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国公蓝玉:“数总大军,多立功”,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献告玉谋反,族诛。
颍国公傅友德:在蓝玉被珠杀之后,不能自安,有人对傅友德发牢骚说:“皇帝年纪越来越大,看样子马上就要对我们开刀了,可怎么办才好?”这话传到元璋耳中,傅友德遂罹祸。
宋国公冯胜:
“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与傅友德自山西召还京。友德既死,胜遂不免”。
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被赐死。
武将之中,属于“大帅”级别的,除以上三人之外,还有封卫国公的邓愈以及被追封开平王的常遇春,运气似坏实好,都是在出征途中病逝,尚可享受哀荣。
死得有些不明不白的,有人称功臣第一的中山王徐达,还有朱元璋的亲外甥、曹国公李文忠。
徐达之卒,《明史、徐达传》中记载,他是病死的,对其功绩特别引用朱元璋的话大加褒扬,仿佛君臣相得甚欢。
在另一篇《李仕鲁传》中却又微露马脚,该传中记录了大臣陈汶辉的进言:
“今勋臣耆德,咸思辞禄去位,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明书·本传》中记载:
“十七年,(徐达)自北平疽发背,……疾益甚,太祖延致天下名医为调剂,……稍愈,上屡遣中使候消息起居状,达召诸医曰:‘若等急去,稍迟,若等诛矣。’诸医不知所为,皇遽逃去。一日,上赐食,食已薨。上果索诸医,诸医已去久矣。”
字里行间仿佛在暗示一个阴谋:徐达病重,本来稍愈,朱元璋赐食中颇有蹊跷,乃死,朱元璋还企图嫁祸于给徐达治病的大夫,而徐达仿佛又早知道皇上的意图,早将大夫遣散。
野史中还记载,当徐达死讯传来,朱元璋兴奋得不能自制,在殿内来回走动,并喃喃自语:“徐达死了,徐达死了。”这一失态的真情恰恰被一个佯装熟睡的宫婢看在眼里,似乎和徐达未得善终的说法能够相互印证。
吴晗的《朱元璋传》中径直说,徐达背上长疮,本来是不能吃蒸鹅的,朱元璋偏偏赐之,徐达含泪吃下,遂死。这一说法并无确证,但徐达死得不明不白则是事实。
李文忠之卒,《洪武实录》中历叙其赫赫战功,君臣甥舅之间,仿佛也全无芥蒂,然考之他史,仍然有异闻。
明朝大史学家王世贞在《史乘考误》中引用了野史的一个说法:
李文忠多招纳士人门客,朱元璋大不高兴,一日,李文忠说宫中使用太监过多,宜裁省,朱元璋大怒,说这不是要削弱我的羽翼吗?这个坏主意肯定是你的门客教你的,于是将李文忠的门客尽数诛杀,“文忠惊悸得疾,暴卒”。
洪武十九年(1387),朱元璋给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一道诰书,其中批评李文忠:
“非智非谦,几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终”。
“大帅”级别的武将中,既没有战死这种“福气”,又得善终的,几乎只有一个信国公汤和。他因为早早请求解甲归田,而且为人非常谨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所以平平安安地在老家活到了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