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派五大臣出访15国,到底有无成果?效果很大,但与清朝无关

清朝派五大臣出访15国,到底有无成果?效果很大,但与清朝无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198 更新时间:2024/1/23 2:25:53

历史上中原王朝都以“老大”自居,各藩属国来中原朝圣,即使到清朝,欧洲崛起时,英国派使马戛里尼出使清朝,朝见了乾隆皇帝,乾隆帝还以老大自居,他没看到欧洲国家的崛起。

但清朝曾派人出使过欧洲各国,主要是清朝末期李鸿章等人,为了购买欧洲国家先进武器而去欧洲考察谈判。除了李鸿章,清朝灭亡前,也有一次大规模的出访,此出访就是清末的“五大臣出访”。

“五大臣出访”的时机选的耐人寻味,刚刚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国家乱成一团。清朝也着急,他们意识到不改革不行了,于1905年12月,派镇国公载泽、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5位大臣,并带部分随员去欧美国家和日本进行宪政考察,就这是近代史上的“五大臣出洋”。

关于五大臣出国考察,到底有何意义,近代有很多史学家看法不同,现在大部分认为五大臣出国考察,有一定意义。也有人认为意义不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待一起历史事件太绝对化不行。本人认为“五大臣出洋”有重要意义,但与清朝已经没有关系了。

带来一个“动物园”

1905年清朝,已经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社会,国人思变,朝廷想变,但怎么变,如何变?没人知道。就如失败的“戊戌变法”一般,康有为设想了一个制度,但抛弃了慈禧,显然得不偿失。还有人提出向欧洲君主国家学习,还有人认为应该向日本天皇制度学习。但要顺应民意,改革王朝体制,只能向外国学习,但改革之前需要考察论证,于是才有了五大臣出洋的举措。

听说五大臣要访欧美国家,时任《大公报》的主编英敛之就进行了预测:“近者以势驱情近,无可如何,朝野乃竞言立宪,政府遂有派四大臣出洋之指……各国注目其措施,各国评议其利弊,大都以此为改良政府之起点,中国之转弱为强,化危为安,或此是赖。但又群疑满腹,虑所遣之非人,未必能探取各国政治之精义,将有宝山空归之叹。”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那时清朝并未强大,而是灭亡了。不过其他与英敛之说法一致。

五大臣出国考察后,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机会,不过五大臣出国访问回来后,到是带了一个“动物园”回来。所谓的动物园,就是当时随员花钱买了大批动物回来,既有老虎,不家狮子,大象、花豹、斑马、野牛、熊、驼鸟等动物回来,不知道是否是五大臣考察的“成果”。

做了一次奇怪演讲

在五大臣中,除了载泽是亲王以外,湖南巡抚端方也是一个满族大臣,祖上都是大官,但端方这个人没什么能力,不知道当初,清朝为何选他进入考察组。据说此人买官卖官,吃拿卡要最在行,而政治经济法制一窍不通。

端方到美国出了一个洋相,当是考察团到美国后,住的旅馆是旋转门,端方看到六在转,他想进门,但门转过来,他吓得连忙后退。后来又想进,不想又转走了。等他总算进去了,转了两圈,却依然在门外。

说起转门出点洋相还好,但接下来出的洋相更大。按照美方要求,出方的清朝官员要进行演讲,地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本来是端访演讲,但没想到他把户部侍郎戴鸿慈也带上台,两人同时站在演讲台,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就如二人转或者说相声一般。

端方说一句,就转身问戴鸿慈一句:“老前辈,我说的对不?”老戴只得点头。一篇几百字的演讲稿,端方问了数次,可以说创造了演讲史之最。

搞了一次直播尝试

五大臣出洋的目标是考察欧洲宪政体制是否能照搬可用,但五大臣回来写的考察大报告让人无语,一篇报告只说欧美立宪很自由,根本没有拿出一个有深意的考察报告来。这也不怪这五人,水平太一般,写不出深度。

不过端方还带一个大“成果”,那就是照相。他不仅在国外学会了如何被别人照,而且也学会照别人,照相也是一门技术。端方回国后,把照相技术用到清朝大事上,不得不说开了中国直播之先河。端方称得上“直播鼻祖”。

慈禧太后突然驾崩了,这在清朝是大事,在国际上也是一件大事。端方很有新闻感,他认识此事重要性,因此他想用相片拍下慈禧葬礼,然后流传下去,自己大名可以留下。于是他请来外国摄影师,还雇了一台车,用快镜头捕捉北京城里慈禧的送葬场面。

端方照了很多照片,而且不小心把隆裕太后也拍到片子里,还把隆裕的笑容照留下来。后来端方的片子传出来,清朝拿端方试问,并革了他的职。端方也没弄明白,自己本来去欧美学会了照相,但没想到用到时却被撤职。

结语

很多人会问,五大臣考察出来,清朝已经施行“预备立宪制”,立宪就立宪,为什么还要加个“预备”。这显然是清朝遗老们不想改革,否则怎么加“预备”。实际上清朝体制根本没有改变,有的官职保是换了一个名称而已,与清朝以前是一样的。

因此,五大臣回国实际上制造了一个“骗局”,骗当时国人,要进行“预备立宪”,希望民众不要再闹了。但实际上体制根本没有搞。

五大臣出国考察还有一个成果,那就是他们看到欧美的先进,体会清朝落后。能看到别人先进,这也是成果。不过这一成果,清朝已经用不上了,后来民国初期的人用上了,当时五大臣带去的随员们,在此后的民国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更多文章

