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就着高渐离的筑声,带着那个“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秦舞阳上路了。
这是一条必死的路,然而荆轲没有回头。
他不敢确信成功,但他敢保证自己不会活着回来。
他说:“今日往而不反者,庶子也。”
[var1]
历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必然的是秦终将统一中国,而那偶然就是,秦舞阳害怕了。那个横行乡里的所谓的勇士害怕了,“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荆轲只得拿起那本该在秦舞阳手中的燕国督亢地图,“发图,图穷而匕首现”。
荆轲还是失败了,他用一死换来了“秦王目眩良久”。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是历代无数仁人志士所扼腕叹息的。
然而在这场凶险异常的刺秦行动中,真正要把那柄淬了毒的匕首插入亲王身体里的,是荆轲么?我看未必。
[var1]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场行动的大致脉络: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后来逃回了燕国。他一直担心的就是秦国会入侵燕国,于是他找到了燕国一个叫田光的勇士,但是田光已然年老,便推荐了荆轲之后自杀了。
太子丹得到了荆轲,自然百般讨好,“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荆轲也终于答应太子丹,为他谋划刺秦。于是荆轲拿到了逃来燕国的秦国将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筹码以求接近秦王,又把徐夫人铸造的锋利无比的匕首藏在了地图里,只等图穷匕首见的一刻,奋起刺杀。
然而一切准备停当之后,荆轲还是迟迟没有动身。太子丹再一次体现出了他用人又疑的一面,开始质疑荆轲。而荆轲没有动身的原因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荆轲在等一个人,等一个可以真正和他刺杀秦王的人。但是面对太子丹的质疑,荆轲只得退而求其次,带着秦舞阳踏上了去秦国的路。
[var1]
从头到尾,荆轲的身份更像一个谋划者,而不是一个要亲自把匕首刺进秦王身体的人,事实是,匕首在秦舞阳的手中,秦舞阳的害怕,似乎已经注定了任务的败。
那难道荆轲就不会剑术么?会应该是会的,战国时代又有多少人不会呢,但恐怕并不高明。《战国策》和《史记》都记载了荆轲在榆次与盖聂论剑之事,盖聂显然看不上荆轲的言论。
第二年秦国一统天下,高渐离为荆轲报仇再次刺杀秦始皇,失败被杀。
后人又在荆轲的诗后面续了两句: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