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国女性独具韵致,其淡雅之美从何体现?从一件随身物品说起

民国女性独具韵致,其淡雅之美从何体现?从一件随身物品说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629 更新时间:2024/1/30 2:53:06

民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充满了非常传奇的色彩,而这种传奇色彩就在于新旧交替之时,所产生的思想碰撞与颇具开放意味的个人行为。

民国处于封建社会余音尚未散去的关键时期,虽然从存续时间角度来看相对较短,但是却留下了很多非常值得人们回味的往事。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每当这首旋律响彻于耳际之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民国时期大上海歌舞升平的场景。这段历史虽然早已没入滚滚红尘,可是经过岁月沉淀之后依然荡涤出了很多经典。

当身着一袭高叉修身旗袍、足蹬高跟尖头皮鞋,打扮时髦的歌女春风无限地哼唱着,这首颇具民国风的《夜上海》小曲时,仿佛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如果让笔者去形容民国时期的时尚风潮,恐怕唯有独具民国韵味的“旗袍”,才最能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民国范儿。

最能体现东方女性完美韵致的服饰“旗袍”

1.民国西化思想的源头

清朝思想家魏源曾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主张,即“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其实为名闻中外的“洋务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可以说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走出去,引进来”的中西结合思想,就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萌芽。

这其实也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开了一道跨世纪的大门。公元1872年在清政府层层筛选之下,

三十名官费赴美留学幼童踏上旅程。作为第一批真正融入西方世界的中国人,他们其实才是民国时期中西结合引路人。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时间来到了清末民初阶段,推翻旧制度摒弃旧思想的风潮席卷全国。很多有留洋经历的年轻学者,不仅完全改头换面为西式形象,而且一口地道而又流利的英语,也让他们有一种无人可及的优越感。

笔者认为事实上民国时期其实一直处于,传统思想与西方观念相互碰撞、倾轧阶段。很多清朝末年的遗老遗少依然秉承旧制,但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人,却以打破陈旧制度与封建束缚为己任。

2.民国文化与西方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当独汉语遇到叽里呱啦的英语、长袍马褂遇到西装革履;宽大、粗旷的“上衣下裳”传统女性服饰,遇到西方连衣裙或改良旗袍之后,这一切仿佛都在向世人诉说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一系列“新旧”对比,其实就是传统思想与西方观念的较量。但是这种较量一直都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中,最终在激烈的对抗之后双方达成妥协,并孕育出了极具民国色彩的灿烂文化。

民国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文化特征、语言形式、交流方式,服饰、饮食、习俗、思维意识等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民国女性地位提升、社会参与度提高,以及服饰方面的大胆与开放。

3.民国初期女子服装趋势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其实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西化演变的过程。同时也体现出了由单一、保守,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虽然民国时期的女式服装表面上看还以中式为主,但从实质上来讲却早已全盘西化。

简而言之就是依然拥有中式服装的灵魂与神韵,同时还兼具了西式服装的色彩与灵动。民国初年女性服装其实依然未脱满清服饰之气,上衣下裙形在当时仍然是女服主流。但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们,却早已穿上了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

这种形制的服装其实源于日本女装,并且在当时年轻女子群体被视为文明与新潮的代名词。事实上这种女装趋势主要由留日学生带回国内,虽然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与新朝并不搭边,但是在民国初年却独具时尚魅力。

笔者认为其实在日式女装流行于民国初年之时,很多上流社会的名媛其实早已接触了西式服装。从这一点来看民国时期女装流行趋势,其实大有自上而下的传播特色。在名媛们的带动之下民国女子服装渐呈西化趋势。

可以说一改往日平直、松垮的传统服装造型,进而向更具西方魅力的“曲线美”发展。衣服剪裁长短适中、腰身收紧、袖口缩小,同时还比较注意身材比例搭配。这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服装就是“旗袍”。

最能体现东方女性完美韵致的服饰“旗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旗袍” 这种极具东方魅力的女性服饰,就是民国时期女性的标志性服装,按照这种想法去推断旗袍就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产物。事实上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旗袍的源头应该是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但笔者认为旗袍作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服饰,不仅在民国时期曾出现了风靡一时的盛况,而且在其诞生之后从二十年代一直流行到五十年代末期。虽然旗袍诞生或者说流行的时间,只不过才有短短的大约30年时间,但是却成为了民国女性的重要服饰之一。

郑逸梅曾说:“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同时,也是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文化的顶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旗袍曾在1929年,被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何等殊荣与尊崇,在封建思想尚未完全消除的民国初年,一件女性常服居然被确立为国家礼服,这其实就足以说明旗袍在民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作为一款中西合璧的民国女性服装,它其实就是民国女性的潮流与风范。

