚别,意为区别对待血缘相近的族人。这与春秋战国之时,互相结盟的诸侯国是大同小异的。正是因为部落之间的来往益密,所以征服之族对于被征服之族的手段变得有所和缓了,所以长平之战时,白起斩杀降卒使得举世大惊。诸侯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残忍对待被征服之族了。

(注:“附远厚别”出自《礼记·郊特牲》,原指异族之间的结亲联姻)

先秦时期刑法的组成与变化

先秦时期的刑法,我们知道得最为详细的,当属周代了。《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这是三代的刑法。刑法由哪些元素组成呢?其一为礼,其二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需求。

我们先说礼。上文曾引《尚书》之言:“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按这种说法,光是五刑就有三千种判定方法了,何论其他?其实,先秦时期的刑罚之所以如此繁杂,数量如此庞大,是因为刑罚之中大多都是“礼”。礼是什么?司马光说过:“礼者,纪纲是也”。先秦时期的礼,对人们是有硬性要求的。或许这“三千”五刑,对应的正好是“曲礼三千”也说不定呢。

Δ周礼规范到人们的一言一行,对当时的人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些人为,三千种刑罚太过繁杂,人们不可能记住。其实,这种大多都是“礼”的刑罚早已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就拿我们今天来说,你从出生到现在共学了多少中礼貌的行为?酒桌上有礼,谈话中有礼,面见长辈时有礼,我们所知的礼仪都可以成百上千而论,又何况特别注重礼仪的古代呢?

Δ《礼记》中记载了很多的先秦礼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刑罚的另一来源,是统治阶级对人们的要求。由于先秦时期的典籍大多已经缺失,我们只能从后世的一些记载中窥其面貌。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是来自于李悝的《法经》。法经已经遗失,但据《晋书·刑法志》所言,其分为六部:盗、贼、网、捕、杂、具。六部之中,盗与贼是用来确定盗贼罪名的,网与捕是用来劾捕盗贼的,杂则是其他的一些法令,比如禁止逾越城墙之类,具则是用来确定其具体该受到的惩罚。《法经》六部,全部都是国家对人们的要求,无一关于“礼”的记载,笔者认为这是具有划时代效应的。法经之所以诞生,是因为彼时的社会,已经从注重“礼”,转变成了注重“质”。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而毁灭往往伴随着新生。周礼被时代所弃,法律的着重点自然有所转变。此时的“刑法”,出现了是否该“诛心”的问题。所谓诛心,通俗点来说,就是是否该评判其做事的动机。若诛心,则心怀不轨者就算是没有触犯到法律,也会受到惩罚;若不诛心,则只论其行为而不关注其动机。

春秋诛心,鲁文公虽不丧娶,犹丧娶也。——《阅微草堂笔记》

春秋诛心,战国时发生了改变。战国时期变法家最著名者,当属商鞅了。《商君书·更法》说:“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仅凭这一段话,我们便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统治者思想之转变,其中的“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更是一语中的,直接指出当代刑法之潮流。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之后,又兴起了一股“诛心”之风,那便是汉朝的“《春秋》断狱”。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司法受其影响,司法长官只凭《春秋》一书,来决定案件中孰是孰非。所以《盐铁论》说:“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标签: 秦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医术不发达的清朝时怎么对抗天花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天花,清朝,历史解密

    “天花”这类疾病,现如今多数人都比较陌生了,可能只在影视作品中听过。实际上,明清时期的天花肆虐,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甚至对清初的施政也产生了严重影响。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清朝入关后十位皇帝中,顺治、同治直接死于天花,康熙与咸丰虽然侥幸从天花的魔爪下捡回性命,脸上却留下了麻子。(当然,对于死于天花

  • 陆乘风为何自称五湖废人 陆乘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陆乘风,历史解密

    在《射雕英雄传》中,很多江湖人士都有自己的别称,比如黑风双煞梅超风、东邪黄药师、小东邪黄蓉等等。陆乘风身为黄药师的弟子,他也有自己的别称,即陆乘风自称五湖废人。当听到陆乘风自称五湖废人时,会觉得有些诧异,陆乘风为何要自称自己是“废人”呢?要想得知陆乘风自称五湖废人的由来,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放400死囚归家探亲后回来受刑,结果令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的行为并不轻易为人所理解,甚至因为没有给别人解释好事情而最终引火烧身,但是这些事情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目的而施行的,所以施行这些事情的最开始就已经考虑到了所有的后果,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就像古代的帝王,身为皇帝,权威至高无上,他做一件事情自然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向别人解释,即使别人

  • 揭秘:从周朝到清朝对府的规定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像电视剧和我们今天很多人家门口用的府字,在明清就没有几个人用过。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礼仪制度催生牌匾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因为古人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分清楚尊卑大小,这样才会充满秩序。对于一个古代国家来说,人口虽然只有数千万或者数百万,但这些以数百人或者数千人的形式分散在中国各地,让朝

  • 汉朝到底有多强?它强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强汉盛唐,汉朝,历史解密

    汉与唐,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朝代,西汉和东汉都是中国历史上先后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统称汉朝,西汉曾有“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豪言壮语。东汉也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开明盛世。唐朝同样盛极一时,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还被尊为“天可汗”、高宗承贞观遗风,史称

  • 同样是北伐为什么朱元璋成功了 而太平天国却失败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小编今天给大家讲一讲朱元璋打赢的北伐战争为什么太平军却失败了。一场战争,失败与成功都有偶然性和必然因素。首先,朱元璋为什么打赢了北伐战争?在元朝的末年,起义军有很多,在朱元璋北伐之前的时候,有人已经北伐过一次,而且失败了,这个人是刘福通。刘福通的失败给朱元璋敲响了警钟,朱元璋开始慎重对待这次北伐战争

  • 裴寂作为唐朝第一位宰相,为何最后的结局悲催?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裴寂,唐朝,历史解密

    唐朝时期有不少名满天下的宰相,例如房玄龄、狄仁杰、姚崇等人,也有臭名昭著的李林甫这样的人。裴寂作为唐朝第一位宰相,虽然名气上不如房玄龄、狄仁杰等人响亮,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裴寂是什么人呢?裴寂字玄真,裴寂从小父母双亡,要没有他的兄长,估计他命运还未可知

  • 揭秘:商鞅为什么必死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秦朝,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周王氏衰落,诸国群立,为争夺天下,逐鹿中原,各国彼此讨伐,纷战不休。而最终远在中原之外的秦国,却是异军突起,最后,吞并六国,完成了大一统之历史壮举。被誉为蛮夷的秦国,之所以实现富国强兵,其实,都源自那一场贯彻整个秦国上下的改革。变法,在当时并不是一件新鲜

  •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做了哪些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汉朝,历史解密

    大唐王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无比辉煌的朝代,不只是在当时让人骄傲,即使现在大家也是津津乐道。安史之乱前大唐王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经济极其发达,社会空前繁荣。我们以古代衡量经济的两个指标人口和粮食来说明一下当时的情况。在武则天退位的时候,唐朝人口一共3700万,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人口已

  • 商周衰亡与创立的过程如何?为何让人感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朝,历史解密

    首先,明显反对当前推翻商朝判决的趋势——甚至有些人经常说商纣王,被周人涂黑得太厉害了,但事实上他仍然是一个做了一些事情的帝王。商朝被周人推翻一定有原因,绝不简单地是周人趁虚而入。殷商时期,其民族构成与今天的联盟体系相似,是两国之间松散的部落联盟。然而,商人是最强大的,掌握了先进的文化,并通过严格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