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百年寻找夏朝:没有夏朝文字证据,为何确认夏朝存在?

百年寻找夏朝:没有夏朝文字证据,为何确认夏朝存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606 更新时间:2023/12/19 5:15:08

对此,不少中国学者有心反驳,但无奈缺少铁证。幸好,后来甲骨文横空出世,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否定了西方学者的部分观点,但夏朝如何证明?于是,从那时起很多学者前仆后继寻找夏朝,至今已有百年。

我们都知道,百年寻夏的过程中,我国并未找到夏朝文字,无法提供“自证性”证据。然而,夏“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说得非常清楚,2000年时正式出台了《夏商周年表》,将夏朝君主在位时间做了一次科学判断,无疑就是肯定夏朝的存在。但既然没有找到夏朝文字,找到“自证性”证据,那么为何还确信夏朝存在?其实,虽然没有发现夏朝文字,但以史书记载与如今可以印证史书的考古证据来说,已经可以确定夏朝的存在了。

根据史书记载,夏王朝首先始于大禹治水,其次是涂山之会,再次是建都阳城,其他的还有禹征三苗、太康失国等。而史书记载的这些内容,在考古上大致体现了出来。

关于大禹治水,当时周后稷、商契、东夷皋陶伯益都参加治水,说明洪水波及了很多地区。现代学者通过科学手段,在河南、安徽、山西考察时,发现在4000年前的确有过一场大范围的洪水泛滥,现在还留有了一些遗迹。

本世纪初,在海外发现一件周初青铜器——遂公盨,上面记载的大禹治水,以及大禹由此得到了万民的爱戴,最终被推选为“王”,与文献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可见,大禹治水在周初比较广为人知的事迹,在商朝时必然已有流传,只是可能史料逸散或没有被殷人记录。

大禹治水之后,得到了万民的爱戴,但真正确立他统治地位的是在“涂山之会”上。根据史书记载,上古帝王确立统治地位,往往都需要召开一次诸侯大会,黄帝时就有“釜山合符之会”,这一习俗后来延续到了春秋,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主地位都是在诸侯大会上正式确立的。

问题在于,“涂山之会”在哪呢?在安徽蚌埠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禹会村,考古发现了一个面积挺大的龙山文化的遗址,其中一处为面积2500多平的大型祭祀台基,分别是用灰土、黄土、白土自下而上堆筑、铺垫而成,在南面的台基中央可以看到有密密麻麻的长方形柱坑,一共有35个坑,大小相近,距离相等,处在龙山文化晚期,距今4140年和4380年。

考古专家分析认为,这个祭祀平台就是涂山之会的主会场,35个坑洞是用于插旗的,每一面旗帜代表一个诸侯。

遗址所在地的名称,即“涂山南麓”与“禹会村”,而当地又发现了这样的上古遗址,就很难不让人将之与史书上的“涂山之会”、“禹会诸侯”相联系起来。从名称上看,史书记载与现实地名非常巧合,其中难道没有一点关系?

涂山诸侯大会之后,大禹回到都城——阳城,史书记载是“禹都阳城”。那么,阳城在哪呢?上个世纪70年代,在河南登封考古发现了一座叫“阳城”的上古遗址。

根据史书记载,帝(大禹之父)封在了“崇”,所以鲧又叫“崇伯”,其中嵩是崇的异文,在嵩山一带,商代之后“崇国”迁到了陕西西安附近,最后一任酋长叫崇侯虎,据说陷害了周文王。非常巧合的是,就在河南登封(嵩山所在地)发现了一座“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上古遗址——王城岗遗址。

王城岗遗址中,里面是一座1万平方米的小城,距今4100多年;外围是一座30万平的大城,比小城略晚一些。距离王城岗遗址东北方向大约十五华里的地方,考古挖出战国陶文,清楚地记载着此地叫“阳城”。另外,王城岗遗址周围,还有围绕着一些小型遗址。

因此,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这座城名字应该就是“阳城”,文化风格为中原龙山文化,其中小城是鲧的都城,大城是大禹后来扩建的都城,周围的小型遗址是其部落居民。

大禹继位之后,继承了尧舜遗志,出兵攻打三面,就是“禹征三苗”。尧舜时代,一直都在与三苗作战,甚至据说帝舜死于湖南苍梧山。

《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也就是说,三苗基本分布在长江中游一带。

非常巧合的是,在湖北天门市石河镇,考古发现石家河文化遗址晚期,但在距今大约4000年时,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却出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因素,比如河南龙山文化的瓮棺葬习俗出现在了湖北,还有大量山东龙山文化风格的玉器出现于此地(之前石家河文化中玉器很少),文化风格变化较大,史学界将之称为“后石家河文化”。尤为重要的是,测序发现“后石家河文化”的时间,与王城岗遗址的年代基本一致。

