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城墙是冷兵器时代最在效的防御体系,到了热兵器时期,这一军事防御体系很难发挥作用,明朝之所以修建高大的城墙,因为那个时期出现了红夷大炮这种杀伤力巨大的热兵器。
其实这种论点很难站住脚的, 但是蒙古也主要是因为环境和地理位置与大陆严重不符,所以,修筑城墙这种大兴土木的问题又显得极为艰难,在距今最近的清朝,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为何历代汉人很少有人去蒙古驻扎?
众所周知,蒙古属于游牧民族,基本上每个蒙古人都是生在草原死在草原,所以他们对草原抱有非常崇敬的心态去生活,因为他们觉得是草原给了他们生命,所以蒙古人基本很少会到中原去生活,这就导致了蒙古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与内陆的发展相差甚远。
甚至到清朝时,蒙古也很少用货币去兑换物资,基本上都是以物换物,因为只要吃得好,吃得饱,就足够了,就算有了那么多钱也没处花,成吉思汗都只关注于自身军事力量,又何谈经济发展之说呢。
所以这些原因导致蒙古的经济发展落后,各朝代的商人在查看了蒙古的商业情况后都无功而返,没有利益可图,商人自然不会驻扎在那,更何况形成一个可以修筑城墙的城市呢。
而蒙古人,在古代常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因为地幅辽阔,青草旺盛,并且少有那种山或者水,还有树林,所以畜牧业及其发达,牛羊成群,万马奔腾,这并不仅仅是形容词,而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在古代,蒙古的骑兵尤其强盛,因为长期生活在草原。
所以那里的马基本都是膘肥体壮,虽然烈性十足,但只要驯化之后,大部分都可以达到日行千里的程度,所以,当时在我国骑兵并不是那么发达时,部分朝代经常会携带大批物资去蒙古换取马匹,从而增强当时的国防实力。所以在那时起,我国和蒙古就有了初次的接触。
但为之可惜的是,自从和蒙古游牧民族接触后,部分蒙古部落看到我国的物资丰厚,环境适宜,而经常带领着部落中的人们袭击我国北部,造成重大损失,无奈,只好在与蒙古交界处修筑防御工事,尤其还有当年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在当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因为蒙古部分游牧部落生性残暴,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所以也对当时朝代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百姓安全等造成了重大打击,所以对蒙古的行进路线上都设置了重兵把守,并且严格控制人员流动,而大多为了躲避战乱的百姓都去往了南方。
这就导致了与蒙古接壤的地区人员逐渐稀少,经济滞塞不前,部队更不会贸然深入,所以从何谈起建城墙之说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蒙古地区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天的气温最低可达到零下四十度左右,而冬天在蒙古又十分漫长,导致有能力进军的皇帝,又因为自然环境的不适宜而又撤出蒙古,这就好像是拿破仑当初进军俄罗斯时的场景。
因为环境实在相差太大,而又一味的冒进,导致死在途中的士兵就接近三分之一,从而导致滑铁卢战役的失败,造成一代帝王功亏一篑。所以,由此可见,对于蒙古进军不是没有想法,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其次,内蒙古多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东边是大兴安岭,中西部是大青山和贺兰山,乌拉山等辽阔的草原,境内还有呼伦湖,贝尔湖等,虽然有这么多的湖泊,但是绝大部分都是贫瘠的砾石构成的。
无法种植农作物,没有达到让汉人居住的条件,而中华上下三千年的发展,就是起源于黄河长江两条水源的两侧,因为土地适宜,农作物生长迅速,又依山傍水,所以才能依靠这两条水源不断地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而遇到不满足于自身条件的地区,自然毫不犹豫的抛弃,蒙古,就在其列。
二、清代蒙古不是没有城市,而是其规模远远达不到中原的程度
在清代时,蒙古和中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商业交流,少有战争发生,而我国边疆地区大部分的畜牧业还是依靠蒙古的供应,所以,在某一些特定的地区,清代同样设立了办事大臣、将军等行政机构,促进了蒙古与中原的商业交流,但是,就算设立了相关机构,蒙古的人口和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中原。
首先是劳动力少,平常百姓少有迁徙到蒙古地区居住的情况,而蒙古又属于游牧民族,很少会有人下地干活或者建造房屋之类,他们大多采用毛毡房这种简便易携带的居住场所,类似于现在的帐篷,所以长期招收不到劳动力这是关键。
其次,我国的建筑工匠大多数都在中原,除非长期征收,真正有技艺的工匠是非常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而当时蒙古的部分地区,被称为外蒙古,又受到沙俄的怂恿,时常骚扰我国边境,百姓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于是导致建造城池一事一拖再拖。最终也未彻底落实。
最后,再拿清朝在蒙古的最大一个城市举例——库伦,当时城市虽然建立,但是却是抱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库伦城市当时总人口接近三万人,多为喇嘛僧徒,商人近五千余人。
而士兵就占有两千余人,长期驻扎者多为僧众,而僧人多以苦行僧为主,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也只有商人,从而导致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内部空虚,街道门可罗雀。
并且在当时,除了部分政治军事要地,这还算是最大的城市,其余的地区,只有市,没有城可言,在进出关卡处,派两个士兵镇守,在道路两旁立两根柱子,便当是城门,并且在这种城市中,大多都是寺庙,因此商业区只能另外建造,从而导致城市中商业占地小,经济流通不发达。
而经济又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比如如今的上海,因为地处海边,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资以及大幅度的进出口贸易而导致的迅速成长,使其一跃成为有了魔都之称的全国第二大城市,人口接近数千万,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力量。
所以经济也是蒙古的城市远远达不到中原城市水平的重要关键。
三、对自身实力的肯定
康熙曾做过一首《蒙恬所筑长城》:“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有人认为,清朝当时不在蒙古修城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对自己军事力量的自信。清朝当时进行大约四百年的闭关锁国,以防外敌侵袭我国沿海地区,那是我国难得的一个和平盛世,大兴科举,用文字来圈束读书人的思想,大兴农业,让人们更能安心种地,但是商业却不支持。
相反,军事力量更是大大加强,在清朝那一段时间,可以说得上是难得的和平盛世,而在康熙年间,已经休养生息多年,军事力量大大增加,再加上国内国泰民安,士兵养精蓄锐,所以康熙更是对蒙古地区的散兵游勇不放在眼里。
虽然当时外蒙古对我国边疆地区骚扰不断,不过却依然不值得外蒙古大动干戈,因为从未伤筋动骨,所以康熙当年对于自己的军事力量的信任,没有进军蒙古。
更何况我国自古以来便崇尚儒家的精神典范,更是秉持着仁政,孟子的“民为重,社稷其次,君为轻”所以专注的更是百姓的生活问题,不是再次大兴土木,攻城略地,这也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原因。
并且当年因为闭关锁国,清朝已经自认为站到了世界的顶端,因为当时的热武器——枪械,已经被国家研造出来,但技术是远远比不上海外的其他国家,但是在当时,威慑一部分势力是已经绰绰有余了。所以,在看到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更是抱有不屑一顾的姿态去对待。
这也就是康熙之所以能够宽心大放的原因。
所以,康熙之所以不在蒙古修城墙是有一定的理由以及重要的原因去支持他这样做,关乎于环境,地理位置,经济,以及自身军事力量等,不过,历史功过又怎么能来评判呢,如果当时一统蒙古,或者在蒙古建立足够强大的军事基地,又怎么怕外敌侵扰呢
参考文献
《蒙恬所筑长城》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