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朱棣是发动了靖难之役,才夺取了皇权的。对于这段历史,很多影视剧都津津乐道,有各种各样的改编。那么朱棣是本来就想夺取皇权,还是被逼的?其原因,在后世存在很大争议,众说纷纭。
朱棣发动政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靖难之役的真正原因。
1.朱棣被逼
从客观角度分析,可以说朱棣发动政变是被逼的,而且逼迫他的人,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是朱允炆。为什么说是他们两个人逼朱棣发动政变呢?
首先来看朱元璋对朱棣的逼迫。
朱元璋很喜欢长子朱标,他在登基不久后,就立了朱标为太子。然而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万分。为了表达对朱标的思念,他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来继承他的皇位。
按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制,朱元璋应该将皇位传给儿子。当时朱元璋的长子、次子、三子全都去世了,四子朱棣就是第一继承皇位的人选。而朱元璋的决定让朱棣非常失望,但先皇遗诏也不能改。所以朱棣只能暂时忍耐,等待时机。
再来看看朱允炆对朱棣的逼迫。
朱允炆登基后,害怕叔叔们造反,于是开始削藩,想剥夺他们的军权,这其中就包括朱棣。朱棣当然不同意,本来他就是离皇位最近的人,失去了皇位不说,侄儿子还要打压自己,当然心中恼怒。
他知道,如果此时不发动政变,侄儿子也一样容不下自己,于是朱棣心一横,决定发动政变。而朱允炆削藩的行为,正好给了朱棣借口。很快,他就发动靖难之役进攻南京,夺了皇位。
从当时的形势上来看,朱棣发动兵变,是他的父亲和侄儿子,一步一步逼的。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做法,于当时而言是不合理的。
2.朱棣本意
前面分析了朱棣造反的客观原因,但一场政变的形成,不仅仅只有客观原因,朱棣本人也是有动机的。如果朱棣不想或者不敢起兵,那么靖难之役也很难成功。
想是做的前一步,朱棣会去攻打南京,说明他确实有政变的想法。
朱棣年轻时,就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他回凤阳老家时,到处了解民间生活。那些民间的琐事,他都会去了解前因后果,为自己日后执政,制定政策打下基础。
在军事方面朱棣也积累了力量和经验。他在北平做藩王时就多次参与北方的军事行动,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这使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加强了,军权也随之越来越大。当然,这也为他后来发动靖难之役奠定了军事基础。
朱元璋晚年时,朱棣的三位哥哥先后去世,他就成了长子。因此朱棣觉得自己最有希望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朱允炆无论从军事能力、国家治理、和政治经验上,都远比不上朱棣,但朱元璋却传位给他,所以朱棣心中很不服气。当朱允炆登基后,他就寻找借口发动政变了。
虽说客观上,朱允炆削藩是对他造成了危险,但其他的藩王并没有像朱棣这样反对朱允炆。
从朱棣青年时期到政变的一系列行为来看,朱棣其实是想做皇帝的。
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从事件本身来看,其实这是朱元璋埋下的祸根。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然而朱元璋一反常态,当太子朱标去世后,他直接传位给了孙子,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不满。不仅是儿子们不满,臣子们也会不满。
孙子的年龄阅历都远不及儿子们,儿子们自然不会心悦诚服地做孙子的臣子。孙子年轻,在朝中缺乏亲信,臣子中真正支持他的人也很少。这样的安排也给孙子留下朝政隐患。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发动政变时,可以得到很多大臣支持的原因。实际上,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叔侄矛盾,是朱元璋挑起的。朱元璋的做法,造成了家庭不和,亲戚反目成仇。
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领导要能够服众,当新任领导不符合大众的期望时,很容易发生灾难。
现代很多公司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老领导退休,需要选择新人接替。但在选择新领导时,常常伴随着派系斗争。通过裙带关系上位的新领导,一般都难以服众。落选的人,要么离职,要么就和朱棣一样挑起新一轮的斗争。
所以公司领导人是否明智决定了公司的发展前景。很多工作中的矛盾,都是领导的错误决定造成的。很多公司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内斗中,消耗掉的。最终导致公司利润下滑,甚至公司倒闭。
晓古是为了通今。朱元璋、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可以给我们现代人提一个醒。在做决策的时候,应当保持清醒和理智,切莫从感情出发,一时冲动而酿成大祸。
参考文献:
《明史·成祖本纪》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文章链接:
为什么这个君王三年不理朝政,还能完成雄图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