根据上述考古信息,学者的结论是:石家河文化晚期,长江中游的各个部落聚集区,几乎同时出现衰落现象,并出现龙山文化因素,说明石家河文化遭受了来自龙山文化的武力入侵。从史书记载来看,石家河文化晚期出现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最可能的无疑是“禹征三苗”。

夏朝建立之后,第一场巨变是“太康失国”。其实,“太康失国”是夏族与东夷的角力,而这种角力早在大禹夏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大禹曾禅位东夷人伯益,但夏启击败了伯益,于是夏启建立了夏朝。后来,东夷后羿寒浞发动政变,由此导致“太康失国”,可以视为夏初角力的延续,过了数十年才有少康中兴恢复夏朝。这段历史距今太远,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语,让人很难搞清楚真相,但考古却打开了另一扇门。

在郑州新密刘寨镇新砦村西部,考古发现100万平的新砦遗址,在其下面是河南龙山文化层,在其上面是二里头文化底层。历史学家李伯谦指出:新砦遗址是比二里头遗迹要早、又比传统认识的河南龙山文化要晚的遗存,当时称之为“早于二里头一期的文化遗存”,或者叫“新砦期二里头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新砦文化遗址涉及范围较广,比如洛阳巩义的花地嘴遗址,郑州高新区的东赵遗址等,里面出土了很多山东与豫东龙山文化风格(东夷文化)的器物。

由此结合史料来看,就是后羿寒浞代夏时,将东夷文化带到了河南地区,所以新砦文化遗址中才会出现东夷文化因素,石家河文化晚期中才会出现大量山东龙山文化风格的玉器。

关于夏朝的最后一个考古发现是二里头遗址,史书记载夏朝都城位于“伊洛之间”,与二里头遗址区位极为吻合,但该遗址是不是夏都,如今争议很大,连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教授,都反对把二里头遗址和“夏都”联系在一起。因此,二里头遗址与夏朝的关系,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本文在此就不再赘言了。

以上就是关于夏朝的重要考古遗址,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史书记载。但有些人肯定质疑,上述考古发现只能说“可能印证了史书记载”,而不是“铁证如山”,毕竟没有出土“自证性”的文字证据,因此不能由此得出夏朝存在的结论。其实,这种质疑没有必要,因为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史书记载!

中国有着较为丰富的上古历史记载,这是一笔中国独有的宝贵的财富,其中某些记载固然荒诞不经,但大部分是可信的。如果相信西方宣扬的“一切以考古证据说话”,对没有考古验证的中国史书记载完全不予信任,认为没有考古铁证就不能证实其真实存在过,那么我们还能相信什么,那么中国还有历史可言吗?这就必然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况且,很多历史事件也根本不可能通过考古得知。因此,只要没有确凿证据推翻史书记载,那么就该承认史书记载的内容,只要没有铁证推翻夏朝的存在,那么就该承认夏朝的存在。

其实,西方的“一切以考古证据说话”只是说说而已,《荷马史诗》、《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古希腊著作记载的事迹,有确凿的考古铁证印证吗?但西方学者还不是将书中很多内容当成正史来看!只能说他们宽以待己严以律人,习惯性的双标,涉及自己一个标准,涉及他人一个标准。

总而言之,史书记载夏朝是存在的,考古发现一定程度上又印证了史书记载。因此,通过上述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如今已经可以确认夏朝的存在,只是在夏朝存在的细节上还有一些争议,比如二里头文物揭示该遗址中后期才有“王朝气象”,说明夏朝中前期可能只是一个“区域王国”,而不是“广域王国”,还有“夏朝”是不是叫“夏”(有一种说法夏朝叫“下土方”,与之对应的是上天)等,但这些问题并不妨碍夏朝存在的事实。

当然,这属于现阶段所能得出的结论,未来如果真有推翻夏朝存在的铁证出现,我们只能接受。

更多文章

  • 周武王为何轻易逼迫死纣王?西周遗宝重现,学者:纣王太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既吃纣王水土又骂纣王无道,纣王墓中有纣王的尸骨吗,周武王在谁带领下打败纣王

    在征伐的过程中,帝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殷人尊为“百克”,俘获上百万东夷人。这就颇为耐人寻味了,相较于商王帝辛的能征善战,蛰伏一隅的周武王姬发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姬发除了重用贤良之外,完全没有帝辛那般勇武,那么姬发究竟是如何一举攻破朝歌,逼死强悍的帝辛的?数千年来,历代学者皆深为不解,牧野之战,注定隐

  • 《世界军事战争史-022》中国西周王朝军事(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1.牧野之战与周朝建立周也是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姬姓。他们最早的活动地区,是在宜于农耕的陕西黄土高原。其始祖后稷和稍后的公刘,都重视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九世传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由豳(今陕西栒邑)迁到周原(今陕西岐山),从此进入有"城郭宫室"的阶级社会,更加强大起来,他被尊为"太王"。与商纣王同时在位

