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大意就是人并不是圣人,也不是贤人,谁还能不犯点错呢?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瑕的,即使是古代的天下之主,都曾犯下许多的错误,比如明朝时期的一代明君朱元璋,都有诸多缺点。在蓝玉一案中,就完全彰显出了朱元璋残暴的缺点,蓝玉是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功臣,在开创明朝时期屡立战功,可即使如此也难逃一死。
蓝玉下场有多凄惨,朱元璋格外开恩之后,才得以留下一张“人皮”。蓝玉是安徽定远人,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一步一步走上将军之位,是一位英勇骁战的大将军。他所率领的战队所向披靡,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喜爱,可在朝令夕改的政权上,没有一份喜爱是永恒的。
大明朝建立之后,蓝玉的势力日渐增长,在生擒蒙古首领后更是达到巅峰,虽然朱元璋为了表彰蓝玉取得的丰功伟绩,封他为太子太傅,但依然能感受到来自于蓝玉的威胁,即使身居帝王之位,也要保持高度的危机感,毕竟大臣谋权篡位之事不在少数,朱元璋对于蓝玉有防备之心也是情理之中。
朱元璋的防备并未能引起蓝玉的重视,蓝玉沉浸在自己立下的丰功伟绩当中,越发地骄傲自满。都说骄傲使人退步一点没错,骄傲的心态让蓝玉变得蛮横不讲理,不仅把平民百姓当做草芥一般,就连在朱元璋面前也毫不收敛。欺行霸市不断,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除此之外,更是在军事上擅作主张,显然没有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朱元璋表面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除掉蓝玉。
太子朱标在世时,朱元璋并未对蓝玉起杀心,虽然蓝玉恃宠而娇,犯下不少错误,但是蓝玉的才华和能力是不可否认的。再加上朱标与蓝玉关系甚好,如果朱标即位,那么蓝玉绝对是个不错的辅助,可未曾想朱标英年早逝,蓝玉不但失去了价值,反而成了威胁,朱元璋自然留不得他。
1393年,朱元璋对于蓝玉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并且除掉蓝玉的时机俨然已经成熟。于是,朱元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出手,以谋权篡位之罪诛杀蓝玉及其亲信,完全没有给蓝玉反击的机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谋权篡位乃是莫须有的罪名,虽说蓝玉蒙冤而死,但也是他罪有应得,他的胡作非为早已引起百姓众怒,所以没有人为他伸冤,不过蓝玉的死法过于凄惨,让人心生不忍。
相传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在四川蜀王府搜出了一张“人皮”,此人皮正是蓝玉。按照当年的法律,谋权篡位自然是死罪,朱元璋念及蓝玉曾经的丰功伟绩,再加上蓝玉女儿是蜀王妃的份上,决定做宽大处理,让蓝玉死得体面一些,也就将凌迟改为剥皮,并将蓝玉的人皮赠于蜀王妃留作念想。
蓝玉一案对于明朝并非完全没有影响,朱元璋深知自己此举会伤众臣之心,甚至会让自己的名声毁于一旦。但是处死蓝玉并非是朱元璋一时兴起,而是朱元璋为了巩固明朝的江山,早就蓄谋已久。虽然朱元璋用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用功之臣尚有不妥,但也是他的职责所在,身为帝王,他不得不为朝廷的发展所想,蓝玉的存在始终是个隐患,只有除掉他,才能一绝永患。
而蓝玉一死也能起到警示作用,让大臣们意识到触犯天子的威严是什么下场,毕竟以性命为代价的教训才是最深刻的。为何其他大臣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唯独蓝玉难逃一死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蓝玉本身。
虽然蓝玉骁勇善战,战绩累累,但是他在有所成就之后,就变得骄纵自满,在权力中渐渐地迷失自我。自古以来,帝王之心最难揣摩,越是位高权重,越要谨小慎微。可蓝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大作旗鼓地挑衅帝王,自然留他不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蓝玉的下场过为凄惨,但这也是他自作自受,罪有应得。
参考资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