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主帅”章邯的战略、行动和心理,探巨鹿之战中秦军大败的缘由

从“主帅”章邯的战略、行动和心理,探巨鹿之战中秦军大败的缘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366 更新时间:2023/12/12 10:35:55

巨鹿之战是秦与反秦义军诸侯的生死决战,秦朝手中最后两支能够调动的机动精锐部队全部投入进去,反秦义军一方亦是聚集了所有军事力量在巨鹿附近,此战胜负决定着中国未来百年的历史走向,影响着暴秦的延续和新王朝的诞生。巨鹿之战是新生力量和腐朽力量的对决,可是新生力量并不是强大的,相反腐朽力量才是强大的,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斗意志和士气等远超过新生力量,新生力量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数。明明处处占尽优势的秦军为何在巨鹿之战中大败呢?笔者个人认为关键在秦军“主帅”章邯身上,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秦末的天下局势

公元前209年,戍卒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反抗暴秦的序幕正式拉开。原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赵、齐、燕、魏、韩、楚,均复国成功,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和暴力武装部队。当时,黄河以南到淮河的原楚国故地,是起义声势最响最大的地区,有着“首义之地”的称呼。因此,秦国仅能投入的两支主力机动部队——章邯部和王离部,进入此地进行平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章邯消灭陈胜的张楚、杀死楚国项梁、攻杀齐王田儋、攻灭魏王魏咎,基本上将黄河以南的反秦武装尽数打垮。而王离部,史书上只记录了他吃了一个败仗的记录。

反秦义军不是一条心的,各有各的龌龊,所以会有这么一件事:黄河以北的赵国发生内讧,原为陈胜部将武臣攻下赵都邯郸后自立为赵王,其手下大将李良因受武臣姐姐的侮辱,一怒之下杀死了赵王武臣和他的姐姐,赵臣张耳和陈余逃出邯郸后,在邯郸北面的信都(今邢台)拥立战国贵族的赵歇为赵王,大败前来追杀的李良,李良随后只能投奔章邯。章邯得到李良的情报后,对黄河以北的叛军势力有着详细的了解,所以放弃近在咫尺、可以“一口吞下”的楚地,渡河进攻赵国。

能够让章邯放弃定陶之战大胜,攻灭楚国取得彻底胜利的原因一定很深刻,不过司马迁只写到“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具体还有其他原因,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猜测。

放弃楚地的战略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身在楚地的章邯部,远离秦国本土,粮草运输较为困难,四面皆是叛军,当地民众仇视敌意强烈,想要就地获得粮食补给的难度高的不是一星半点,这限制着章邯部长久作战。而渡过黄河进入河北,靠近秦国河内郡和上党郡,后勤压力不会那么大。

第二个可能原因:章邯从李良情报中的张耳,感受到极大的危险。“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张耳名声远播,朋友众多,颇有才能,与秦王朝更有不共戴天之仇,并且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立即去投奔,其反秦资历比项梁还老,与各路反秦势力有着或大或小的瓜葛关系,影响力极大。

所以章邯权衡利弊后,认为杀掉张耳可以震慑到黄河以北的义军,让自己的平叛之旅事半功倍。或者围困张耳,利用其影响力吸引各路叛军,从而达到围点打援的目的。

秦军两支主力的从属关系

王离部是长期与匈奴厮杀的长城军,章邯部是以关中秦军为主体、骊山刑徒为枝干的军队,也经过一定的战场厮杀,打过不少胜仗,也在精锐一列。《史记》等主流记载是:王离军从属于章邯军,章邯使其将王离围巨鹿,而自以大军殿其后。近代史学家却经过考证认为章邯和王离两军是平行互不隶属的,王离围巨鹿是直接受命于秦王朝,而非章邯。我们也来探寻一下,依据秦法,军队战败,统军之将轻则免职,重则杀头,不仅追责战败将领本人,还有追责举荐之人。

秦朝末年,秦二世曾责备章邯,原因是:“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巨鹿战败造成的巨大损失,秦二世并未追究章邯的记录,所以章邯虽然曾“令王离、涉间围巨鹿”,但两军并没有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王离军配合章邯军作战,很可能是章邯请命秦二世,得到同意再传令王离参与围困巨鹿,这种统属关系十分简单,是一种战时配合的关系。另外,不知为何,王离军的战斗力实在不强,《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其后从攻东郡尉军,破之成武南。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刘邦部将曹参曾多次大破王离军。

围点打援的行动

章邯北上实施围点打援的战略,应该是得到了秦廷批准支持的,这才让章邯部迅速得到粮草补给。秦二世二年后九月,秦军围巨鹿。秦二世三年(秦以十月为岁首)十月,章邯军破邯郸,刘邦军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被刘邦攻破的王离军应该是留在楚地的余部,其主力已前往巨鹿。章邯军围攻邯郸,“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一个月后邯郸被章邯军攻破,邯郸城被移除城墙,居民被迁到河内郡。这一行为的目的是:彻底消除在秦军大本营棘原(应该是存放物资之地)和巨鹿之间的一个潜在隐患,并且可以夺取邯郸城内的粮草移入棘原,为自己大军和王离大军提供粮食补给,“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

