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一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存在,自古就只存在于各大历史记载中,关于它的真实状况至今仍在不停的研究当中。如此神秘的楼兰被历史的尘埃深埋在沙漠中,直到1900年才得以重见天日。一经发觉便震惊世界,经过长期的仔细发掘,楼兰的神秘面纱被层层解开。这个沉淀在沙漠之中的楼兰曾经也是繁华重镇,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与华夏民族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地处边陲在匈奴与汉朝之间艰难生存,也正因这个原因使得楼兰被迫做出了为人不齿的行为,这导致了后世文人尤其是唐朝诗人动不动就是“斩楼兰”、“破楼兰”。中间到底有什么曲折缘由,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扒一扒。
李白和王昌龄的大名想必如雷贯耳了,他们都各自写了一首和楼兰相关的诗句,而且都成了千古名句。先看看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李白的杀气,不过虽然诗作是歌颂守卫边关的将士,但为何不是斩匈奴,不是斩突厥。不得不说这对楼兰是不公平的,仿佛楼兰有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一样。再来看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同样杀气腾腾,同样是歌颂边关将士的热血报国。为什么却和李白一样也和楼兰过去,唐朝的外患莫过于突厥了,破突厥不好听吗?其实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不知情的肯定认为楼兰是可恨的,但其实我们回首那段往事就能发现,楼兰其实有点憋屈。
关于楼兰的记载最早是在司马迁的著作中,那时候的的楼兰已经颇具规模,由此推断楼兰远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汉朝以后,天下稳定,唯一的祸患就是西域的匈奴了,很多名将能名扬天下还得多亏匈奴的功劳。这当然是玩笑话,匈奴骁勇善战,对边关的百姓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如果没有那些名将的存在,可能边关鸡犬不宁了。所以汉朝和匈奴之间几乎年年打仗,这就苦了夹在两者中间的那些小国了,而楼兰便是这些苦逼小国中的一个。
汉武帝时期,西域要道被打通,丝绸之路就此形成。然而因为楼兰地处西域要道,匈奴经常迫使楼兰成为细作为他们截获商旅,刺探军情。而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臣也因此有去无回,武帝大怒,随后派兵讨伐楼兰,楼兰不战而降。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匈奴不干了,屡屡侵扰楼兰,没办法又只好派人讨好匈奴,没曾想这个出使匈奴的人最后叛变联合匈奴发动政变夺了王位,成了汉朝西域道上的严重阻碍。而当初出使汉朝的人将这个情况报告了汉朝,当时的汉昭帝震怒之下派出了傅介子出使楼兰,这个傅介子却不是一般人,在宴会上以一人之力斩杀了楼兰王,随后楼兰平定,并将楼兰改名鄯善国。往后一直是在汉朝的管制之下,而后来的诗人都将这一事例作为报国建功的典型案例。
其实司马迁在记录楼兰的历史中有这么一句话,就是“不两数,无以自安”。简单的七个字道尽了楼兰作为小国所面临的艰难处境,而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只记得所谓的战国七雄和春秋五霸,而他们之间的小国则被大家所遗忘。然而强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是不会改变的,楼兰也因为他独特的地位和神秘的终究被历史铭记。而我们今天所见楼兰城遗址其实是楼兰人迫于环境而被遗弃的,最后随着地质变动而出现在了今天的地方。值得思考的是,如今对环境破坏的我们最后又将迁往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