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满人入关为政,对汉人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理,因此在清朝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朝的统治者都不会给汉人权力较大的官职。清朝的政权建立之初,为了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严禁满洲贵族与汉族通婚,以防皇位再次落到汉人的手里。
其次,在社会地位上,清朝践行了旗人和民人的划分,满人有明显的特权。长此以往的压榨,贯穿整个清朝“反清复明”的动乱也就不足为奇了。到了满清晚期,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清政府自身难保,满清贵族落寞,当权者不得不开始重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
李鸿章的最高职务,相当于现在哪种官职?官职太高你可能不信。李鸿章是进士出身,咸丰三年在家乡开展了团练活动。两年之后因李鸿章团练有功,在咸丰五年时被朝廷加官进爵,是谓“记名以道府用”,这可属正厅级一类的行政大员,但史书对于他当时的具体官职没有做细致的记录。
咸丰六年时再次因团练作战有功被晋升,加按察使衔、品秩正三品,等同于现今副省级行政级别。一个汉人连续两年被加官进爵提拔到如此高的地位,在李鸿章之前只有一个曾国藩。咸丰七年因为家中亲人离世,李鸿章回乡尽孝三年。咸丰九年李鸿章成为曾国藩的幕府,曾国藩已经是晚清重臣,也就是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开始规划建立起了淮军。
淮军和湘军一样都是由汉族大臣创办的,淮军建立之初就展现出了强悍的实力,而李鸿章的为官之路也迎来了红利。在调往中央之前,李鸿章被任命为江苏巡抚,江苏是清朝重要的经济发展地,足见皇帝对李鸿章的信任,其行政级别达到了今天的省部级。
同治二年的正月,《南京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任命为新开辟的五处通商口岸的通商大臣。李鸿章能有此成就也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因为几次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公信力,民众的反动情绪十分高涨,重用汉人也是为安抚民心。
同治三年,李鸿章被授予了一等肃毅伯并在第二年被任命署理两江总督,代理长江一带四省的省长。手握实权,拥有了巨大的权势。同治七年时再次被调任为两广总督,兼任协办大学士,到这个时候李鸿章已经是副国级干部,离那个万人之上的位子也不过是一步之遥。
同治八年,在担任两广总督的同时,李鸿章又兼任了湖北巡抚,三年内几度调动官职。在同治十二年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即内阁首辅一职。品阶为正一品相当于正国级。这是李鸿章在官场上的最高成就,朝廷的大部分权力可以说都握在了李鸿章的手上。
大权在握,为了改变近代国家落后的发展,李鸿章创办了洋务企业,加强海防训练水师。尽管洋务企业的大部分盈利都进入了李鸿章的私囊,北洋海军的成效也不尽人意。但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变动,刺激了民间企业家的活动。
在变动后,大批民间企业家也创办起近代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李鸿章后期的任职几乎是高频率的变动,尽管清朝政府再防备汉人,也还是不得不重用这些大臣。都知道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下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
但在那样的形势下,代表清政府对列强做出回应的人都会被推到风口浪尖,这也是李鸿章身居要职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在北京病逝,去世时已到七十九岁的高龄,期间甚至有人称他为大清国的副皇帝。
李鸿章身为汉人,却能在满清政权里混到如此高的地位,除了时势之外,其能力也是不同凡响,然而其虽然有推动近代经济的发展,但仍然掩盖不了他贪赃枉法的事实。
参考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