我们可以看古代地图清晰看到运往王离部的运粮路线:棘原发,经洹水,入黄河,过甬道,至巨鹿城下的王离军。围点打援的诱饵已经放下,各路反秦义军接踵而来,可谁都知道这是秦军布设下的陷阱,就等着各路义军踩进去,所以各路义军谁都不敢向前,只是远远观望。

章邯的避战

王离军完成包围巨鹿的部署,章邯位于棘原,其选择进退的余地很大,既可参战,也可观战,还可移军别处作战。由于巨鹿周围的义军愈聚集愈多,章邯选择配合王离军合围巨鹿,且担任其支援王离军的责任,“筑甬道而输之粟。”但此时的章邯已经有意无意地避战自保。观这段历史,以破邯郸为界点,章邯军的作战方式相差极大,破邯郸前,章邯军擅打硬仗、恶仗,毫不畏惧,即便是面对“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的周文,章邯领着从未上过战场的“郦山徒、人奴产子”等临时拼凑的军队,杀的周文自杀才罢手。

破邯郸后,章邯军再无大动作和战绩。《秦始皇本纪》:“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钜鹿(即巨鹿,笔者注),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钜鹿。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夏,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两军对垒,秦廷后方赵高杀李斯,章邯军与农民军交战表现出多次退却。而巨鹿之战结束后,章邯军毫无战绩可言,还是在边打边退。其实项羽军主要应对的王离部一支秦军,可能连章邯军的几次照面都没打。“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项羽先遣一支军队渡河,试探秦军反应,可是本该立即做出激烈应对的章邯部没什么反应,让其取得了反应,致使项羽全军渡河,并赶至巨鹿之外包围王离军,随即发生进攻。要知道当时章邯近二十万大军在一旁虎视眈眈,可就是没做出任何反应。身处棘原的章邯竟然毫无作为。等到项羽杀苏角,虏王离,并进军漳南后,迫不得已面对楚军的章邯,竟然多次没开打就退却。这在《史记》上明明白白写着,并非虚言。

再简单点说:巨鹿之战中章邯军从未主动出击义军。手握二十万秦军精锐的章邯下令驻军棘原后,一直未对救赵义军进行进攻,而这种“守株待兔”的行为持续了起码一个月时间,之后项羽杀宋义,遣先锋渡河试探敌情,章邯仍未出兵阻击,两万先锋楚军“数绝章邯甬道”(往王离军运输粮食的粮道),所谓“甬道”是有城墙保护的。项羽看清章邯的避战意图,遂集结全军渡河,毫不顾忌一旁的二十万秦军全力攻王离,而完全有能力一口吃下项羽楚军的章邯部按兵不动,坐失良机。王离军全军覆没,气势如虹的诸侯联盟集结起来,攻向棘原。

秦军大败是谁造成的?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谁?

通过前文的讲述,相信大家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已了然于胸:章邯。章邯绝对是有意为之。原因嘛,很简单,秦朝没有希望了,从秦二世大肆杀戮到赵高杀李斯,这样的王朝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身为秦将的章邯即使剿灭叛军后,也很可能被赵高杀害;另外,章邯很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虽然拥有天下最强大的军队,但绝对不能令这些深知秦法严明和家族在关中秦地的秦兵们信服,指哪打哪,从而反叛秦朝、争霸天下。章邯想脱离秦朝的控制,只能借义军的手杀秦朝世代忠良的王离,再一退再退向项羽义军主动投降,不久大秦降卒二十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

秦朝建立伊始,都是自己在毁灭自己,秦始皇的暴政,李斯等人的合谋改立胡亥,秦二世的杀戮,赵高的排除异己,章邯的避战投降。而章邯是秦朝毁灭的最后一环,详读史书才会发现,巨鹿之战中的二十余万章邯军完全是打酱油的,项羽的胜利有着一定的偶然性和运气,毕竟再怎么死战也弥补不了武器、装备、训练、士气、战斗力等鸿沟。巨鹿之战,是章邯送给项羽的一份威震天下的大礼。

结语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话说的是真没错,秦始皇设想的秦朝万世一表的确不可能,但传十余代完全可以,不过秦始皇没抓住,李斯没抓住,赵高没抓住,扶苏蒙恬没抓住,秦二世没抓住,章邯也不愿意去抓住。秦朝走向灭亡的深渊,虽有着天下农民起义的原因,但根本还是在秦朝君臣身上,他们在推波助澜,像是生怕秦朝灭亡不了。章邯让巨鹿秦军战败,是出于自身生命安全和利益的考虑,也怪不得他。民心和忠诚这东西很廉价,可是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找回来。

谁说章邯没想要平定祸乱、做大秦的擎天白玉柱名流青史,还大秦一个朗朗乾坤的?可是赵高和胡亥太令人失望了,完全将秦朝命运视作儿戏,将秦朝大臣将军视作草芥。巨鹿之战,秦,败得不冤。

