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可否认,《大秦赋》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正如一些网友所吐槽,想看的是秦始皇如何荡平六国,而不是一部宫斗剧。《大秦赋》的确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秦始皇与华阳太后一派、吕不韦以及嫪毐的宫斗,在节奏上稍显拖沓。但考虑到《大秦赋》总集数高达78集,勉强还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关于嬴政太过仁慈的观点,个人是不认同的。实际上《大秦赋》版嬴政是非常虚伪的,常常是满口仁义道德,做起事来却狠辣无比。
以嫪毐谋反这件事为例,原本嬴政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杀掉嫪毐的。第一次是嬴政只身前往甘泉宫,发现了赵姬与嫪毐的两个私生子。当时嫪毐由于惊恐,只得趴在地上瑟瑟发抖。
第二次是在赵姬与嫪毐熟睡时,嬴政把一柄剑悬于嫪毐头顶。有悬剑这个功夫,嬴政完全可以一剑斩杀了嫪毐。
包括斩断嬴傒的手臂,阻止其当朝揭发赵姬与嫪毐的丑事。在吕不韦要将嫪毐缢死之时,嬴政不仅亲自前去阻拦,还差人去禀报赵姬。的确嬴政的目的是刺激嫪毐,让嫪毐不得不反。再借由嫪毐谋反之事牵连吕不韦,毕竟嫪毐是吕不韦引荐给赵姬的。最终目的达成了,吕不韦因罪被罢相。
但这个过程之中,嬴政牺牲了很多人。明知道嫪毐要谋反,还要把自己的儿子扶苏留在咸阳,让扶苏留在咸阳说明了什么呢?嬴政为了让骗过嫪毐,已经做出牺牲自己儿子的准备了。幸运的是,扶苏躲过了这一劫,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么走运了。
渭文君嬴昇为了保护扶苏战死,还有留在咸阳忠于嬴政的士兵以及参与评判的百姓,又有多少人战死呢?也就是说,嬴政为了达到罢相的目标,故意牺牲掉了很多人。最关键的是,牺牲掉的还是忠于自己的臣民。这样的嬴政,怎么能说其仁慈呢?
从这一点上来说,《大秦赋》版嬴政还算是比较贴合历史的,至少性格上如此。很多人一提到秦始皇,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个暴君的形象。但此时《大秦赋》中的嬴政才刚刚亲政,还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暴君的一面,包括“焚书坑儒”等等都是后话了。
PS:“焚书坑儒”是存在争议的,“焚书”得到了考证,但“坑儒”还没有确凿的证据。
大概是年近四十的张鲁一出演少年嬴政,从视觉上让观众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嬴政已近中年了。从常理来说,少年嬴政就应该是奸诈、狡猾的。毕竟当时的秦国有华阳太后的楚系、以嬴傒为首的宗族以及吕不韦等外客众多势力,少年嬴政身处其中,必然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心机。
要承认《大秦赋》没有达到很多人的预期,但《大秦赋》版嬴政绝对不是仁慈的。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