笔者认为旗袍作为一种融汇了汉族、满族服装传统,以及西方服饰元素与理念的女性礼服,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不平凡的发展史。

旗袍之所以会受到民国女性钟爱,除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与剪裁特色之外,其实还与女性寻求平等与独立思想息息相关。

民国上流社会名媛的“旗袍”风姿

1.“旗袍控”女作家张爱玲

出生于1920年的民国女作家张爱玲,其实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旗袍控”。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相与身材也颇具东方女性美,她平日里最喜欢穿的服装就是旗袍,居然作为民国上流社会名媛的张爱玲,曾有好几衣柜各式各样的旗袍。

她不仅爱穿旗袍而且也积极为旗袍正名,旗袍诞生于民国以及流行于1921年以后的观点,就是这位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的张爱玲提出。一位风姿绰约、满腹才气的女作家,身着一袭修身旗袍款款而来的样子,想一想就会让人如痴如醉。

2.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旗袍梦

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林徽因,曾是一位忠实的旗袍爱好者。作为“民国第一才女”她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在民国文坛新诗创作领域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对旗袍的钟爱绝不亚于任何一位民国名媛。

作为一位才貌双全的民国女作家,林徽因最爱素色简约风格的旗袍。能够塑造体型的旗袍不仅可以展现出她优美的身姿,同时也可以让她更具民国知性女性的魅力。不得不说民国美女对旗袍的偏爱,绝不亚于现代社会女性对名包的热衷。

3.最爱旗袍的民国女星阮玲玉

阮玲玉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演员之一,在十六岁的时候就曾出演过《挂名夫妻》。并且一路走来一直活跃在民国电影荧幕上,并且受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她的众多荧屏形象都身着旗袍,将民国时期女性的美丽展露无遗。

可以说在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她就是旗袍的代言人,一笑一颦、一走一停都能让旗袍,在她的身体上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女性美。正因如此她才会备受时人的追捧与喜爱,直到她出生95年之后依然被现代电影人所青睐。

4.近代画家陆小曼的旗袍情怀

相信大家都陆小曼的了解都源于徐志摩,作为民国时期的一对璧人曾火热一时。在其留下的很多照片中都是身着旗袍,虽然她后来因为大小姐习气不改而误入歧途,但是从她留下的照片来看也确实十分有风韵。

作为民国时期文艺女青年的标配服饰,旗袍从问世之后就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且在1930年左右达到了发展顶点。

生于1903年的陆小曼在此时正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所以她对旗袍的钟爱也显示出了民国女性对美的追求。

5.“旗袍歌后”周旋

周旋作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歌手,曾演唱过家喻户晓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等作品。同时她也曾主演过过剧情片《马路天使》,作为当时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她最喜爱的服饰就是当时十分流行的旗袍。

周旋的剧照基本上都是以旗袍出境,身材小巧玲珑的她在旗袍的映衬下,将东方女性的婉约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当时的老照片多以黑白底色为主,但是依然可以从中看出她身着旗袍的美丽身影。她穿旗袍身影与其歌声一样留在了岁月的记忆中。

笔者认为旗袍作为一种标志性极强的民族服饰,在民国时期曾给无数女性留下过美好倩影和回忆。虽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旗袍逐渐销声匿迹,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很多女性,对这种曾风靡一时的礼服情有独钟。

结 语

旗袍作为民国时期服饰文化的标志性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晕染着独特的民族风潮。正所谓一袭青衣染就一身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笔者认为民国时期身着旗袍的女子,应该是当时最美的一道风景,按照现在的话说回头率得特别高。

旗袍作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服饰,同时也极具中西合璧的意蕴。当穿在东方女子的身上时,它的神韵才能百分百散发出来。如若并非东方女子身着旗袍,肯定也会使旗袍失去其本来韵味与典雅之色。

【参考文献】

玉洁《民国旗袍印花图案变化研究》

黄碧容《民国旗袍装饰纹样解析》

张丹栎《民国旗袍的装饰研究》

袁宣萍《民国旗袍与海派文化》

更多文章

  • 民国大佬杜月笙:一生短暂,子女成器,联合国任职,麻省理工求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民国人物杜月笙,杜月笙后代的历史,民国时期的杜月笙有多厉害

    1993年,亚视电视剧《上海皇帝》讲述了杜月笙传奇的一生,剧中的主题曲很现象得描绘了杜月笙的一生。滔滔江水 滚滚东去壮烈如歌 凌历似风 声势像雷愿共他一起 未想分醒与醉情重情痴怎么分功与罪负了情深 赢得义气两字从没怪他 从没怨他 从没有泪命运早驱使 未想轻轻放弃荣辱名声早已经不顾虑 问有谁知明天是否

