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末三国时期武官官职泛滥,这是为何?

汉末三国时期武官官职泛滥,这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316 更新时间:2024/1/21 5:03:11

在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武散官高下序列并不都是一样的,由于都督制的发展,曹魏在魏文帝末年或魏明帝初年武散官序列发生了变化,使得曹魏形成了有异于其之前和其它两国的独特的武散官阶,即“魏阶”,其与汉末魏初以及吴蜀两国使用的“汉阶”的区别主要在于四征将军、四镇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这三阶的相互位次上。由于西晋是在曹魏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魏阶”也被两晋所继承,淘汰了“汉阶”,成为后世武散官阶的滥觞。

汉代“将军,不常置”,“皆主征伐,事讫则罢”各种中郎将、校尉、都尉等武官多有其实际执掌,数量并不多。黄巾起义之后,东汉帝国加速崩淸,天子逐渐成为傀偏,各路割据势力跨州连郡,烽火连绵不绝。出于奖励军功和笼络人才的需要,各路势力开始大量的,将冠以各种名号的武官官号授予自己的部下,造成了这一时齒各种武官官号的泛滥,正如日本学者大庭脩所说:“在这一时期,无论将军、中郎将或是校尉都是滥设的”气这种滥设直接后果是导致各种武官官号杂乱无章,不利于统治者的日常管理以及军事活动中的统一指挥。因此,在客观现实的需求下,各种军号在有意无意之中逐渐形成了高下的差别,即使在同一军号内部也出现了高下等级之分,并最终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武官散阶化。汉末三国时期的武官散阶化是这一动荡时期的必然结果,也是“军事斗争频繁在职官制度上的反映”,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史籍中,以将军号为代表的各种武官官号随处可见,各个势力都设置了大量的武官官号用来授予己方的部下,以期达到不同的政治目的,这使得武官官号的滥设在当时逐渐成为了一种风气。《三国志》卷十八《许猪传》载:

初,诸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曰拜为将,其后以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射、校尉百余人,皆剑客也。

随从许褚投奔曹操的侠客被称为“虎士”,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一小队的军队中,后来获得将军号的有数十人,成为校尉、都尉的多达百余人。这在一方面上体现了这支部队的精良和英勇善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的曹魏势力为了奖励军功而大量授予武官官号的普遍现象,在这一小部军队中既有如此数量的人后来成为了将军、校尉、都尉,整个拥有武官官号阶层的数量之庞大就可想而知了。

武官官号的滥设使得大量的武官官号拥有阶层进入了当时的军事、政治系统,久而久之,就逐步常态化的融入其中,成为当时军事、政治系统的组成部分。《三国志》卷六十《周妨传》记载了孙吴的鄱阳太守、昭义校尉周鲂寄给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的诈降密书,其中的第七条写到:

今举大事,自非号无以劝之,乞请将军、侯印各五十纽,郎将印百纽,校尉、都尉印各二百纽,得以假授诸魅帅。

周妨向魏乞要如此大量的军号印纽,其目的是“举大事,自非爵号无以劝之”。这些印纽中有将军印五十纽,中郎将印百纽,校尉、都尉印各两百纽,既从数量上体现了各个军号之间的高下关系和相对价值,又表明了各种武官官号已经融入到了当时的军事生活之中,成为军事系统中常设的编制,去用以“假授诸魁帅”。该诈降书的内容肯定是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写成的,否则就不可能骗取曹休的信任。

汉末三国时期各种武官官号的滥设,在此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武官官号滥设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其自身的“赔值”。授予武官官号最初目的是为了激励臣下,提高臣下的地位,而当这种名号几乎人人都有之时,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作用,统治者只能授予臣下更高一级的武官官号来以示优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提高授予臣下武官官号的等级——臣下的期望水涨船高——再一次提高授予臣下的武官官号的等级。这就是在三国后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加“大”的将军,如:征南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等;以及像“上大将军”、“右大将军”、“右骠骑将军”这样的新创的高阶将军号的原因。与之同时,像都尉、校尉、中郎将这样原本就属于低阶的武官官号就更得不到重视。三国以后,各种将军号琳琪满目,而都尉、校尉、中郎将等则几乎消失,作为武散官阶渐渐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更多文章

  • 汉成帝时期,王氏家族的势力遍布朝野,为王莽篡汉立下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氏与汉成帝的关系,王莽王氏,西汉时的王氏

    因为每一个宗室成员,都拥有皇位的继承权,他们都是皇帝的潜在政敌。外戚则不然,他们没有登上皇位的合法权,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并不来源于血统。这意味着,皇帝的一纸诏令,就可以轻易剥夺他们的所有权力。这就是历史上,宗室成员往往担任虚职,外戚成员往往拥有实权的原因。汉成帝剧照,与他宠幸的赵氏姐妹西汉有一个

