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若赵国廉颇出征,是否能够力挽狂澜,击溃秦军?

长平之战,若赵国廉颇出征,是否能够力挽狂澜,击溃秦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778 更新时间:2024/1/6 19:09:33

[var1]

秦国发动长平之战根本就不是为了上党,或者说不是为了赵国的任何一个城池,为了城池有必要发动那么大的战争?投入那么大的国力?或者说为了城池有必要坑杀降卒?给自己留下重大历史污点。秦国最终的想法是弱化赵国。

赵国45万人不全是军人,有许多年老后勤保障等。到国家层面的大利益面前我不认为离间计会成功,赵王换掉廉颇的原因是赵国国力实在耗不起了,必须换个主动出击的蒋帅,所谓离间计成功只是赵王顺水推舟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赵括是个有能力的人。很佩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一个小小的赵国能在战国后期跟秦国对打。长平死了几十万士兵依旧能在后来打秦国,实在厉害。

[var1]

就算双方死耗,赵国也会被拖死,秦国人口、粮食、财富都比赵国强。廉颇之所以会下台,就是因为他死守不出,赵国快撑不下去了,才会寄希望于赵括,希望他战神附体、速战速决,最后赵括主动出击中了白起包围圈。正确的做法是专心把这20万兵养好待秦军变化,而不是让部队出战。也不是拒绝上党,拒绝上党,强的就是会打弱的,上党只不过是个借口,没这个借口也会找别的。不能打只能不打,可战之机如果始终等不到灭亡也没办法,但只能等等就对了啊。也许白起突然死了不就能打了?难道因为这二十万养不起让他们早点死了还能保存点国力?秦军粮草除了关内,还有部分是河内郡,河内郡的老少都被征发为民夫。

[var1]

会不会是秦国把每个赵国可以上赵王名单的将军生平记录给白起和范椎,让范从人心看赵王会选谁,让白起看那个军事能力弱不行,综合考虑出赵括既然赵王会选,白起又打得过的人,由此反间计为赵括,赵王不成熟啊,这种大战敢用年轻人,自己找死,汉武帝就让中年卫青为元帅,霍去病为分兵。而且看地图知道赵国持久战有利,因为邯郸就在上党下面,而咸阳则老远了,其实大家高看了蜀国对秦国粮食作用,都江堰之前蜀国穷,而且出蜀国难,用出去一粒粮食路上可能消耗五粒,再从咸阳估计前线吃一粒后面要消耗十粒,所以秦国更消耗不起,粮食不足,才反间计。

另外,不要觉得关内太远,粮草不济,实际上,秦军可以从泾河、渭河直下黄河,走孟津、沁水,水路+陆路运输到前线,而赵国也要翻过太行山南段,运输优势并不大。

而且,秦国的耕战体系,邯郸的商业帝国,存粮不是一个体量的,实际上邯郸一直存粮不足,长平之战开战之前,外交挫败,不仅援兵求不到,连粮食都不好买到了。

[var1]

所以,长平决战是赵国被迫发起战术进攻,从战略上处于被动状态,所以被秦军牵着鼻子走,而赵括是来前线执行进攻战术的……

我个人以为,如果坚持用廉颇,大概三个可能性,

第一,放弃上党郡,退守林州、涉县一带。

第二,扛不住国内压力强行进攻,失败,退守。

第三,强行进攻中伏被围,战略大决战归根结底,打得还是国力。

[var1]

其实赵括打的也不错了。三年下来也杀伤了大半秦军,加上秦军基数大,其实基本上是一比一的伤亡,虽然不算什么经典战役,但是对手是白起,算是一个称职的少壮派军官。虽然看起来赵军第一仗败了,加上白起撤军,基本上达成了赵国的战略目标,而且撤换白起后的两仗,赵军大败秦军,其实秦国吃亏更大,司马迁写的太隐晦了而已。

先不说粮食问题。换将赵括前,赵国在长平战场才一二十万人吧?三百万的人口少了一二十万劳动力,庄稼还是能收的。作为守城方,赵国就可以利用城墙优势比秦国少出不少士兵,反之秦国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粮食资源。如果赵孝成王有点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赵国和秦国谁会先撑不住?!赵孝成王担心粮食短缺其他邻国打赵国主意,秦国也怕啊!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之外的博弈。只可惜赵孝成王太年轻,对父亲留下的这一批人不信任,又没能力完全掌控这些老臣,终究斗不过亲昭襄王这只老狐狸。

[var1]

秦国相对六国是变法最彻底的,是脱胎换骨式变革,经过几代人的累积,深入每个秦人的骨髓,长平之战也是秦赵两国之间,除过将领,武器,人数多寡,到最后更是国家国力的较量,更是后勤保障的比拼,秦国光后勤运粮动员60万百姓,更有四川和渭北的粮仓支持,也是战国争霸最大以及最后的一战,谁都输不起,名将不过是其中一环而已…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后,秦军为何不乘胜追击攻灭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长平之战后赵国歼灭30万秦军,赵国长平大败秦军

    [var1]那么,假如秦国拒绝赵国割地求和,乘胜挥师继续向前的话,似乎应该能够很快的攻灭赵国,而当时的秦军主将白起也是这样向秦王建议的,可是秦昭襄王却接受了赵国的求和,撤兵回国,为什么呢?原因用一句话来概括——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也就是说,当时的秦国已经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白起作为一线指挥

