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出身卑微的人多如繁星,但是能登上高位甚至是帝位的人则是少之又少。我国古代对于等级要求非常严格,而这种等级则是以王权为基础的,同时等级制度也是为王权所服务的。虽然古代强调王权至上的严格等级制度,但也不乏有人打破森严的等级制度限制,从而登上权力顶峰之人,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布衣出身,抚平海内,是自西汉之后从未有过的。朱元璋出身于底层阶级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少时家里发生天灾,天灾导致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去世。为了能够活下去,他和仅剩下的兄弟被迫分离逃命,经历了一系列的辗转和波折,朱元璋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他被迫去当了和尚。
祸不单行,成为和尚的朱元璋并没有享受多少时间的安稳日子,当地就爆发了饥荒。朱元璋被迫再次流浪,每日只能通别人的施舍活命,直到1348年朱元璋回到了寺里。当时正值元末时期,朝廷政治腐败,底层人民苦不堪言,农民起义四起。元末的混乱虽然给老百姓带来严重的伤害,但是对于朱元璋是一个机会,一个身份转变的机会。
就在朱元璋回到寺里的第三年,红巾军起义爆发,而在参加了起义的众多百姓里,就有朱元璋年少时的玩伴。起义第二年,朱元璋儿时的伙伴邀请朱元璋一起参加起义军,于是朱元璋就去投奔了郭子兴,他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了。加入起义军之后的朱元璋在很短时间内就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起义军之中有了话语权。
随着农民起义的声势愈发浩大,元朝在镇压的过程中最终还是落了下风,朱元璋也在几年间扫平了周围与自己为敌的势力。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建国初期朱元璋就通过平定天下,施行对民生极为有利的政策开创了洪武之治。朱元璋由于年轻时的经历比常人更加知晓什么对百姓有利,因此明初时期百姓的生活达到了很好的状态。
不过朱元璋虽然通过一系列政策使得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提高,获得了民心,但是在另一方面,朱元璋则可以用心狠手辣形容了。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由于各种原因诛杀了许多有功之臣,对于皇帝来讲清除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是每一位皇帝都会做的事情。因为朝廷对于皇帝就是一个社会,如何保证皇位稳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威胁扼杀于摇篮中。
不过朱元璋也并非嗜杀成性,朱元璋在有一次宴请手下大臣的时候,刘伯温通过大臣们手中的酒杯认为朱元璋要对手中有大权的一些人进行清除了。刘伯温会有此结论其实并不奇怪,毕竟被朱元璋清除的一些人里,不少都是有功之臣。因此对于朱元璋的很多臣子们而言,朱元璋都是狠辣决绝,冷血无情的形象。
由于酒杯的不一,刘伯温很迅速地知晓了朱元璋此次宴请的目的,这就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一样的。如果那些手中拥有庞大权力的群臣能主动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那么这些人就可以安然无恙地回家享清福,如果不主动放弃权力,那面对的便会是被剔除的局面。刘伯温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宴席结束之后刘伯温就对朱元璋提出了退出朝堂请求。
刘伯温提出之后,朱元璋假意婉言拒绝,但是刘伯温多次提出相同请求,于是朱元璋便答应了。所以在后来朱元璋清扫握有大权的开国功臣之时,刘伯温得以幸免于难,没有成为朱元璋清扫的对象。因此刘伯温后来的死主要原因是由于朝廷中一些大臣私人的恩怨,而朱元璋清扫大臣除了皇位稳固,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为了后代继承皇位时的考虑。
朱元璋虽然在对大臣上面狠辣无情,不顾及同生共死的情意,但是对于百姓朱元璋无疑是仁慈的。辩证地来看,朱元璋对于大臣的清扫并不是因为他暴虐无道,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和日后继承皇位的子孙没有障碍。而对于国家和老百姓,朱元璋毫无疑问是一位好皇帝,他所做的许多事情和下令实施的许多政策确实对于百姓和国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汉纪》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