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北伐却表现得完全相反,至少在表面上如此,以263年蜀汉灭亡的实力来看,蜀汉是94万人口,近10万军队,一个州的地盘,曹魏是443万人口,50万军队,九个州的地盘,曹魏的人口是蜀汉的4.7倍,军队是蜀汉的4倍,地盘是蜀汉的9倍。
三国地图
如此之大的实力差距,在蜀汉前后经历16次,历时35年的北伐中,几乎全部是蜀汉主动挑起战争发动北伐的,这算是战争史上的一种奇怪现象,如何理解这种实力弱的反而主动进攻呢?
一、北伐的信心
首先,实力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原因,否则历史上也不可能存在那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了,别的不说,三国三大战役之二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且强的战役,就连诸葛亮自己也在隆中对中说了:
曹操比起袁绍来,名声少实力弱,但曹操能击败袁绍,以弱胜强,靠的不是天时,而是人为的谋略。
所以当若干年后诸葛亮北伐时,他面对的是数倍于己的强大曹魏,想要取胜,就必须靠人的谋略,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信心所在。
诸葛亮与隆中对
二、北伐的谋略
光有信心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旗号,以显示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军队是一支正义之师,这样才显得出师有名,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打出了北伐的旗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恢复前朝永远是后朝可以拿来做旗号的武器,这是一种永远正确的政治旗号,蜀汉的国号原本就是汉,与刘邦的西汉和刘秀的东汉是一样的“汉”,从国号也代表了蜀汉的政治口号。别说当时,就算是今天,我们能被称为汉人、汉族,用的语言是汉语,就代表了汉朝的无比辉煌和人心所向。
诸葛亮与出师表
三、北伐的时势与双方战争力量的对比
诸葛亮是从公元228年开始北伐,到公元234年去世,诸葛亮北伐时,曹魏的敌人并非只有蜀汉一家,曹魏的南边和东南是孙权的东吴政权,曹魏与东吴有着上千公里的国界线,东吴孙权才是曹魏最大的敌人,曹魏也将最多的军队放在与东吴交界的国界线上,这条防线消耗了曹魏超过50%的实力。
曹魏的北边是公孙氏盘踞的辽东,当时的领导人是公孙康,公孙康强大时,一度攻破了朝鲜半岛上的政权高句丽的国都,虽然公孙康在曹操时代就斩杀了袁绍儿子袁尚和袁熙向曹操请降,但公孙氏对于曹魏是时降时叛,一度是曹魏北方一股不稳定的势力,谁也不知道,公孙氏会不会在诸葛亮北伐时,骚扰曹魏的北部边境,因此曹魏需要将15%的实力放在北方,以防备辽东公孙氏。
曹魏的西边及西北边是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尤其是鲜卑和乌桓,表面上臣服曹魏,实际上同样是时叛时降,比如曹操在世时,乌桓无臣氐就起兵反对曹魏,而鲜卑首领轲比能率领几万鲜卑兵就在边上看热闹,如果不是被曹操的儿子曹彰平定,那么指不定乌桓与鲜卑会联手攻入中原,所以曹魏还要将15%的实力放在西北防备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
三国实力对比
曹魏的西南边就是蜀汉,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会发现曹魏实际上用来对付蜀汉的实力只有20%,而蜀汉用来北伐攻击曹魏的力量基本上占到了蜀汉总体实力的70%,换句话说,蜀汉用于北伐的军队总人数差不多是7万人,而曹魏用来防备蜀汉的军队总人数是10万人,所以双方在秦岭到陇右及关中一带的对战,其实实力是差不多的。
四、北伐的策略
诸葛亮有了北伐的信心、北伐的旗号、北伐的时势,那么还应该有北伐的策略,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诸葛亮北伐的策略是:先攻陇右、蚕食雍凉、威逼关中、东出函谷,继而统一天下。
虽然双方的对比兵力是差不多的,蜀汉的7万人对战曹魏的10万人,其实上蜀汉的人员相对集中,而曹魏的10万人分散到整个关中、雍凉、陇右一带,人员分散,因此在某一个蜀汉预设的战场上,蜀汉对阵曹魏是有局部优势的。
北伐路线图
有句话叫: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因为蜀汉选择的是进攻,所以蜀汉可以预设战场,可以声东击西,各个击破,这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蜀汉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有益的策略,所以蜀汉想要北伐,就要出其不意的进攻,就不断地主动挑起战争,包括后来的姜维前后进行的11次北伐,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都在率军北伐。
五、蜀汉的战争经济
打仗是要花钱的,是要消耗粮食的,蜀汉的钱和粮食从哪里来?为何蜀汉的经济没有崩溃?
先说钱,蜀汉在诸葛亮时代大力发展了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产品,就是蜀锦,这是一种用蚕丝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一种身份象征的奢侈品,不仅远销西域,而且还大量销往敌对国家,比如曹魏,诸葛亮自己也说过:要想打赢北伐之战,只有大力发展蜀锦才行。
于是蜀汉大量的百姓参与到制作蜀锦上来,基本上蜀汉百姓除了种地就是制作蜀锦,蜀锦又非常值钱,这为蜀汉换来了大量的外汇,这些外汇又支撑了诸葛亮的北伐战争,这就解决了钱的问题。
蜀锦
再说粮食,蜀汉的地盘上有一个成都平原,这是整个益州的鱼米之乡和产粮区,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已经是秦国的后方粮仓,并在李冰父子手中修建了都江堰水利枢纽,成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秦国能统一天下,益州的成都平原功不可没,到了三国时期,这里就成为蜀汉的粮仓。
除了成都平原,汉中平原也是一块粮仓,适合种地,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大力发展屯田,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时,蜀军还曾经就地屯田,作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即使是蜀汉灭亡的前夕,大将军姜维不也是在沓中屯田吗?军队的大量屯田也解决了粮食问题。
钱和粮的问题都解决了,就解决了战争经济问题,蜀汉就能维持进行战争的资源,经济也就绝对不可能崩溃,即使到了灭亡的前夕,也没见蜀汉经济崩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