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时的罪,让雍正忍无可忍
雍正在皇位上辛苦耕耘,为的就是江山图治。弘时作为雍正的儿子,不仅没有为父分忧,反而不停地当“绊脚石”。
一、为了自己的小利益,罔顾朝廷选人、用人的章法,窜通张廷璐,制造“科场舞弊案”。
这不仅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更要命的是,搞砸了雍正的计划,相当于打了雍正一耳光。就这条罪状,按正常程序,当时就要入狱甚至杀头,但雍正舐犊情深,放了弘时一马,他却不知悔改。
二、与清流“同流合污”。
雍正的“新政”,出发点很好,对天下百姓有利,但得罪既得利益者。这帮人不是暗地里使坏,就是台面上当“喷子”,比如清流,一天到晚喋喋不休。
清流们骂到后来,以李绂为首,结成朋党,跟雍正杠上了,强烈抨击田文镜,也就是间接说“新政”不行。
雍正为了以正视听,派弘历去河南调察实情,其目的就是试探亲儿子对“新政”的态度,同时堵住清流的口。
但弘时却不仅没有体谅雍正的苦心,反而与清流站到一个阵营,积极替清流奔走呼号。他早早地跑到璐河驿等待弘历,想把弘历也拉“入伙”。他这么做,当然有点笼络人心的用意,却让雍正大失所望。在雍正心里,谁跟“新政”过不去,就是跟他过不去,下场自然不会好到哪去。
三、与八爷党沆瀣一气。
雍正在潜邸时,为了储位,就与八爷党势不两立;继位后,双方的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在一决高下的关键时刻,弘时被胤禩连哄带骗拉上船。
有了弘时的助力,胤禩联合关外铁帽子王,发动了“八王逼宫”事件。最后,雍正虽然赢了,但也是惊险重重,而且损兵折将,胤祥经此一战见了先帝。
这件事,关乎雍正的皇位,弘时不是主谋,却是从犯,事后遭到清算也是罪有应得。
四、为了夺嫡,竟然对亲兄弟弘历下黑手。
雍正心中的接班人是弘历,但弘时不甘心,再经过胤禩的“开导”,玩了一出骨肉相残。可惜,他的道行还不够,杀弘历的计划没有得逞。这一幕,雍正是何等熟悉,又是何等痛心。只要弘时存在人世,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弘历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雍正也会不得安宁。
此外,隆科多为了保命,当了污点证人,打了弘时的“小报告”;胤祥临终前提醒雍正,弘时身上有胤禩的影子;弘历的暗示以及李卫在雍正面前的“拐弯抹角”,都对弘时不利。这些旁人的因素,是雍正送弘时上西天的“催命符”。
面对弘时犯下的“滔天大罪”,雍正一忍再忍,但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当雍正发现弘时已经无药可救,对皇位的追求已经走火入魔时,就不能留下这个“祸害”,他要为弘历上位扫清障碍,为“新政”清理除掉绊脚石,为大清长治久安而替天行道。
2.关不住的夺嫡之心,只有阴阳相隔
权力如同迷药,一旦染上,就会上瘾。争夺皇位的念头,只要拥有过,就会孜孜以求,胤禩、胤禵等人,即使失败了,但总是不甘心,总想着扳回一局。
弘时不仅想争夺皇位,而且为之奋斗过,拥有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与强烈的争斗意志。这种人,宗人府可以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但无法约束他的夺嫡之心。
历史上,胤礽也曾被关在宗人府,可他从来就没有真心悔过,一旦有机会,就不择手段与外界串联,惹得康熙心烦意乱。这是雍正亲眼见证的事实,他清楚地知道,只要弘时活着,他就别想安宁。
在《雍正王朝》中,宗人府也不是密不透风的高墙,稍微动点心思,不管里面的人与外面联系,还是外面的人与里面串联,都能比较轻易办成。胤禛一耳光加五十两银票,就串联了关在宗人府的胤祥,可见宗人府的“围墙”有多脆弱。弘时作为皇子,总少不了几个心腹或者狐朋狗友,即使身处宗人府,一样可以搅动外面的局势。
将弘时关押宗人府,是治标不治本;将其杀之,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因此,雍正只能虎毒食子。
秋媚说:弘时的悲剧,在“科场舞弊案”就已经埋下,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踏上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