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两汉的开国功臣,早期落魄,后得萧何的赏识,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被挖掘出来。被后人奉为兵仙,韩信的军事能力在历史上称得上数一数二,累累战功也是许多将士望尘莫及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三十六计之一计,原型便是来自韩信的历史典故,包括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功高震主等成语都与他息息相关,他的人生便是出神入化的传奇故事。
如此说来,韩信这一生能放在眼里的人事少之又少,但总有人会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例外。这个人名为陈豨,是韩信昔日的部下,在随刘邦征战四方时受韩信的指挥。陈豨是韩信唯一的传人,只学得师傅一点皮毛,却将整个汉朝搅得底朝天。他为何能有如此大的能耐,我们细细来看,陈豨入伍参军早,早在秦二世元年的时候,他手下已有五百人可指挥使用。
纵观眼下的情形,陈曦审时度势之后,带领自己手下的人马投靠至刘邦旗下。有能力,有经验,有谋略,陈豨出马总能旗开得胜,也是有了不少的战功,很早就被刘邦封侯。之后陈豨跟随韩信、曹参出征,受封游击将军的职务,在战斗中,陈豨表现格外地出色,与此同时,韩信很看好他,认为他很有才,是可用之人。
长期的革命情谊让韩信和陈豨建立深厚的感情,时间一长,韩信越发觉得陈豨不仅精通兵法,而且为人和善,可以说文武双全,多加培养,定会成为建功立业的将士。出于对陈豨的欣赏,韩信会时不时地指点他的兵法,朝堂上下将士颇多,唯独陈豨能入韩信的法眼。韩信也是慧眼识珠,在他的指导之下,陈豨进步神速,很快就立下大功,得到刘邦的赏识。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称帝。称帝后他要做的一件事便是根据先前的约定,分封异姓的功臣。君无戏言,刘邦极其不情愿地将自己的土地进行赏赐,允许这些将领各自称王,其中就有韩信。刘邦将土地分封,不仅大大削弱自己的势力范围,还使诸侯王势力兴起,威胁到王朝的稳定。面对眼下棘手的问题,刘邦想不出合适的方法解决。就在他郁闷之际,陈豨无意间帮助他解决掉问题。
刘邦安排陈豨主要管理赵国和代国的军事问题,担任代国的相国。赵国和代国地理位置特殊、使命任务特殊,有防御北边匈奴的职责。陈豨接到命令之后,一刻也不敢怠慢,即可准备出发。不过在他离开之前,他去找过韩信,可想而知定是请教如何抵御匈奴,如何更好完成皇帝交代的事。离别之际,两人相谈甚欢,聊了许久,没有旁人参与其中。
陈豨走马上任后,在北边努力与匈奴斗争,加上汉朝的和亲政策,匈奴一度安分许多。为更好的控制赵国,在陈豨之后,刘邦安排御使大夫周昌前去工作,一个主管军事,一个主管监察工作,两人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陈豨广结好友,有战无不胜的韩信,还有战国公子信陵君,他在守边之时学习信陵君养许多门客,礼贤下士。
刘邦的养兵的费用被用来养门客,而且数量惊人,有三千余人。这就让周昌看不下去了,他觉得抓住陈豨的把柄,并像刘邦报告。刘邦本来就生性多疑,于是就找人前去验证,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陈豨在赵国、代国横行的事就暴露无遗。陈豨知道皇帝调查他,心中自然害怕。刘邦父亲过世,通知陈豨参加葬礼,陈豨害怕自己有去无回。
最终陈豨揭竿为旗,决定占山为王,联合反王韩王信与刘邦相抗衡。就这样,陈豨以一己之力,联合其他异姓诸侯将汉朝弄的天翻地覆。刘邦找来张良、樊哙等人,用一连串的组合智谋扳回战局,陈豨叛乱的局势得到控制。
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找到乐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喜欢的事情往往比不喜欢的事效率高,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学习很多时候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技巧和方法,灵活地辨别是非。而学习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践内容,从而全面地学习。
参考资料: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