  • 民国最苦才女,母亲从小讨厌她,婚后半年丈夫去世,36岁死于难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民国四才女最惨的下场,民国死得最惨的女人,民国才女最伤心的是谁

    1898年,庐隐出生在福建一个官宦家庭内,她出生当天,外祖母去世,因而母亲将气撒到她身上,认为她是一颗灾星,因而从小就对她十分的讨厌,不愿意抚养她,为此,父亲特地请了一位奶妈带她,三岁时,庐隐得了极重的热病,被奶妈带到乡下后休养了一段时间才好了起来。父亲当了长沙知县,庐隐被接回了家里,6岁时,父亲去

  • 民国才女:科学成就,教育成就,作品最优秀,最富盛名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民国才女排名第一,林书华民国才女,民国十大才女福建人

    陈衡哲,胡适最爱的女人,她被誉为“才女之母”。她出身于典型的书香门第,她母亲庄曜孚一位知名的画家,和齐白石、吴昌硕齐名。她考取了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研究生硕士学位。陈衡哲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西洋史教授。她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她开创了中国

  • 民国紫禁城阅兵现场,对比明朝朱元璋阅兵,秦始皇阅兵气势差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和秦始皇哪个强,明朝阅兵图,秦始皇阅兵场面

    因此北洋政府开大会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并且在北京紫禁城里进行大阅兵。这是民国历史上仅有的几次阅兵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仅有的在紫禁城阅兵,从此以后阅兵就没有在紫禁城,没有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皇宫了。这次阅兵是在紫禁城里太和殿举行,这里是清朝和明朝皇帝早朝接见大臣的地方。北洋大总统徐世昌在各路将军的簇拥

  • 命运多舛的清史:大清已经亡了100多年,它的历史怎么还没修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上的真实的大清,鼎盛时期的大清,大清的历史有多久远

    而且从唐朝开始,均是由官方设立专门史馆,拨付专门经费,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前代史书的编纂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官修史书,这些史书也被称为是“正史”。不过,令人纳闷的是,已经亡了100多年的清朝,却仍然没有一部定稿的史书,现在存世的清史仍然被叫作“清史稿”。元朝修《宋史》用了2年半,明朝修《元史》仅用了几个

  •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出兵尼泊尔,清军与尼泊尔的战争,清朝出兵尼泊尔有什么影响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这场“尼泊尔入侵清朝”的战争,就是乾隆“十全武功”里货真价实的一场大功:廓尔喀之役。当时的尼泊尔,可不是现代人印象里的“南亚小国”,十八世纪统治尼泊尔的是“廓尔喀王国”。几百年来,廓尔喀部族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其彪悍的战斗力,连近代的英法列强军队都曾看得心惊。乾隆年间的“廓尔喀王国

  • 民国第一名妓小凤仙,被称为乱世侠女,她晚年的结局竟这么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小凤仙穴的特点,小凤仙个人资料,历史上真实的小凤仙

    一部《知音》让蔡锷和小凤仙这段缠绵悱恻惺惺相惜的爱情为世人所称颂。1916年,蔡锷因病逝世,年仅34岁,悲痛欲绝的小凤仙在蔡锷追悼会上自题“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仍有另一副请人代写“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 民国清官被劫道,土匪:有钱你死,没钱,我和兄弟磕头送你30里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民国十大匪事,民国时期的罪犯怎么处置的,民国官员治匪趣事

    张难先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清官,早些年间,他曾跟随孙中山搞革命,民国成立后,他历任政府要员,到了1931年,他已经是浙江省主席。一次,宋美龄前去杭州游玩了一段时间,花费了1万多元,全部是由政府报销,张难先不愿咽下这口气,于是就当着很多人的面将此事告诉了蒋介石,老蒋一下很是尴尬,事情出来后,宋美龄非常生气

  • 蒙古骑兵强盛、生性残暴,康熙何来的自信,不靠城墙就抵挡蒙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蒙古骑兵真实历史,康熙对蒙古的政策,康熙会见蒙古王公完整版

    很多人认为,城墙是冷兵器时代最在效的防御体系,到了热兵器时期,这一军事防御体系很难发挥作用,明朝之所以修建高大的城墙,因为那个时期出现了红夷大炮这种杀伤力巨大的热兵器。其实这种论点很难站住脚的, 但是蒙古也主要是因为环境和地理位置与大陆严重不符,所以,修筑城墙这种大兴土木的问题又显得极为艰难,在距今

  • 民族英雄左宗棠墓地:墓前16个字实属名归,守墓人守墓132年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左宗棠墓照片,左宗棠真实生前照片,左宗棠墓在哪个位置

    【左宗棠墓地】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晚清重臣,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为大清殚精竭虑一生的左宗棠闭上了双眼,时年74岁。左宗棠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