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官渡之战后袁绍有机会翻盘吗?有,但他没把握机会

官渡之战后袁绍有机会翻盘吗?有,但他没把握机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290 更新时间:2023/12/23 18:18:27

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取得了对袁绍的胜利,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很快灭了袁绍的儿子,彻底统一了北方,建立了新的政权,官渡之战在三国也成为了三大战之一的战争,但是官渡之后失败后,袁绍就没有机会翻盘吗?

官渡之战

答案是有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机会。

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的北方之争势在必行

1.战力:基本军力双方基本持平,但袁绍军事潜力更大

袁绍军:实力受损,但战力犹存。官渡之战后,袁绍和袁谭一顿猛跑,逃到了蒋义渠帐中。袁绍拉着老蒋的手说:我的人头,就交给你了!老蒋避帐而处之,传达袁绍的号令。散败的各军听闻老袁还在,纷纷集结过来,袁绍军威复振!当然,这个复振,也就是收拢余部,官渡之战也没白打,损失的那些部队也是实实在在的。战前的优势是没有了!

曹操军:实力增长有限。官渡战后,曹操把袁绍军“伪降”者悉数坑杀。也就是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除了张郃高览带来的降军,其他没有太大的增长。

2.地缘环境:袁绍占优

官渡战败后,袁绍回到冀州镇压了叛乱,稳住了局势。袁绍依然拥有外线优势。

曹操则依然处于内线之中。刘表已经平定了荆南叛乱,拓地千里,带甲十万。孙策虽死,但他生前毕竟想过图取许昌

作为事后诸葛,我们可以挥挥衣袖说:刘表,座谈客……但是,就当时而言,这些力量至少是要牵制曹操部分力量的。

官渡之战前形势对比

3.经济力:袁绍占优

袁绍坐拥青、冀、幽、并。其中,冀州非常富庶。中原残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恢复。

因此,曹操自己在夺取冀州后,迁徙到了邺,以此为基地继续进行统一战争。袁绍集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以至于,袁绍死后,曹操在攻邺时,都难以直接攻取,要采取“缓之则相攻”的策略,诱发儿子持续内斗,才有机会平定河北!

官渡之战图解

袁绍集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以至于,袁绍死后,曹操在攻邺时,都难以直接攻取,要采取“缓之则相攻”的策略,诱发儿子持续内斗,才有机会平定河北!

总体而言,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依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袁绍虽然主力部队被打败,曹操耗尽了很多元气,不能乘乘胜追击

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虽然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但是曹操耗尽了很多元气。

在官渡双方相持三个月的时间中,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他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

“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

最后才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并缩短了粮食运输距离,最后才有机会烧掉袁绍的粮食,从而取得胜利。

官渡之战

从曹操想要退兵这个想法我们可以看出,袁绍对曹操的元气消耗还是很大的。

虽然说曹操杀了袁绍八万大军,但都是以坑杀和斩杀的方式对其杀害的,曹操的兵力并没有得到增加,同时曹操的粮草和经济压力非常大,所以曹操不能乘胜追击。

袁绍军队虽然大败,但是核心人才、地理优势尚在

其实官渡之战对于袁绍打击最大的实际上是人才层面,许攸、张郃等一流人才纷纷投入曹操帐下,但是袁绍前期丰富的人才积累,其实他手中依然有田丰审配郭图等人,牌面依然不算差。

中原四战之地,曹操虽然官渡获胜,但是却需要提防周边诸侯的攻击,根本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在袁绍身上。反之,袁绍至少八成以上兵力、精力都可以用在南下中原,此消彼长之下,曹操赢面并不大。

综上所述,实际上袁绍还是很有机会翻盘的,只是可惜天不假年!袁绍没有把握住机会。

究其原因核心在于:袁绍集团太多掣肘,派系太杂,下决断牵扯太多

阅读三国志关于袁绍方面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袁绍之所以败给曹操,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一是袁绍失去了道义上的最高点,没有拥立天子。二是不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其实,袁绍与曹操相比,从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对比,袁绍并不逊色于曹操,但是,袁绍成名天下之后,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不善于发现人才,更不善于使用人才。三是袁绍不善于调解内部矛盾。一个集团,内部有矛盾那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手下拥有这么多雄才伟略之人,对事务的看法不同那是很正常的。四是袁绍不善于解决儿子之间的矛盾。在冷兵器年代,拥有能力超强的儿子那就是胜利的保障,然而,袁绍的儿子虽然个个本领了得,但是,三个儿子谁也不服谁,个个都各怀鬼胎,都想成为袁绍的接班人。五是袁绍太轻敌,导致军事指挥失当。当时的袁绍作为北方最大军阀,根本就没有把曹操放在眼中,没有看到对方的长处,而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拥有对方无法相比的军队数量,导致了官渡之战一开始就失利。结语

其实曹操控制的河南地区处于四战之地,这个地理位置并不理想,只要刘表孙权,袁绍,马腾等心往一处想,就能够兴起联军打败曹操。只可惜袁绍死的太早,而他留下的又是这么一个大的烂摊子,两个儿子又不争气,所以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只是可惜天不假年!袁绍没有把握住机会。

