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制度?这对明朝治理官员有什么影响?

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制度?这对明朝治理官员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593 更新时间:2024/3/12 10:26:18

若想弄清楚这中的各项原因我们不得不从以下的几点来入手。

废除:

(一)朱元璋本人的性格

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知晓,朱元璋此人最是多疑,因为他多疑的性格,所以他一直都很怀疑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藏着谋反之心,故而早年间追随他的功臣大多数都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宰相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容易接触百官的人,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故而皇帝们在选择宰相之时大多数会选择自己的心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处理朝堂之上的事物,也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这些有利的条件在其他君的眼中是一件好事,但在朱元璋看来却是一件威胁到自己皇位的事情。

朱元璋前期曾经有过三任宰相,但是这些宰相无一例外都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这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数第三任宰相胡惟庸,他是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但在担任丞相后却被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处死,这证明了什么。

(二)宰相的权力太过于强大

在封建王朝中宰相可谓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比他的权利要大,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帝了压力,但有利也有弊,宰相的过度集权便会对皇权造成危害。经过几代的改革,在明朝时期宰相的权利已经达到了巅峰,若是在不将他废除,只怕宰相制度会对皇权造成不可复加的伤害,朱元璋选择取缔宰相制度也是无可厚非的。

(三)前车之鉴

历朝历代都曾经出现过宰相胁迫皇帝的事件,这令朱元璋不得不为之防范。

朱元璋的出生并不好,他深知自己能够得到江山的不易,所以在登上皇位之后他不可能不去想前朝留下的那些前车之鉴。

那些前车之对于朱元璋来说如鲠在喉,时时刻刻提醒着他必须要解决这个心腹大患,所以他才会选择废除丞相制度。

说了这么多,我们大体也应该知晓朱元璋为何会废除丞相制度,那废除丞相制度后对于明朝治理官员有什么影响呢!

当中影响:

(一)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

丞相制度出现的根本原因便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从而减轻皇帝的压力,猛然间将丞相一职给撤除,原本压在丞相身上的政务一下子便转移到了皇帝的身上,其压力可想而知,仅仅是洪武17年的14日到21日,朱元璋每天要处理的事物便达到了1660件,平均每天要处理的件达到了207份,这繁重的政务压下来可想而知。

虽然朱元璋在尽力处理这些政务,但可惜的是他一个人完全不能将这些政务处理妥当,故而他在自己的身边设置了几个大学士顾问,纵然是设置了这些顾问,但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形同虚设,因为他习惯了自己处理事务。

长时间的劳累让朱元璋的身心都有着极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让朱元璋很是不适,故而会将这些压力释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臣作为和皇帝交流最为频繁的那一批,首当其冲要受到皇帝的责难。

中国古代讲究皇权至上,若是官员说错一句话惹得皇帝不开心便会受到灭顶之灾。杀鸡儆猴,官员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个便吓得再也开不了口了。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

在明朝的后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匪夷所思的现象,那就是宦官当道或者是皇帝很长时间不上朝亦或者是皇帝有着奇怪的癖好,这究其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开始,皇权便开始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高度的权力集中就容易产生弊端,若是遇到一个好的皇帝这弊端显现的还不是很明显,若是遇到一个个荒淫的皇帝那对于国家来说便是一个个灾难。

就以明朝的世宗皇帝为例,世宗皇帝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统,故而内心敏感且自卑,他登上皇位的第一件事不是整理国家,而是就自己生父生母的问题和内阁大学士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他凭借着少数人的支持将大多数反对他的官员廷杖,且限制了内阁大学士的权利,这件事让朝中的大臣人人自危再不敢说出任何违逆皇帝的话,故而那些溜须拍马的人乘机掌握了大权。

在明朝皇帝更换大臣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更换大臣对现有的朝廷进行一次重组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不同的事情,频繁的更换大臣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三)官员素质的下降

众所周知明朝的皇帝做出的事情有很多都让人费解,这很大程度上和皇帝年幼时所受到的教育有关。历朝历代,皇帝对于皇子的教育都是极其注重的,正是因为良好的教育才让这些国家繁荣昌盛,太子的老师来自于官员,明朝前期官员的素质较高,可是到了后期由于权利的过度集中敢于说真话的官员已经所剩无几,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大多数都是那些顺着皇帝来的人。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边是文化素养不高,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教育好皇子,诸皇子受到这样的教育自小便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明朝的官员素质开始断层般的下降。

这样的官员会的只有溜须拍马,何须操心管理呢!

