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取得了对袁绍的胜利,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很快灭了袁绍的儿子,彻底统一了北方,建立了新的政权,官渡之战在三国也成为了三大战之一的战争,但是官渡之后失败后,袁绍就没有机会翻盘吗?
官渡之战
答案是有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机会。
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的北方之争势在必行
1.战力:基本军力双方基本持平,但袁绍军事潜力更大
袁绍军:实力受损,但战力犹存。官渡之战后,袁绍和袁谭一顿猛跑,逃到了蒋义渠帐中。袁绍拉着老蒋的手说:我的人头,就交给你了!老蒋避帐而处之,传达袁绍的号令。散败的各军听闻老袁还在,纷纷集结过来,袁绍军威复振!当然,这个复振,也就是收拢余部,官渡之战也没白打,损失的那些部队也是实实在在的。战前的优势是没有了!
曹操军:实力增长有限。官渡战后,曹操把袁绍军“伪降”者悉数坑杀。也就是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除了张郃高览带来的降军,其他没有太大的增长。
2.地缘环境:袁绍占优
官渡战败后,袁绍回到冀州镇压了叛乱,稳住了局势。袁绍依然拥有外线优势。
曹操则依然处于内线之中。刘表已经平定了荆南叛乱,拓地千里,带甲十万。孙策虽死,但他生前毕竟想过图取许昌。
作为事后诸葛,我们可以挥挥衣袖说:刘表,座谈客……但是,就当时而言,这些力量至少是要牵制曹操部分力量的。
官渡之战前形势对比
3.经济力:袁绍占优
袁绍坐拥青、冀、幽、并。其中,冀州非常富庶。中原残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恢复。
因此,曹操自己在夺取冀州后,迁徙到了邺,以此为基地继续进行统一战争。袁绍集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以至于,袁绍死后,曹操在攻邺时,都难以直接攻取,要采取“缓之则相攻”的策略,诱发儿子持续内斗,才有机会平定河北!
官渡之战图解
袁绍集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以至于,袁绍死后,曹操在攻邺时,都难以直接攻取,要采取“缓之则相攻”的策略,诱发儿子持续内斗,才有机会平定河北!
总体而言,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依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袁绍虽然主力部队被打败,曹操耗尽了很多元气,不能乘乘胜追击
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虽然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但是曹操耗尽了很多元气。
在官渡双方相持三个月的时间中,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他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
“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
最后才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并缩短了粮食运输距离,最后才有机会烧掉袁绍的粮食,从而取得胜利。
官渡之战
从曹操想要退兵这个想法我们可以看出,袁绍对曹操的元气消耗还是很大的。
虽然说曹操杀了袁绍八万大军,但都是以坑杀和斩杀的方式对其杀害的,曹操的兵力并没有得到增加,同时曹操的粮草和经济压力非常大,所以曹操不能乘胜追击。
袁绍军队虽然大败,但是核心人才、地理优势尚在
其实官渡之战对于袁绍打击最大的实际上是人才层面,许攸、张郃等一流人才纷纷投入曹操帐下,但是袁绍前期丰富的人才积累,其实他手中依然有田丰、审配、郭图等人,牌面依然不算差。
中原四战之地,曹操虽然官渡获胜,但是却需要提防周边诸侯的攻击,根本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在袁绍身上。反之,袁绍至少八成以上兵力、精力都可以用在南下中原,此消彼长之下,曹操赢面并不大。
综上所述,实际上袁绍还是很有机会翻盘的,只是可惜天不假年!袁绍没有把握住机会。
究其原因核心在于:袁绍集团太多掣肘,派系太杂,下决断牵扯太多
阅读三国志关于袁绍方面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袁绍之所以败给曹操,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一是袁绍失去了道义上的最高点,没有拥立天子。二是不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其实,袁绍与曹操相比,从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对比,袁绍并不逊色于曹操,但是,袁绍成名天下之后,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不善于发现人才,更不善于使用人才。三是袁绍不善于调解内部矛盾。一个集团,内部有矛盾那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手下拥有这么多雄才伟略之人,对事务的看法不同那是很正常的。四是袁绍不善于解决儿子之间的矛盾。在冷兵器年代,拥有能力超强的儿子那就是胜利的保障,然而,袁绍的儿子虽然个个本领了得,但是,三个儿子谁也不服谁,个个都各怀鬼胎,都想成为袁绍的接班人。五是袁绍太轻敌,导致军事指挥失当。当时的袁绍作为北方最大军阀,根本就没有把曹操放在眼中,没有看到对方的长处,而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拥有对方无法相比的军队数量,导致了官渡之战一开始就失利。结语
其实曹操控制的河南地区处于四战之地,这个地理位置并不理想,只要刘表孙权,袁绍,马腾等心往一处想,就能够兴起联军打败曹操。只可惜袁绍死的太早,而他留下的又是这么一个大的烂摊子,两个儿子又不争气,所以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只是可惜天不假年!袁绍没有把握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