更多文章

  • 汉末三国时期武官官职泛滥,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国武官官职顺序表,三国时期官位与现代官位,三国时期的官职制

    在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武散官高下序列并不都是一样的,由于都督制的发展,曹魏在魏文帝末年或魏明帝初年武散官序列发生了变化,使得曹魏形成了有异于其之前和其它两国的独特的武散官阶,即“魏阶”,其与汉末魏初以及吴蜀两国使用的“汉阶”的区别主要在于四征将军、四镇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这三阶的相互位次上。由于西晋

  • 汉成帝时期,王氏家族的势力遍布朝野,为王莽篡汉立下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氏与汉成帝的关系,王莽王氏,西汉时的王氏

    因为每一个宗室成员,都拥有皇位的继承权,他们都是皇帝的潜在政敌。外戚则不然,他们没有登上皇位的合法权,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并不来源于血统。这意味着,皇帝的一纸诏令,就可以轻易剥夺他们的所有权力。这就是历史上,宗室成员往往担任虚职,外戚成员往往拥有实权的原因。汉成帝剧照,与他宠幸的赵氏姐妹西汉有一个

  • 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要进行财政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武帝时期财政收入,汉武帝财政政策的问题,汉武帝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大量人口弃农,将直接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甚至动摇整个社会的经济根基。农业是天下之本,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减少将直接动摇社会根基。即使遇到丰收年份,人民仅仅也只是勉强度日,丝毫没有剩余,粮食储备严重不足。因此,稍有灾荒,就会出现“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鬻卖爵子”的悲惨局面。另外,高度繁荣的商品经

  • 汉武帝临终之际,以四位辅政大臣互相牵制,为何霍光最终独掌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武帝为何选择霍光,汉武帝驾崩后霍光如何掌控朝政,汉武帝对霍光的信任

    辅政大臣矛盾爆发,反霍光联盟逐渐形成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十二日,汉武帝病重弥留之际,立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为皇太子,以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政。两天之后,汉武帝驾崩,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位为帝。在四位辅政大臣之中,金日磾实际上是最没有

  • 韩信,为何短命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韩信短命的传说,造成了韩信短命的几件事,韩信短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韩信什么时候死的呢?历史上对于韩信死时候多大岁数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韩信死的时候那年才三十五,有人说三十八,在所有的说法中韩信没有活过四十岁。说韩信没有活过四十有个民间传说挺有意思,说韩信按照自己的寿命应该能够活到七十多八十岁了,可是由于韩信自己做事不地道,干了一些缺德的事情折了寿,韩信折了四十

  • 汉武帝为何下《罪己诏》,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为何立无字之碑,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为谁而立,为什么女皇武则天死后立无字碑

    诏书中也申明了,很多过失在呈送文书上并不见反映,而是从降者和敌俘口中才得知。故此否定轮台屯垦的建议,发展农耕,免除养马者的赋税。因此“罪己诏”说,是后世班固《汉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给加上去的。汉武帝虽有反思,并未明言罪己。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反思检讨过失的皇帝,发布《轮台诏》,其意义也是开天辟地的,

  • 汉朝最后的倚仗,他一日不死,曹操一日不敢灭汉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操什么时候称王的,汉朝最衰败的事情,汉朝最强的三个人

    而曹操一开始也没有表现出要代汉的迹象,实在是前期他也没这实力。当时天下都被各路诸侯瓜分得差不多了,大家守着自己的地盘,互相试探,看谁能笑到最后。曹操从衮州起事,灭了吕布,雄踞山东,等勤王的时机到了,曹操就在196年迎归汉献帝。这时候的汉朝王祚早就摇摇欲坠了,但曹操不敢直接取而代之,而是“挟天子以令诸

  • 汉武帝赏赐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给士兵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武帝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态度,李广和霍去病在同一时期吗,麒麟阁十一功臣和霍去病关系

    这段话的意思是霍去病出征时,汉武帝派人送给他数十车酒肉,霍去病吃了之后,把剩下的全扔了,而他手下的士兵还有饿着肚子的。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司马迁大概率是在黑冠军侯司马迁一直看霍去病不顺眼,霍去病能够被重用,靠的就是姨妈卫子夫和舅舅卫青的关系。这两个人,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大将军,而且他舅妈还是最受宠爱

  • 汉朝的大臣们是不是真的个个有着傲梅风骨?为何一受辱就要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孟尝君好吧,正铮铮傲骨自然是汉朝大臣们自杀的原因之一,但是除此之外还有”隐诛“的原因,也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前面是自尊心作祟,后面完全就是“被自杀”了。一般来说都是皇帝授意,让你回去自个儿看着办,选个体面点的死法,一来是照顾自杀者的颜面,不用明罪正法,二来也是不显得皇帝对臣下薄幸。影视剧中的大臣

  • 古代君王如何孝敬父母,看一下汉文帝和乾隆的做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乾隆孝敬母亲,乾隆皇帝孝顺母亲的案例,乾隆孝顺母亲的事迹

    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虽然存在糟粕,但其中所表达的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以及发自内心侍奉父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望塔思母刘恒登基为帝后,其母薄氏卧病三年,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