  • 努尔哈赤的4任大妃都是谁?为何仅有一位被追封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努尔哈赤的皇七女,努尔哈赤大妃有几个,努尔哈赤有多少妃子

    孟古哲哲系努尔哈赤第三任大妃,14岁嫁给努尔哈赤,18岁为其生下第八子,即后来建立大清王朝的清太宗皇太极。孟古哲哲作为努尔哈赤的大妃,其子又成为了后来清朝的第一位皇帝,被追封为皇后无可厚非。但是,努尔哈赤的其他三位大妃,严格来说都是皇太极的嫡母,按照清朝祖制都应该被追封为皇后,可为何皇太极并未这样做

  • 一名外国女子,被乾隆宠爱连生4子,从奴才变成皇贵妃还入葬帝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把一位19岁的女人纳入后宫,乾隆地宫里有哪几位妃子,乾隆地宫最漂亮的妃子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在中国将近存在了200多年。历代皇帝一直是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乾隆皇帝作为清朝少有的几位长寿皇帝之一,其一生的精彩故事不亚于一本小说,相信大家对一部电视剧《还珠格格》有很深刻的印象,剧中的皇帝就是乾隆,虽然剧中的乾隆略显夸张,不过乾隆确实是少数几位比较风流的皇帝之一

  • 白莲教可以证明:和珅真的没有贪污8亿两白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和珅是怎么从反贪走向巨贪,满清旗主敢对和珅大呼小叫吗,和珅是个无恶的贪官吗

    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因为清末徐珂编著的一本书,这本书叫做《清裨类钞》,里面记载的大概内容是,和珅自尽之后,抄没的家产有800兆,可以说和珅的家产,足以让嘉庆年间的所有人都吃饱。在中国一兆就等于100万,而800兆当然就等于8亿了。虽然这是大众普遍的一种认知,但在事实上,这种说法有很多漏洞。嘉庆皇帝漏

  • 战功赫赫的年羹尧,为什么会被处死?雍正又是如何除掉年羹尧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年羹尧为何死都不向雍正低头,为什么雍正不直接杀了年羹尧,年羹尧在雍正上位起了什么作用

    年羹尧于1679年,出生在安徽凤阳府怀远,和朱元璋是老乡。他官二代的高富帅的学霸,21岁时就中进士了。允文允武,成为了一名儒将。不到30岁就升任四川巡抚,接着是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位高权重,可以说他位极人臣。年羹尧战功赫赫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

  • 重权在握的多尔衮,当皇帝的机会很多,为何他没有争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多尔衮有没有当皇帝,多尔衮如果真当了皇帝会怎样,多尔衮是不是该当皇帝

    从中不难发现,早在那个时候,他的野心早就暴露在诸位兄弟面前。然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当时坐上龙椅的却是能力明显胜出一筹的皇太极。好不容易熬到皇太极也驾崩了,这时多尔衮已经手握重兵,更是为了争夺皇位和豪格彻底撕逼,说他不想当皇帝,估计谁都不相信。然而他为何没有走出这一步呢?其实原因还是挺复杂的。首先

  • 吴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2倍,造反为何还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吴三桂只有三万兵马能与清廷抗衡,吴三桂真正兵力,如果吴三桂不叛变清军结果如何

    他27岁的时候,就被崇祯帝封为宁远团练总兵,之后在明军与清军的战争中,吴三桂奋勇杀敌,从此,他的才能被显了出来。吴三桂既然兵力超过大清的2倍,为何造反失败?当时的清军攻打明军已是势在必得,吴三桂却依旧险中求胜,而且用自己的智谋与清军对抗着。因此,吴三桂受到了崇祯帝的赏识。然而吴三桂却不算正人君子,在

  • 雍正竟然是被皇权所累?五千年的皇权统治,却没有最大的受益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雍正为了加强皇权都做了哪些,雍正是怎么加强皇权的,雍正皇权统治的目的

    从西周开始,周武王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出土地来供养王室,而随着周氏子孙逐渐繁荣,西周划分出去的土地也随着增多,待到周氏国力日渐衰弱之时,就是周氏子孙反过来吞并之日。所以西周固然考虑到了王室政权,但是却没有防止有野心之人,最后也只能落个土崩离析。而到了秦汉时期,帝王已经开始吸取前朝的教训,逐

  • 老照片中的清朝末代王爷:卖王府,卖祖坟,败光家产沦为街头车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13张晚清老照片,北京晚清珍贵照片,清朝真实老照片王爷

    此人便是克勒郡王晏森,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晏森在14岁的时候就已经继承了王位,但是只领了两年的俸禄,溥仪便宣布退位。丢掉了铁饭碗之后的晏森,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不得不变卖家产,用钱去吃喝玩乐。甚至还变卖了王府和祖坟获得了一大笔钱,但是晏森仅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将钱都挥霍的一干二净。没有收入来源的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