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泚称帝,“黄袍加身”,唐德宗逃离长安

朱泚称帝,“黄袍加身”,唐德宗逃离长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840 更新时间:2024/1/25 20:11:53

763年,仆固怀恩等率20万大军东征,安史之乱的叛将们走投无路,灭亡乃迟早之事。可惜,唐代宗李豫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为了快速结束战争,居然同意叛军投降,还划分河北之地,“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如此,穷途末路的叛军将领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节度使,还拥有广阔的领地,这就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799年,李豫驾崩,其“杰作”所产生的后遗症暴露了,河北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节度使内部搞世袭制,俨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其中,田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叔叔田承嗣死后,他直接继承魏博节度使的职位,朝廷也无可奈何。藩镇嚣张跋扈,对唐朝是个巨大威胁,且从未能彻底解决。

唐德宗即位后,决定收拾这帮节度使,重点打击“河朔三镇”节度使,即是范阳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重塑中枢权威。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逝,儿子李惟岳请求继承父亲的职位,唐德宗拒绝。如此,李惟岳便联合同样对朝廷不满的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造反,跟唐朝叫板。

4位节度使联手造反,唐德宗出兵镇压,让幽州节度使朱泚、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兵平叛。起初,唐朝军队处在上风,叛军连战连败。李正己抑郁而终,儿子李纳被包围;梁崇义被李希烈击败,被迫自杀;王武俊杀死李惟岳,主动向唐朝投降;田悦则被李抱真、马燧等名将包围,处境孤立。

不出意外,唐德宗很快就可以平定叛乱,铲除这几个嚣张的藩镇。可惜,唐德宗赏罚不公平,朱泚、李希烈、王武俊等认为自己战功赫赫,却得不到应有的赏赐,内心非常不满。对此,田悦看到了希望,便派人去联络李希烈、王武俊等将领,鼓动他们起兵造反,结果如其所愿。

李希烈等起兵造反,唐德宗再次调集重兵去镇压,结果唐军战败,前方主帅狼狈逃回长安。为了消灭李希烈等叛军,唐德宗决定将驻扎关中的一支精锐部队派去河北。泾原镇,位于关中,是防备吐蕃入侵的一道屏障,士兵骁勇善战,个个能以一当十。德宗看来,只要将泾原镇的士兵派出去,叛乱很快就可以搞定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唐德宗想让士兵卖力,却不舍得“给钱”,这让士兵非常不满。5000士兵经过长安,短暂休整,希望朝廷能够给予足够银两,犒赏这帮即将开赴战场的士兵。谁知,5000士兵等了很久,朝廷不但没给银两,所供给的食物也是粗茶淡饭,如同打发叫花子一样。

泾原镇士兵开拔时,正好是冬季,关中下起了大雪,天气异常寒冷。士兵们想到自己离开父母、妻子、儿女,即将与凶悍的敌军厮杀,前途生死未卜,而朝廷却不闻不问,岂能不寒心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凭什么皇帝可以逍遥自在的生活,自己却受苦受难,士兵的愤怒达到极点,终于哗变。

5000士兵哗变,劫持节度使姚令言,然后攻打京师长安。唐德宗闻讯,惊慌失措,带着妃子、皇子、宦官等狼狈而逃,前往奉天(乾县)避难。士兵抬出太尉朱泚,搞“黄袍加身”,建国“大秦”。于此同时,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田悦称魏王、李希烈称楚帝,唐朝乱成一锅粥。

“黄袍加身”后,朱泚决定取代唐朝,成就一番霸业。朱泚写信给弟弟朱滔:“三秦之地,指日克平,大河之北,委卿除珍,当与卿会于洛阳。”意思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取代唐朝并非难事。如此,中原大地硝烟弥漫,战火纷纷,唐朝危如累卵。

朱泚称帝后,派兵围攻奉天,唐德宗又逃往汉中,还想跑去成都。对此,大将李晟强烈反对,认为皇帝若是去成都,则唐朝将再无天下。李晟支持皇帝,朔方军也愿意跟着李晟,唐军士气大涨。接着,德宗让李晟节制各路兵马,率兵讨伐朱泚。此时,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彼此互不救援,甚至相互火拼,最终被朝廷消灭。

784年, 李晟率军攻入长安,朱泚战败,被处死,首级送去汉中给德宗,泾原兵变就此结束。此次兵变后,德宗虽然平定叛乱,却对藩镇产生了畏惧之心。此后,唐德宗不再对藩镇采取强硬态度,而是默许节度使拥兵自重,把烂摊子留给后代。907年,节度使朱温废除唐哀帝,建立“大梁”,至此唐朝灭亡,享国289年,未能突破300年。

参考书目:《新唐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杨贵妃没死在马嵬坡,而是秘密逃到了日本?日本还有个杨贵妃之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为何日本人认为杨贵妃逃到日本,杨贵妃逃跑是逃往四川马嵬坡吗,杨贵妃为什么死在马嵬驿

