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禧眼中,李鸿章自然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既不可能威胁到慈禧的政权,并且慈禧的锦衣玉食,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的延续,都得由李鸿章出面与各个列强谈判,签订不平等条约。
而李鸿章又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确实如此,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并且列强们还指定李鸿章去谈判,能做到如此地步的,又有几个李鸿章?
在晚清历史上,“李鸿章”一名不容忽视,也是翻不过去的篇章。
李家的辉煌篇章要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说起,李文安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并且从小身体很弱,其父(李鸿章祖父)原本对他不抱有期望,但李文安是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人,1838年李文安与曾国藩同登道光戊戌纽福保榜进士112名,耀祖光宗了。
虽然李文安的才气依然不是很大,但他与曾国藩是同年,并且他走上仕途后,就开始着手为儿子铺路。李鸿章入京后,在时任刑部郎中的李文安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等安徽籍京官,此外李鸿章也与自己的同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1845年,李鸿章初次会试落榜,以年家子身份受业于曾国藩门下。李鸿章本身有能力,又有一条平稳的大道,李鸿章想不历史留名都难。同治年间,李鸿章这位汉臣逐渐得到了慈禧的赏识,更是平步青云。
慈禧掌握政权后所创建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等,都与李鸿章有联系。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与世界接轨,视野开阔,他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也痛心于国家的积弱不振,因此李鸿章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了“求富”。
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到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而在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之前,李鸿章就已经看出了邻国日本的野心,这件事情发生在同治十年(1871年),李鸿章在处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就代表了清朝廷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
虽然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正意气风发的李鸿章已经瞧见了日本努力藏着的狐狸尾巴,他从日本人的姿态中,就已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可身处晚清复杂的官场,就连慈禧都时常觉得身不由己,从一开始的主战逐渐失望,然后一味求和,李鸿章又有多少本事能够改写清朝的历史?答案早已经明了,一切努力不过是吊着清朝的最后一口气。
探究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惨痛,李鸿章也要付上一部分的责任。由于李鸿章在清廷的位置越来越明显,许多满族权贵视其为眼中钉,称北洋舰队成了李鸿章的私家军,挑拨李鸿章和慈禧的关系,而李鸿章又过于抓北洋海军权力与“保船避战”政策。
在种种原因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倒大涨了日本帝国的信心。而李鸿章对日本的印象也极度败坏,发誓“终身不履日地”,哪怕是日本船,李鸿章也都不愿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