  • 清朝入关后录取最低的科举考试,顺治帝因何大怒?其中内幕太肮脏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顺治皇帝科举,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清朝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

    自从隋朝创立科举取士制度,从此便代替了以往门阀制度。古人当官耀祖,必须走科举考试之路。古人讲“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当一个普通人经过苦读,考上进士,成为朝廷命官后,那就得到众人尊。,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古人终身之梦。当然这也是古代选拔人才的措施,难怪外国人都认为中国古代科举是一大创造。科举考

  • “四十而不惑”是何意,胡适做到了吗?民国才女苦等7年未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胡适人生的感悟,胡适人生的三重境界,为什么说胡适是一个有才的人

    孔子在《论语·为政》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认为男人到30岁,是人格与道德并立之时,言行也有礼节。而“四十不惑”,是由“三十而立”得来,能进入“不惑”境界就是“知者”了。孔子还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而“知者不

  • 他既是清朝翰林,又是民国大佬,在觉醒年代还有不为人知的史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翰林王文锦资料,清朝翰林杜凤藻,晚清民国十大高手

    说起蔡元培这个人,你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你说他是教育家也行,你说他是政治家也行,说他是革命家也行。读了很多小说,关于蔡元培的文学作品很少。不过在《觉醒时代》里,蔡元培是北大校长,他接受陈独秀等新文化代表人物,那篇演讲令人深刻。蔡元培的故事很多,影视剧并没有全部演绎。史料记载这位民国大佬有更多更精

  • 一位农民的乾隆真迹,被专家以17万骗去,一年后反手卖了8000多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真迹100万以上,17万买走乾隆真迹的是谁,乾隆真迹开出8000万

    回家一段时间,刘岩专家突然就热心地给老农打电话说你那副画,虽然是赝品但我有一位朋友他想收藏他愿意出7万,老农说不舍得卖,然后刘专家说他这位朋友很想要不在乎真品还是赝品就是喜欢,又加到了17万,老农一想一副赝品17万不少了就卖了,还非常感谢这位刘岩专家觉得他是自己的恩人。没想到一年后,朱某在电视节目中

  • 清朝唯一没有安葬在清东陵的皇帝是谁,他病逝后葬于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东陵十大皇帝,清东陵里埋了哪些皇帝,清东陵一共葬了多少个清朝皇帝

    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其人生也遭遇很多挫折。溥仪字浩然,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享利”,这与其向往西方生活有关。1906年2月7日溥仪出生,1967年10月17日病逝,享年61岁。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子,3岁时被慈禧立为皇帝,承继同治与光绪。1909年改元为宣统元年,宣统三年时,爆发辛亥革命,

  • 清朝不得汉人民心,为何还能够统治三百年而不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的统治有多可怕,清朝为什么会从繁荣昌盛衰落,清朝为啥在历史上不受待见

    没有哪个民族喜欢被外族压迫,尤其中国一向不乏有血性骨气之人,为此元人在中原的政权不过89年。但相较之下,清朝政权却延续了将近300年的时间,这是为何?且自雍正之后,乾隆开始败家,后期的满清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可清朝的统治时间,竟可以和中国史上大量朝代相媲美。实际上,清朝统治了将近三百年,“反清复明”

  • 清朝第一座后陵之谜:顺治帝的皇后驾崩后,为何不与顺治帝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从古代古墓的葬制看,每个朝代的陵墓样式虽然有所区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夫妻合葬。也就是无论夫妻二人谁先死,后死者一般都与前者合葬在一起。但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有一位皇后陵墓并未与皇帝合葬在一起?难道是清朝入关后未按中原古制?还是皇后犯了错误,无法与皇帝合葬?我们可以通过史料找出其中的缘

  • 清朝官员孙嘉淦:告老还乡装10余箱石头充脸面,乾隆:全换成黄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乾隆孙嘉淦,清雍正孙家淦,孙嘉淦回乡带木箱装石头换成金子

    官场是权力的战场,功成名就有实权以后,有人回馈百姓,有人以权谋私。是做一个好官还是恶官,皆在一念之间。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有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是百姓的福气。清朝有一位官员在位期间尽职尽责,为民谋利。告老还乡之际,因为太穷,他只能装10余箱石头充脸面,让自己看起来像是“衣锦还

  • 她一生无子却稳居皇后之位,历经3代皇帝,成为大清第一位皇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最宠皇后的皇帝,清朝最睿智的皇太后是谁,大清皇帝皇后排名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女人有着延续香火的责任,若是不能为丈夫生个儿子,极有可能被夫家唾弃甚至休掉,这在皇室家族中更是明显,后宫中有多少女子是母凭子贵的!特别是作为一国之母的皇后,她的这一位置被多少后妃所觊觎,只有生下嫡长子,才能有更稳固的地位!不过今天笔者给大家说的这位皇后却是个例外,她只生了三个女

  • 乾隆最长寿的妃子,13岁进府,一生不受宠爱,却是人生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一生最漂亮的妃子,乾隆皇帝最长寿的受宠的女人是谁,乾隆活得最长的妃子

    在记载中陈氏的家庭背景并没有详细介绍,只是说他的父亲叫做陈延璋,在乾隆还没有登基时,陈氏进入了府邸,成为了乾隆的侍妾。后来弘历登基,成为了乾隆皇帝,陈氏也顺利入宫册封为常在,第二年被晋升为了贵人。陈氏在宫中并不是很受宠爱,因此在贵人位分停留了很久,直到乾隆十三年时,她才再次晋升,主掌一宫成为婉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