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专防蒙古的九边防御体系是怎样的?

明代专防蒙古的九边防御体系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9 更新时间:2024/1/17 11:03:35

中国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生活着多民族和存在有多化,历史十分悠久。各族先民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居住生活,在漫长历史中相互发生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关系,如交聘、和亲、战争、贸易、封贡、文化交往等形式。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定都建立明朝,随后明军大举北伐,攻克大都(今北京),覆灭代表着大一统政权的元朝。元朝的蒙古统治者被迫北退,逐步回到漠北祖地,史称“北元政权”。明廷完成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的大致统一后,再次兴兵征服蒙古,然而实际效果却是不佳,只是给予重大创击。

明王朝只得承认蒙古这个强大、具有威胁且生机盎然的游牧民族政权独立存在于北方。退往北方苦寒之地的蒙古人,心心念念着恢复祖先元朝的荣光,力图重新入主中原奴役汉族,可惜受限于蒙古诸部落之间的龌龊与世仇,内部统治一点都不稳固和团结。有明一代,中国陷入了长时间南北对峙的局面,明朝和蒙古隔着长城充满敌意的相望,可谁也奈不了谁。双方关系既有交战冲突,也有和平贡市;既有政权对立,也有互为宗藩的关系;既在物质上影响,也在文化上影响。某些人在提及明朝,某种程度上说:明王朝不属于真正的大一统王朝,受其直接控制的地区较少,除中原、关中和江南等地外,其余疆域全是被土司或洪武年间分封的异姓王(云南沐家)管理。

永乐年间,明蒙关系有过缓和,趋于平静,可慑于蒙古骑兵极强的侵略性和战斗力,明王朝对蒙古人的戒备和防御从未削弱,反而在逐年增强,“九边”专为他们而设。

明朝对蒙古的防御国策

明朝对蒙古的防御,可以从太祖朱元璋说起,从这时候开始为有效抵御蒙古的南下入侵,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便是九边防御体系。九边是明人及后人对大明北部军事重镇的习惯称呼,《明史-地理志》详细记载:其边陲要地称重镇者凡九:曰辽东、曰蓟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宁夏、曰甘肃、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统卫所关堡,环列兵戎。纲维布置,可谓深且固矣。明王朝为防御北方蒙古入侵而在长城沿线先后设置有九大军事防御区,即明九边镇,各镇均有重兵把守,类似现在国家的军区。九边镇各守其地,自成一个独立的防御地区,又彼此联系在一起,形成大明北部边防线,这是明代北部边防的鲜明特色。

《皇明九边考》是明人魏焕专门撰写一本关于九边镇的书,内有九边各边的疆域、责任、军马、钱粮、边夷、细略等七条内容。《明史》: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皇明九边考》:国家驱逐胡元,混一寰宇。东至辽海,西尽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据大险以制诸夷,全盛极矣。初设辽 东、宣府 、大同 、延绥 四镇 ,继 设宁夏、甘肃 、蓟州三镇,镇守皆武职大臣,提督皆文职大臣,又以山西巡抚统驭偏头三关,陕西巡抚统驭固原,亦称二镇,遂为九边。

从这两则史料不难看出明代统治者设置九边重镇的原因、诸镇的分布及形成的先后顺序。洪武年间对九边重镇进行草创,设为针对蒙古的主要攻防区。各镇的最高长官,考虑到长治久安,也从武职官员变为文职官员。

九边重镇的防御工事

防御工事是所有防御体系中的主要物质依托和屏障。自春秋战国、秦汉王朝开始,筑造长城、建立墩堡,派重兵据险而守,早已成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进攻的一个主要手段,传至明朝也是如此。永乐之后,精兵悍将不在,对蒙政策逐年逐步转为以防御为主,因此修筑边防工事成为抵御蒙古侵略的主要防范措施。故有大臣上疏:“今日御虏之策莫先于守,其所以为守之计,莫急于修也。”

