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若有了解藩镇,就必须了解唐朝藩镇形成的原因。藩镇的形成,看似是因为“安史之乱”这场变乱,可实际上,藩镇割据的形成,同唐朝一直以来的节度使制度有着很大关系。因为,节度使在任职一方的时候,同时也掌握了所属地方的所有权力。所以,当唐朝国力鼎盛的时候,节度使尚能安分守己,而一旦有变乱发生,节度使则会拥兵自重,竞相逐鹿于中原。可是,说到唐代的藩镇,则还是让人感觉有些奇怪。这是因为,藩镇作为和唐朝敌对的力量,两者之间却做到了共存,以至于共存了140年之久,直到唐朝灭亡为止。
首先,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还是同藩镇自身有着很大的原因,唐代的藩镇之乱不同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推翻唐王朝 ,继而改朝换代。地方藩镇在这方面,则有很大的不同,这些藩镇从本质上,还是打算在唐王朝的框架之下,维持自己的利益。这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藩镇对于唐朝的弹压,始终都采取一种守势。最后,无奈之下,唐朝只得承认藩镇的地位,而藩镇也拥立唐朝为正统。
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在唐朝晚期的时候,有很大的体现。自公元820年,唐宪宗死后,藩镇势力中最大的河朔三镇复叛,这之后唐朝虽然有过征讨,但最终也是无功而返。但是,这之后的藩镇在对待唐王朝的问题上,也有所收敛,年年向唐朝进贡。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那就是唐朝开始默认藩镇割据,以至于,各地的藩镇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的充斥大江南北,这个时候的唐朝自然也就形成了同藩镇共存的局面。
同时,唐朝能够跟藩镇共存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唐朝需要藩镇的支持,才能维持统治。后世的南宋曾有人指出过这样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唐朝之所以能够在“安史之乱”后,依然苦苦支撑,则完全在于藩镇的维系。在中晚唐时期,赋税方面唐朝主要依赖于江淮地区的藩镇,而应对吐蕃的威胁,唐朝则依赖于西部的藩镇。而应对北方的边患时,也是同理。
由此可见,唐朝所以能够与藩镇共存,主要也在于唐朝需要藩镇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诸如,历史上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便是藩镇维持唐朝的一个例子。当时,黄巢起义军一路直逼长安,而唐朝的神策军,在对抗起义军的时候,却是一败涂地。这之后,黄巢起义所以能够被镇压,则在于藩镇势力的联手,才将唐王朝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历史就是如此,当时没有人想到的是,藩镇居然与唐朝一直共存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样的情况,不禁让后世为之感叹。可正当我们为此感叹的时候,却发现,唐朝与藩镇共存的背后,实际上有着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以至于,最终唐朝也毁在了藩镇的手中。公元前905年,宣武节度使朱温灭唐自立,“安史之乱”后坚持了140多年之久的唐王朝,最终彻底的走下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