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能有如此治世之能,跟他的家学渊源离不开关系,他出身与颍川荀氏。颍川这个地方,自古就有“多名士”的说法,而荀氏在颍川世家中,地位也是数一数二,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他自己则是被祖父荀淑当做家族继承人来培养的。世族门阀和封建王权一直处于互相依存又隐隐对立的情形,皇室既需要名士的声望才学来为自己助力,又害怕世族力量太大无法控制。
为了拉拢,也因为忌惮,在汉末社稷濒临崩溃之际,式微的汉王室更喜欢宣召这些名士们入朝为官了。此时正值朝堂被宦官们所掌控,“十常侍之乱”使得颍川名士们纷纷不屑与之为伍。但是本就名不正言不顺的宦官们又怎会放过这些世族们呢?
当时有个宦官叫做唐衡,虽然没有张让、赵忠他们那么有名,但也是中常侍之一。为了使那些清高的名士们低头,唐衡将自己的女儿强行嫁给了荀彧。尽管如此,荀彧也并不想将自己的家族绑在这些只会为非作歹的宦官身上。
为了保全家族力量,荀彧辞官带着部分宗族离开了颍川,迁至冀州避难。冀州是袁绍的地盘,荀彧这样一位俊杰到了冀州,袁绍肯定不能放过啊,就邀请他到自己帐下,助自己谋得天下。袁绍这个人吧说可怜也真是挺可怜的,投奔他的名士那可真是不算少,但就是留不住人,一个个的全转投其他人帐下去了,这其中也包括了荀彧。
觉得袁绍不是明主的荀彧跑去了曹操的地盘,差点没让曹操笑出声,赶忙迎接他。而荀彧也的确不愧他的名声,光是能出谋划策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他可是“王佐之才”、“居中持重”,曹操在前方打仗,后方的军情调度,民生养息,全都是荀彧负责。
荀彧的能力可不仅如此。他一边在后方负责整个曹氏势力的运转,一边还能关注当前局势的实时动向,无论是“奉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先后击败张绣、吕布,亦或是官渡之战胜利,这之后都有荀彧的影子。
后世人分析曹操就发现,这人有个特点,很喜欢用颍川名士。这一方面是因为颍川的确名士多,随便砸个坑都能砸到好几个名士,另一方面自然是因为荀彧的存在。作为颍川高门继承人的荀彧,往来结交的自然也都是有志之士,像是戏志才、郭嘉、荀攸等都是因为他才先后来的曹营,同时司马懿、杜畿、等也与他的推荐有关。
就是这样一位曹操帐下的首席功臣,在国家正统方面有着非同一般的固执。建安十七年,曹操想给自己加封九锡,讲白了就是在位建国称帝造势。这样的举动却遭到了荀彧的反对,他跟曹操说:“你出兵征战天子应该只是为了平等内乱,匡扶汉室正统,需要忠诚且谦恭,退让有礼,这才是君子的做法。”
这种说法让曹操暴怒不已,曹操心想:“我累死累活打天下不是为了称帝是为了什么?我都打下了整个北方了才发现你竟然是想要我把势力送还给汉朝?这怎么能忍啊。”为了自己势力的稳定,曹操对荀彧动力杀心。
曹操送了一个空的食盒给荀彧,荀彧打开一看,知道这是暗示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只能无奈服毒自杀了。也有说法是曹操出征特地带上了荀彧,又把他留在军中自己跑去别的地方了,荀彧抑郁致死。可不论哪种死法,一代经世之才落得如此凄惨下场,着实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