  • 王天下:盘点齐桓公、李世民、朱元璋三位伟大君王的独特气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和李世民治国,朱元璋与李世民谁的权力威望大,李世民和朱元璋的军事统帅能力

    中国自秦始皇称始皇帝以来,总共出现过四百多位皇帝。在这之前,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各国君主更是难以数计。然而在这众多的君王当中,举凡有作为者,都具有一种品质。1.齐桓公:"葵丘之盟"我们都知道,他是春秋五霸之首,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是如何称霸的?齐桓公的称霸之路离不开一次会盟。春秋时期,中华大地上存

  • 曹操看走眼遗弃一“小将”,改投刘备后,领军3万吊打魏国20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率40万大军和刘备交战,曹操在刘备手中抢走的三大名将,曹操的六大名将名单

    [var1]想当初听下人汇报许攸来投效了,曹操居然激动的鞋都顾不上穿,直接冲出门去了,可见对人才的重视。甚至连害死儿子曹昂的罪魁祸首贾诩来投降都是完全接纳,到死都没有想过要清算他报仇,可见胸怀之大!但没想到识人如此厉害的曹操,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帐下的一小将,曹操觉得他表现平平,一直对他没什么印象。可

  • 春秋第一猛人,连杀二位君主,逼死一相一后,死前遗言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战国十大狠人,春秋历史上第一个弑君成功的人,春秋猛人

    春秋时期,晋献公伐骊戎,骊戎君主将他的两个女儿骊姬与少姬献给晋献公求和。骊姬获立夫人,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骊姬阴险狡诈,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并参与朝政。[var1]为了让儿子以后夺取江山,骊姬收买晋献公的两个宠臣,把太子申生以及除了骊姬的儿子奚齐和少姬的儿子卓子之外的所有公子都派去

  • 春秋怪事:楚王死不瞑目,儿子改完谥号后,立马闭眼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楚襄王患了什么病,历代楚王死亡原因,春秋国君谥号规律

    [var1]一、争霸失败故事的主角就是楚成王熊恽!话说楚成王是楚文王的儿子,他在公元前672年攻杀了自己的兄长楚堵敖,夺取了楚国的王位。楚成王在位时期,楚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他也有了北上争霸的想法。公元前639年,楚成王在盂地会盟时,抓住了宋襄公,之后还击败宋国的军队。以楚国的国力来说,楚成王已经算是

  • 隋唐风云:唐朝最聪明的人,识破李世民的考验,逃过武则天的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隋唐李世民简介,隋唐史书讲的李世民和谁的故事,隋唐哪些英雄归顺李世民了

    李勣剧照在他们归顺唐朝之后,先前的土地和人民还都在李勣手里掌握着,可他却没有私自上交给李唐,而是给了他原先侍奉的君主李密,让他亲自上缴,他说这本就是李密的,我若私自上缴,就是自己为自己邀功,我怎能做出这种违背道德的事,这是极大的耻辱。李渊也因为他这一点十分看好他 ,觉得他不是一个贪图之人,不背叛自己

  • 隋唐风云:唐朝美人杨贵妃,专宠后宫11年,为何生不出一男半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杨玉环先是嫁得唐玄宗的儿子李瑁,可在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死后,他失去宠妃后,整日郁郁寡欢,或许是因为对她的思念,就转嫁到了杨玉环的身上,况且她有着天仙般的美貌,就想尽办法从儿子手里夺来了杨玉环成为了他的妃子,虽然放在现在是有违背伦理道德的,但在那个封建时代,而且他尊为皇上,所以只要是他看上的女子就一定

  • 隋唐风云:唐朝第1名将,李世民从断头台救下,后为唐朝灭了4个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隋唐李世民简介,隋唐史书讲的李世民和谁的故事,隋唐演义中李世民的猛将

    此后他就跟随了李唐,成为了大唐的人,李世民当时确实没有看错人,而他之后也为唐朝做了卓越的贡献,先后灭了4个国家。他出生在一个宦官世家,从小擅长兵法,足智多谋,而他的舅舅是隋朝的大将,就经常与李靖探讨军事,十分看好他,在隋朝末年间那个乱世时代,很多人趁此机会起兵建国,这时萧铣在南方起兵成立了自己的帝国

  • 安史之乱后,没落的唐朝为何能延续100多年,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还能坚持150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依然很强大,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存在多少年

    但是有人说,唐朝的强盛只不过是前100多年,后100多年,始终处在混乱的环境中,不能算作全盛!事情的确是这样,可唐朝为何能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延续100多年,而不是被新朝取代呢?这全赖唐朝成熟的宰相制度,是宰相们力挽狂澜,救唐朝与水火之中!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最高长官就是宰相。三省相互制约,职责明

  • 隋唐风云:唐朝女神童,11岁嫁给40岁李世明,24岁为情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唐十大女将照片,隋唐时期女性历史人物,隋唐一代智勇女将

    他是一个爱才之人,对于那些有知识文化素养的人,他都会大加赞赏并将收入囊中,然而他有一位嫔妃就是因为从小是一名神童,李世明得知后就决定将她娶进宫中。她叫徐惠,据记载,她5个月的时候就会说话了,4岁的时候就博览群书,8岁就能自己作诗,人们称她为小神童,她也因此在当地得名,他的父亲见她从小这么聪明,于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