    这是来自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在古代君王不乏多情种,商纣王宠爱妲己,建筑露台,制造炮烙之刑以博爱妃一笑;春秋时期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也只为博得欢心,但最终的都被称为红颜祸水,然而错的不在于其倾国倾城的美貌,而在于君王的荒淫无道、享乐安逸。图1杨贵妃作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素有闭月羞花的美称,

  • 李世民的女儿们之三:13公主曝丑闻;15公主和亲却被父亲妙计悔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世民简历及女儿,李世民最小的一个女儿,李世民的长乐公主有无子女

    东阳公主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块铁,越锤炼越长。她一生没犯过罪,却三次受别人连累,三次吞下苦果。东阳公主的第一次受坐,竟然是因为“好人得不到好报”。显庆年间,东阳公主给守寡的幼妹新城公主做了一次媒人,将京兆韦氏出身的韦正矩介绍给她,成就了一段姻缘。民间有个说法,促成别人姻缘是人生的一大福报,可东

  • 《封神演义》女娲找纣王算账,为何最后没有出手?被两个凡人吓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封神榜纣王给女娲上香,纣王开局剑斩女娲,纣王写给女娲的哪首诗

    当时商纣王在给女娲上了香火之后,正好一阵微风拂过,遮挡女娲像的纱帘被风吹拂,商纣王此时抬头正好瞧见了女娲的真容,立刻被女娲的美貌所倾倒。此时商纣王因为自己是天上所选定继承天下之人,是人间最尊贵的人,所以自信心爆棚,甚至非常自负。女娲是上古的正神,是创造了人间的母神,是商朝的守护者,就是神界的顶级大神

  • 姬昌原本姓姬,那为何二儿子叫姬发,大儿子却叫伯邑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此期间让观众感到好奇的事情是,为什么姬昌姓姬,大儿子要叫做伯邑考,而是不跟随父亲的姓氏呢?其实这就要从古代的姓氏制度说起,尽管现在人们都习惯以父亲的姓作为自己的姓氏,在古代原始部落并没有明确这样的说法。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名称或者部落首领名字,好方便辨别不同氏族的后代,以便相互之间的通婚,春秋战

  • 豆腐发明者,也是名将军:廉颇、白起是其部下,令诸葛亮佩服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豆腐是西汉的谁发明的,刘安发明豆腐故事,古代谁发明了豆腐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群雄辈出在这时出现了很多非常有才能的纵横家和谋士,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非常有名的将军。这些将军为自己效忠的国家征服土地,奔战沙场。[var1]军事世家乐毅是我国战国时期非常厉害的一位军事家,而且这位军事家也出生在一个军事世家。他的祖父出生在魏国,而且是这个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将军,他

  • 探究刺秦刺行动的真相,真正的杀手居然不是荆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真有机会刺秦吗,刺秦荆轲简介,荆轲刺秦有那么重要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就着高渐离的筑声,带着那个“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秦舞阳上路了。这是一条必死的路,然而荆轲没有回头。他不敢确信成功,但他敢保证自己不会活着回来。他说:“今日往而不反者,庶子也。”[var1]历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必然的是秦终将统一中国,而那偶然就是,

  • 《山海经》有一个离奇的记载,一旦被证实,将揭开所有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山海经吸血鬼的记载,山海经离奇记载,后土在山海经中的记载

    在山海经里,所包括的内容繁杂,例如有关于,山川,药物,巫医等各个方面。也正是因为山海经所记载的故事太过荒诞,所以,学者们从古至今什么都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司马迁就认为其内容过于荒诞,不切实际,所以不具有参考价值。[var1]而到了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地理著作。曾经谭其骧就根据《山海

  •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礼崩乐坏 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春秋时期会出现礼坏乐崩吗,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礼坏乐崩原文

    首先,古代中国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礼,源自祭奠天神特定的行为准则;乐,源自上古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var1]西周时期,有着十分发达的农业,随着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也得以稳定,于是周王朝就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周朝时期的统治阶级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阶层,每一个阶层在各个方面都有规定

  • 长平之战秦军的战略,秦廷让白起秘密出战,究竟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白起之死对秦军的影响,长平白起能打败赵军吗,长平之战白起为何撤兵

    [var1]当时秦军很有可能斩开了赵军把守的多个重要隘口,能够让多达25,000人的庞大军团顺利通过,此外还应占取了某个重要的交通线,可以供5,000人的大规模骑兵军团顺利通行,其实对于这种规模的战争,又是在山地作战,单就这两条就不可能让人能够掉以轻心,如果它是秦军通过军事手段快速夺取的,那么守军在

  • 六国后人一心复国,为何反秦不反汉,刘邦果真比秦始皇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灭六国刘邦为什么不恨,秦始皇灭六国时刘邦在干什么呢,秦灭亡后六国复国

    然而,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为何六国贵族却偃旗息鼓,不再反汉呢?换言之,六国后人一心复国,为何反秦不反汉?传统看法是,经过秦末起义的洗牌之后,六国慢慢融合等原因,所以六国后人不再谋求复国。这一种看法固然有道理,但在逻辑上却不太合理,从秦朝灭亡到汉朝建立,也仅不到10年,六国后人思想就突然有这么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