  • 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要进行财政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武帝时期财政收入,汉武帝财政政策的问题,汉武帝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大量人口弃农,将直接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甚至动摇整个社会的经济根基。农业是天下之本,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减少将直接动摇社会根基。即使遇到丰收年份,人民仅仅也只是勉强度日,丝毫没有剩余,粮食储备严重不足。因此,稍有灾荒,就会出现“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鬻卖爵子”的悲惨局面。另外,高度繁荣的商品经

  • 汉武帝临终之际,以四位辅政大臣互相牵制,为何霍光最终独掌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武帝为何选择霍光,汉武帝驾崩后霍光如何掌控朝政,汉武帝对霍光的信任

    辅政大臣矛盾爆发,反霍光联盟逐渐形成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十二日,汉武帝病重弥留之际,立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为皇太子,以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政。两天之后,汉武帝驾崩,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位为帝。在四位辅政大臣之中,金日磾实际上是最没有

  • 韩信,为何短命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韩信短命的传说,造成了韩信短命的几件事,韩信短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韩信什么时候死的呢?历史上对于韩信死时候多大岁数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韩信死的时候那年才三十五,有人说三十八,在所有的说法中韩信没有活过四十岁。说韩信没有活过四十有个民间传说挺有意思,说韩信按照自己的寿命应该能够活到七十多八十岁了,可是由于韩信自己做事不地道,干了一些缺德的事情折了寿,韩信折了四十

  • 汉武帝为何下《罪己诏》,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为何立无字之碑,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为谁而立,为什么女皇武则天死后立无字碑

    诏书中也申明了,很多过失在呈送文书上并不见反映,而是从降者和敌俘口中才得知。故此否定轮台屯垦的建议,发展农耕,免除养马者的赋税。因此“罪己诏”说,是后世班固《汉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给加上去的。汉武帝虽有反思,并未明言罪己。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反思检讨过失的皇帝,发布《轮台诏》,其意义也是开天辟地的,

  • 汉朝最后的倚仗,他一日不死,曹操一日不敢灭汉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操什么时候称王的,汉朝最衰败的事情,汉朝最强的三个人

    而曹操一开始也没有表现出要代汉的迹象,实在是前期他也没这实力。当时天下都被各路诸侯瓜分得差不多了,大家守着自己的地盘,互相试探,看谁能笑到最后。曹操从衮州起事,灭了吕布,雄踞山东,等勤王的时机到了,曹操就在196年迎归汉献帝。这时候的汉朝王祚早就摇摇欲坠了,但曹操不敢直接取而代之,而是“挟天子以令诸

  • 汉武帝赏赐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给士兵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武帝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态度,李广和霍去病在同一时期吗,麒麟阁十一功臣和霍去病关系

    这段话的意思是霍去病出征时,汉武帝派人送给他数十车酒肉,霍去病吃了之后,把剩下的全扔了,而他手下的士兵还有饿着肚子的。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司马迁大概率是在黑冠军侯司马迁一直看霍去病不顺眼,霍去病能够被重用,靠的就是姨妈卫子夫和舅舅卫青的关系。这两个人,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大将军,而且他舅妈还是最受宠爱

  • 汉朝的大臣们是不是真的个个有着傲梅风骨?为何一受辱就要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孟尝君好吧,正铮铮傲骨自然是汉朝大臣们自杀的原因之一,但是除此之外还有”隐诛“的原因,也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前面是自尊心作祟,后面完全就是“被自杀”了。一般来说都是皇帝授意,让你回去自个儿看着办,选个体面点的死法,一来是照顾自杀者的颜面,不用明罪正法,二来也是不显得皇帝对臣下薄幸。影视剧中的大臣

  • 古代君王如何孝敬父母,看一下汉文帝和乾隆的做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乾隆孝敬母亲,乾隆皇帝孝顺母亲的案例,乾隆孝顺母亲的事迹

    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虽然存在糟粕,但其中所表达的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以及发自内心侍奉父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望塔思母刘恒登基为帝后,其母薄氏卧病三年,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 汉有卫青,唐有李靖,宋有岳飞,明有徐达,清朝为何无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岳飞和徐达战绩,卫青和李靖,明代十大名将

    个人认为:环境因素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张勋复辟大清朝廷后,民国前总理段祺瑞欣喜不已。理由很简单:如果张勋不闹事,自己哪来的机会成为再造共和、匡扶民国的英雄?同样道理,很多英雄如果生不逢时,真的会处于一种没有用武之地的尴尬。比如说东晋盛行门阀制度,出身寒微的人很难在东晋朝廷获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