明代防御工事是以边墙(即长城)、城堡、墩台为主干,关、寨、口、塘等为枝干。长城为主要防线,墩台设立在边外,城堡建筑于长城内。盖城堡以便保聚,墩台以明烽火,边垣以限华夷。三者独自存在,又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横贯东西万里,纵深几十数百里的防线。边墙不用提,大家都很熟悉,城堡则在中国历史有点罕见,九边中一般建立在军民聚集较多处,如部队主力驻防和九边高级指挥官居住地,是一镇核心和中枢。

城堡多是高城深壕、门多(供军民出入)且开井积水处,修筑地点也是有讲究的,有条件的会修筑在险要之处,以达易守难攻的目的。随着双方冲突的升级,九边大量修筑民间城堡,大堡是百十家,数百人;小堡是六七八家,近百人;建制不如官堡齐全,但用来加强百姓的自卫能力也是绰绰有余。军堡有安置辎重粮草的作用,四周有数目不等的敌楼敌台,内有数目颇多的铳炮、火药、木石,打击牵制来犯之敌。

墩台,负责传递消息军情,自身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类似烽火台。民间也有墩台,功能是聚敛保护人畜、坚壁清野防止被掠夺。一般是数十家合筑一墩,敌人侵犯时共同使用。根据入边人数的多寡,墩台放的烽炮数目也不同,百余人及以下是一烽一炮,五百余人是二烽二炮,一千余人是三烽三炮、五千余人是四烽四炮、万余人是五烽五炮。这样一来,传递的消息就更加具体和准确。还有一些措施的辅助使用,不仅能告知入边人数,还可以传报入边方和距离远近,可以说特别详细了,有人还专门编成一《传烽歌》。

九边防御的作用

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屯军曰营,列守曰寨。层层阻隔,步步为守。蒙古人对这些城堡、墩台等,往往是兴趣缺失,很少会费那么大功夫去攻陷劫掠,因为这不仅耗时极长、效率极低,还容易引火上身——大明边军来袭。从洪武年间到崇祯年间,大明朝廷修筑的长城及沿线的城堡、城池、墩台、关隘等,其规模和次数是空前绝后的。这种大兴土木,并非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间接性,而是持续了两百余年之久。

先说积极作用,明人指出:边墙艰隔,则动有牵制,岂能长驱突入内地乎?即欲溃墙而逞其势,亦非一激之所能及也。烽喉之先传,耕牧之收保,将士之邀击,皆可以早见而预待之矣。然而这样的功效还是有限的,有明一代,蒙古贵族时常溃决边墙南下,“纵横饱掠无所息”。后世康熙皇帝曾经评价长城:“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能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明朝特定环境下的九边防御体系,其功用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完全肯定也是不行。

负面影响也是存在有的,而且极深极重,连年修边动辄役使数万百姓,一镇修边最少持续需役使三年,边地百姓和将士不够,就从腹地省县调来,长年累月的修筑致使军士百姓和百姓疲惫不堪,士卒连军事训练的时间都没有。这还只是人力,耗费财力和物力更是巨大。

九边重镇之驻军

九边重镇的防御工事修筑好,派往驻扎的军队能少吗?自然是一支数目庞大的军队。九边驻兵从卫所兵制转变为营兵制,每镇选取卫所兵士组成正兵营、奇兵营、援兵营、游兵营,分别由九边各级将官统领。一营士卒人数一般在一千五百人左右。各营与其统率将官的职责是高度一致的。各营兵任务各有侧重,若总兵官镇守一方,负责全镇防务,则其统领的正兵营主要任务也就是随时随地跟着总兵官冲锋陷阵,抵御来犯之敌。奇兵营的主要任务是遇警驰援,赴所调策应杀贼。援兵营是在参将的带领下,“分屯要害,防守地方,东西策应”。游击营是在游击将军的指挥下有警应援本镇和邻镇,即“居中乘便四面驰击也”,无固定防区。各营有着一项共同的职责,那便是遇警应援,虽是游兵主要担负,可其他各营所负有的责任轻重不一。