过度的皇权集中给人民带来的只有沉重的赋税以及不安定,明朝后期各地的起义频发,大多的百姓已经到了无法果腹的境地,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他们不得不奋起反抗,最终这个通知了中国几百年的王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若是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重复当年的决定呢!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临死问了四个字,大臣们都没敢回答,是哪四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死前说的最霸气的话,朱元璋临死时说的话,朱元璋临死画像

    岁月终究是无情的,在洪武三十一年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临终前朱元璋给个皇子下最后一道圣旨,意思是让各位藩王原地祭拜,不需要来京城帝都,皇子们都清楚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即将成为他们的主子---朱允炆。他是怕各个藩王在奔丧之际,把皇太孙朱允炆拉下皇帝宝座,更担心各位皇子会为

  • 朱元璋为了统治的需要,设置两个官职,可是设置完他自己却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的官职等级排列,朱元璋真实的官职,朱元璋设立四辅官制度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朱元璋的身世其实非常凄惨,幼时家境贫寒,还是孩童的他,就靠着给地主家放牛,来维持生活。然而天灾人祸不断,元朝的贪官颇多,而且对手下的百姓有过多的压榨,再加上连年的旱灾和蝗灾,很多普通的老百姓,

  • 陈圆圆有着倾世容颜,崇祯为何不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陈圆圆跟崇祯有关系吗,陈圆圆一生的遭遇,崇祯为啥不把陈圆圆给吴三桂

    编者以为这第一个原因是这崇祯看不上陈圆圆的出身。能歌善舞的妃子他自然是不缺的,可像陈圆圆这样子的绝色虽然在整个后宫中,可能都找不到一个可以跟她媲美的。不过,毕竟陈圆圆是一名歌女出身,如果纳一名歌女作为自己的妃子,实在是对自己的形象不太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早就知道这后宫中的女子极有可能成为别人的卧

  • 朱元璋临终下令38名妃嫔殉葬,其包括贵妃,而张美人幸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母以子贵的意思,全因老朱生前喜欢宝庆公主,而宝庆公主是张贵妃的亲女,所以,对张美人网开一面了,宝庆是老朱接近耄耋之年(68岁)才生下的女儿,所有孩子中她最小,按年龄当属爷孙辈,人说“隔代亲”,我认为人类真存在这现象,大概在心理上,老朱当宝庆是孙女了。朱元璋是在自己71岁的年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的,这一

  • 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杀陈友谅后悔吗,朱元璋怎么处理陈友谅的,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陈友谅

    朱元璋是布衣皇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范蠡给种书大夫得这句话用在朱元璋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朱元璋是布衣皇帝,自幼父母双亡,连安葬他们的棺材和土地都没有,又为了生计出家做了和尚,最后投奔郭子兴的队伍后才开始发迹,最后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但是杀伐果断的他杀了很多功

  • 朱元璋为什么用“大明”为国号?“天命”外表下是其高超驭人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为啥国号为明,朱元璋为什么要取国号,朱元璋定国号大明是与明教有关吗

    这种观点,多少受到了金庸先生的著名小说《倚天屠龙记》的影响。在小说中,朱元璋不仅是明教的一个重要首领,其得天下也多来自明教的支持。在历史上,明教的正式称呼实际上是摩尼教。该教起源于古波斯,公元六、七世纪传入我国。经历唐宋几百年的发展,渐成气候。北宋末年,方腊利用摩尼教组织起义,在东南地区掀起了一场轩

  • 朱元璋临终下令:全部皇妃陪葬!3岁公主悄悄说了9字,其母被赦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1368年,朱元璋苦尽甘来,登基为帝,实现了人生的逆转,据记载,朱元璋除了原配马氏马皇后外,还有20位嫔妃,而且朱元璋有规定“非命妇不得入觐后宫”,以及制定了一条法令,就是皇帝驾崩后,后宫嫔妃都要陪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已经71岁的朱元璋病入膏肓,与他感情深厚的马皇后早已先他一步去世,他并

  • 魏忠贤若在,大明不可亡,魏忠贤凭什么拯救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忠贤不死明朝能撑多久,魏忠贤为明朝做的事情,明朝有魏忠贤吗

    “熹庙复宠魏忠贤,烈火毒燄熏高天。醴交势合走东厂,东林善类坑炎烟。磔死何足蔽毫末,铜驼石马高硉矹。粪壤壮丽侔桥陵,名胜何辜遭污蔑。”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如此。但在近些年,魏忠贤突然被披上了能臣的衣服,让人看起来他有种曹操的感觉。更有人说,魏忠贤若在,大明不可亡?这话真不知从何谈起。的确,他死

  • 朱元璋临死还玩了一手心机,600多年无人能解,学者:真相只能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式颁布《皇明祖训)。这一年,朱元璋已是六十八岁的老头了。在朱元璋六十七岁时,他将桀警不驯的开国元勋、宿将杀光了,还有那些主意多端的文臣也杀绝了,不仅如此,他还亲手发布了许多酷刑。如“凌迟”,凡是凌迟处死的罪人,要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歌一吃喝,慢慢地折磨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没有想到漏掉一人,15年后此人篡夺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真实故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

    能够形成这种极其少有的局面已然是不易了,不过,宋太祖却不是那个会满足于披上黄袍称帝的人,紧接着他就开始宴请功臣,并借此时机夺回了全部的兵权,然而宋太祖万万没有算到他会忘了一个人。大多数人也会称“陈桥兵变”为“黄袍加身”,这是因为当时的契丹打算联合北汉的军队共同攻占周,而能力出众的赵匡胤自然是周军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