灭秦朝者,秦人统治者也!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秦汉史》

更多文章

  • 黄忠斩夏侯渊造成了多大震撼?曹操爆粗口,刘备打官腔,关羽更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关羽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于心高气傲,他在樊城之战中威震华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也在这一战后败走麦城丢掉了性命。究其原因,除了他和东吴之间因为嫁女而引发的矛盾之外,他瞧不起老将黄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都是因为他太过于心高气傲。关羽的眼界很高,在五虎将的另外四人中,张飞、马超和赵云都有着辉煌的

  • 《三国》开篇,为何不先写刘备,而要先说两条蛇?一白蛇,一青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中关于刘备的5个故事,刘备与蛇,刘备三个著名故事

    书中开篇提到的两条蛇,一条是白蛇,一条是青蛇。书中第一句就提到了刘邦“斩白蛇”的典故,算是交代了汉朝江山的来历。紧接着又说汉献帝在上朝的时候,突然从房梁上掉下来一条大青蛇,把大臣们吓的不轻。如果从表面上看的话,这两条蛇好像和三国并没有关系。那么,作者为何非要在开头就写这两条蛇呢?实际上,这两条蛇就是

  • 他是中兴汉朝的皇帝,为妻子发了一圣旨,短短一句话令人感动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朝出了两位中兴之主,汉朝的圣旨,汉朝最传奇皇帝是谁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唯一的孙子,按理说,戾太子刘据的后代已经没有皇位的继承权,然而,汉武帝幼子汉昭帝没有留下儿子就死了,昌邑王被霍光等人立为皇帝,终究因为其人太过荒唐,在做了不到一个月的皇帝就被霍光废黜,皇位空虚,急需有德者居之,而刘询就是那位有德之人。事实证明,霍光等人是选对了

  • 他是曹操能够统一北方最大的功臣,却为何下场如此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荀彧能有如此治世之能,跟他的家学渊源离不开关系,他出身与颍川荀氏。颍川这个地方,自古就有“多名士”的说法,而荀氏在颍川世家中,地位也是数一数二,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他自己则是被祖父荀淑当做家族继承人来培养的。世族门阀和封建王权一直处于互相依存又隐隐对立的情形,皇室既需要名士的

  • 为何曹操子嗣大多能力出众?而刘备和诸葛亮的则较差,与其母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操和诸葛亮谁死得早,曹操诸葛亮的真实关系,曹操的谋士为何斗不过诸葛亮

    根据相关的历史记载,曹操一生共有25个儿子,而他的儿子大多都是才华横溢的人。就说曹操的长子曹昂,曹昂随曹操征战四方。可以说是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最后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之上,而曹丕和曹植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两个人,他们二人不仅有很高的内政能力,同时还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可以说是当时难得的人才。相比较曹操的儿

  • 吕布勇猛无敌,他到底触犯了什么禁忌,跳槽咋就跳成了三姓家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吕布勇猛无比完整版,吕布的勇猛,张飞骂吕布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

    在三国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张飞、关羽、刘备、吕布、赵云等等之类,但是每个人或多或至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些污点和历史功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是有着自己的过错的,只不过有些人的错误在本人的光辉之下被很好的掩盖起来了,但是有些错误却是很难消除的,就如同忠与义这般,是古代不

  • 名存实亡汉献帝,三国之争流传千年,历史开端所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献帝对三国的作用,历史上汉献帝之死,三国里面汉献帝是怎么回事

    东汉末年也就是汉献帝刘协。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所监管的时代。也许我们并不可以说是掌控,因为留学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所有的一切都是曹操,一个人独揽大权。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上有名的战役。都在这一时代被酣畅淋漓的诉说着。如果魏国与蜀国之间,在众多战役中,逐渐成型。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

  • 刘邦应急的这招无敌,没几个人学会,能学多少,看你的悟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最强出招口诀,刘邦的基本操作,刘邦真人照片

    引子:在楚汉争霸时,刘邦无数次遇到危险,在大多情况下,都是项羽带来的危险。但这次,是韩信。刘邦用了三招,化解了潜在的危机,并且再次东山再起。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正文:在上一篇里,刘邦在成皋战败,跟夏侯婴两人逃了出来。对他们而言,安全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关中,还有一个是北方的赵国。关中有萧何坐镇,这

  • 霍去病没有真正击垮匈奴:让匈奴臣服的,是他权倾朝野的亲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岳飞评价卫青和霍去病,匈奴和霍去病的关系,麒麟阁十一功臣和霍去病关系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个君王在上位之后,都会培养自己的亲信,扶持中坚力量。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才能够将国家治理的更加强大。表面上看皇帝是最高的领导者,但是通过对于各种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又会发现,每朝都会有一个权臣,他们的存在影响了天子的决定。一、一代名将霍去病我国地大物博,自秦朝统一全国之后,各民

  • 司马懿立遗嘱:后世子孙不准为我扫墓,1769年后,才知他老奸巨猾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有很多人都曾奇怪过,司马懿这人论计谋不如诸葛亮,论心机也不如曹操,在三国的前半部分之中,几乎就是一个打酱油一般的存在,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却是成为了三国之中笑到最后的人,直到公元280年的西晋时代。 在公元251年的时候,司马懿便是在洛阳去世,终年73岁,算得上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人之一,但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