九边军队还分为主客之分,因为蒙古入边次数和规模愈加增多,远不是主兵所能够应对,因此客兵诞生。上文所述的本镇正、奇、游、援四营为主兵,从其他地区调来的支援的兵马为客兵。紧张的边防形势,让客兵征调频繁,有些常年驻扎下。后来又出现标兵、守城兵、守瞭兵、屯兵和家丁,一副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场景,代表着局势的移转和权势的争锋。按民族成分,分为汉军,达军(收编的蒙古人军队)和番兵(即西北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是以夷制夷政策的产物)。

九边驻军的人数,在不同的史料文献,统计记录的数量也不同,以《明会典》为依据:辽东9.5万,宣府15.1万,大同13.5万,宁夏8.3万,延绥8万,甘肃9.1万等。这只是明面上摆出来的数字,不同时期军队人数也不同,还有一大部分吃空饷的,在策之兵和实在之数出入悬殊,真正可战斗人员极少。京营人数和战斗力削减的情况下,边军军额因此连年增长,大明财政所需负担的粮饷已成重担,致使东南倭寇横行也未能拿出更多的钱粮去平定。

九边驻军存在有许多严重问题,直到大明灭亡也未能得到解决,例如军士逃亡、补充军士不足、士卒被占役、战斗人员严重不足、粮饷克扣严重、军士贫困、奖惩不明、地位低下、功赏延迟、士卒普遍缺乏斗志等。这样一来形成恶性循环,让明廷扔在这里的钱粮和军队愈来愈多,可取得的效果却是不佳。九边军费是由驻军日常开支、修边买马募兵费用和战时之特需组成,这些军费的运输,也让不少人赚的盆满钵满。

结语

每一个朝代的落没与灭亡,都离不开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可像明王朝这样“浑身是病”最终导致灭亡还是少见至极。九边重镇,发挥出的正面积极的作用,远比其负面消极作用来的小(除洪武、永乐等少数几个朝代外)。九边所需付出的巨额军费没能抵御好外患,反而拖垮了财政,引起了一连串的消极影响,不停消磨着明朝国寿,九边的一切因此成了明王朝的掘墓铲。

参考文献:《明实录》《明会典》《防边纪实》《明长城考实》

更多文章

  • 你最喜欢的中国朝代是哪个?老外:其实我最喜欢宋朝,它被低估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是中国最好的朝代吗,宋朝往前1000年是什么朝代,30分钟了解中国宋朝

    很简单。宋代。在我看来,宋朝是唯一一个中国明确地处于世界文化、科学和技术的顶峰的时期。当然,汉朝是伟大的,但罗马人和帕提亚人也很伟大——文化和技术能力都很不俗。唐也非常棒,但阿拉伯人也是如此——甚至在天文学、数学和其他技术领域更先进。明朝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强国,这在中国是很典型的,但与汉唐以及当时的欧

  • 明朝奇案:少妇独自回家无故失踪,监察御史凭张白纸擒真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奇案嫂子用美人计揪出真凶,明朝监察御史孙方,明朝奇案御史寻凶手

    结果甘氏仅在娘家待了三天,丈夫曾杰便催她回来。原来曾杰母亲的寿辰马上就要到了,甘氏如果待在娘家,他脸面上将会下不去。甘母也能理解女儿的难处,便安排儿子甘尚将女儿送回夫家。姐弟俩走到离曾家还有五里路时,突然被下人给追上了。原来甘母又犯病了,腹痛难忍。甘氏对弟弟说:“你先回去照顾母亲吧!这就剩下五里路了

  • 原创南宋名将用现代化武器作战,被英国人评为影响人类的重大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宋最著名的战役,历史上真实的南宋军队,南宋的抗金名将著名战役

    李宝这人生卒年不详,年少无赖,有个外号叫“泼李三” 。李宝虽然出身农家,但是一点也不小家子气,重气节,有胆略。绍兴九年,在濮州聚众抗金,失败后,南下投奔岳飞,奉命以河北路统领忠义军马名义,潜回山东联络抗金义军。次年,金军背盟南下,李宝为配合岳飞反攻,在山东多次袭击金军,钳制了金朝南下之师。后从韩世忠

  • 明朝最可怕组织,锦衣卫和东西厂唯恐避之不及,官员见了先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明朝的皇帝很特殊,之所以手中权力十分大,即使是到了国家要灭亡的时候,皇帝依然有很大的权利可以抹杀权臣,没有一个人敢反对的,像魏忠贤权力如此大的人物也惧怕皇帝,可见明朝皇帝多么有手段了,利用锦衣卫专门监管京城的官员!随时上传民间真实情况,预防贪污腐化!东厂监管除京城之外的全国的官员!而西厂则是用来

  • 您可能不了解的明朝冷知识!在明朝,骂人都是有价钱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小知识,三分钟读懂明朝,有关明朝的十个冷知识

    明朝官员剧照御史,隶属于都察院,都察院是明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谏议机关,而御史就是都察院的基层官员,这些御史,品级不高,但是权力极大,专门以找茬骂人为主业,几乎没有他们不敢骂的人,上至皇帝、六部尚书,下至基层小官,一旦有什么过失,往往都会被骂得狗血淋头、狼狈不堪,因此,即便是正二品的六部尚书,每次面

  • 即便没有农民起义,大明也难逃覆灭厄运;崇祯帝和唐太宗差太远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崇祯帝历史评价,崇祯皇帝怎么上位,崇祯皇帝有机会平定叛乱吗

    小编觉得,当时明朝以百倍人力物力,拼尽全力,不能打败一个落后的后金,反被灭国,不正是它太腐败无能,必然灭亡的最好证据吗?无论有无流贼流寇,有无后金,只要有那样的明朝,它的灭亡就是在劫难逃。辽事只是一个诱因,根本原因还是大明这大树已经腐蚀不堪。只要有人推下就会倒。气数已尽,明朝自身的体制已经出现很大的

  • 民间故事文化:朱元璋路遇破庙,梦见两位仙童,后造福一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梦见破庙是什么预兆,朱元璋民间故事大全,民间故事梦的暗示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是风云而起,揭竿而起,当时最大的三方分别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一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双方你来我往,不知打了多久,最终朱元璋中了陈友谅的埋伏大败战败后,朱元璋就在部下的掩护下逃离战场,不知跑了多久,当他回头时身边已经没有一人了,此时也不知在何方,于是他就骑

  • 李自成对明军百战百胜,对清军却一胜难求,这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同明军作战时,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最惨的时候,他被洪承畴和孙传庭打到仅剩十八骑仓皇逃窜,没过两年,就又迅速发展到数万人的规模。可是到了跟清军作战时,后期一路平推到北京的李自成的大顺军似乎换了一支军队,从山海关到陕西,连战连败,除了在怀庆府打了个小小的胜仗,几乎一胜难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

  • 孙思邈活到140岁,临终前立下遗嘱:这个药方绝不能留世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出师的时候,师父嘱咐他说:“要做个好大夫,可绝不能贪图安逸。你须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云游四方,广采众长,学习医药之道。等到脚下的鞋子七斤重时,你才可以定居行医。”孙思邈听从师傅的教诲,背上药囊云游天下,年复一年,不知道翻过多少山,走过多少路,采了多少药,医了多少人。有一天,他回到故乡耀州,天下起大雨

  • 杨玉环为何独爱吃荔枝?现代科学揭晓真相,难怪被李隆基宠爱16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在历史上有许多传说,关于她的形象更是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她其实并不美丽,只是唐朝时期大家审美观点和现代不同,因此杨贵妃才被人们所看重,还有人表示杨贵妃其实身材很差,毕竟唐朝以胖为美。不过无论怎样,有一定可以确认,那就是杨贵妃十分喜欢吃荔枝,现代专家就此现象进行研究,最后发现她被李隆基宠爱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