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光究竟有没有杀掉阿云?一个小姑娘的案子如何牵扯到皇帝的?

司马光究竟有没有杀掉阿云?一个小姑娘的案子如何牵扯到皇帝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537 更新时间:2024/2/7 7:01:03

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能向我们展示那段黑暗的历史。

《宋史》记载,熙宁元年,登州有一个名叫阿云的小姑娘,母亲刚刚去世还在服丧期间,家里的其他长辈就安排她和一名韦姓男子订婚了。

但是,阿云并不想嫁给这个男子,因为“恶韦丑陋”——也就是觉得韦姓男子太丑陋了,所以趁着该男子熟睡之时,拿刀连砍十多次。但是因为体弱胆小,只砍断了男子的一根手指。

官府很快就抓住了阿云,阿云也招供了一切。

此案简单么?非常简单,事实清楚,按律判罚就行了。但是,到底该怎么判呢?

知县不用翻看刑律就知道,这是典型的“谋杀亲夫”,按律当斩。于是,知县迅速汇总资料,按照程序送到了知府手中。

登州知府许遵,是个负责任的官员,而且办案经验丰富。拿到这个案子的文书之后,许遵立刻察觉到了不妥之处。按照宋朝习俗,母亲服丧期间,是不可以婚嫁的。所以,阿云与韦姓男子的婚约本身就不合法,两人不可以按夫妻论,也就不存在“谋杀亲夫”了。

许遵将案件文书和自己的意见一同送到了审刑院和大理寺,这些长期和各类案件打交道的官员,立刻批驳了许遵的判决,以阿云“违律为婚,谋杀亲夫”判其绞刑。

当然,对于高高在上的官员们来说,这个小姑娘的生死本来就不重要。

“谋杀亲夫”这种有违礼法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姑息。但是许遵这个人,偏偏不给审刑院和大理寺面子,继续上奏:阿云在县官传唤之时,能主动交代犯罪事实,应该算自首,该减轻刑罚,不能判死刑。

但是,刑部、审刑院、大理寺,都坚持阿云必须判死刑,因为按照宋代法律,“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所以,不管阿云是不是谋杀亲夫,她图谋杀人并且已经伤害韦姓男子的事实,足够判她绞刑了。

但是,一个母亲刚刚去世、不愿嫁人的小姑娘,真的有必要判死刑吗?

许遵认为死刑太严重了,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前宋神宗曾经发过一道手谕,明确指出犯人在官员用刑前如实招供,视为自首,可以减轻刑罚。

皇帝都这么说了,你们还折腾啥,非要杀了这个可怜的小姑娘才行吗?但是,刑部大理寺的官员们,才不去管阿云可不可怜,他们只相信大宋律法,就算皇帝认为算自首,没写进宋朝律法的,就不算数。

所以,大理寺的官员们顶住压力,坚持判阿云绞刑。

万万没想到,许遵此时被调回了京城,担任大理寺卿。这下好了,许遵说的算了,直接改判阿云案——但是大理寺等其他官员都不服气,把这事儿闹到了宋神宗这里。

宋神宗通过许遵了解了来龙去脉之后,也觉得非常为难。这么小的一个案子,而且事实清楚,怎么就闹到了皇帝面前呢?宋神宗明白,这正是他最头疼的地方:官员们执着于祖宗礼法,不愿做一点改变,但是北宋已经连年财政亏空,地方上赋税严重导致暴动造反……这么一点小事都要闹这么久,更何况大事?

宋神宗是期望改变现状的,所以,听完许遵的陈述之后,他找来了当朝最重要的两人大臣谈论,这两人就是安石和司马光

王安石主张变法,自然非常讨厌那些死守祖宗礼法的官员,于是支持许遵的判罚;司马光支持大理寺,认为一切都应该按法律条文执行,不能改变。

所以,两人争论的已经不是登州阿云案,而是王安石的新法能不能执行的问题。

朝廷官员自然也明白,于是议论纷纷、各自站队——当然,固守礼法的文官集团不愿屈服,就算皇帝亲自解释“自首”的定义和减刑条件,中书省依然不愿改变,不愿把宋神宗的旨意写进法律。

宋神宗最终生气了,直接下诏特赦阿云,免其死罪,判流放。没过多久,宋神宗大赦天下,阿云死里逃生,最后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但是,十几年后,王安石死了,宋神宗也驾崩了。宋哲宗继位,司马光当上了宰相。他立刻重审案件,虽然正史并未记载,但多数研究者认为,阿云既然被再审,而且司马光坚持不能减轻处罚,那这个小姑娘难逃一死。

司马光是报复吗?应该不是,因为对于当时大多数的文官士大夫而言,祖宗礼法是大于一切的。一个小小的民间女子,生死并不重要,但是牵扯到礼法问题,就决不能退让。

文官集团的强大,就是建立在“礼法”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法”的前提是“礼”,一切都要按照“礼”的规范行事,皇帝也要遵守才行。只有这样,恪守礼法的文官们才能握紧权力。

这一事件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阿云这个弱女子,就算有宋神宗的特赦,最终也难逃一死。为什么呢?因为礼法大于人命,也大于人性……

更多文章

  • 刘伯温临终前送朱元璋一筐鱼,17年后朱元璋才领悟,却悔之晚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伯温死前给朱元璋送了一筐鱼,朱元璋与刘伯温斗智斗勇,朱元璋和刘伯温谁更聪明

    人生贵在相知,绝不可以用任何的东西来衡量的。世界上所有的相遇,绝对不可以只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而这一份相遇,会在你的人生路上面给你起到很大的作用。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抛弃,日后很难再遇见。朱元璋与刘伯温之间的交情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两个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 一皇不如一皇,南宋亡得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宋皇宋宫,真实的南宋历史,南宋的统一与灭亡

    文章配图《江山秋色图》局部01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一味对金国屈膝求和,为求偏安江南不惜害死岳飞父子,在教科书上的名声很差。但就私德而言,赵构本性不坏,甚至还有几分暖男的光环。赵构早年任康王时娶妻邢秉懿,两人情投意合极为恩爱。靖康元年,赵构奉命出使金国,第二年金国攻陷了汴梁,将宋徽宗父子及其皇

  • 刘伯温死前托人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不解其意,17年后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伯温死前给朱元璋送了一筐鱼,朱元璋与刘伯温斗智斗勇,刘伯温有没有辅佐朱元璋

    他一路辅佐老朱开创大明王朝,在早期的的发展阶段,他不仅为老朱指明方向,还在重大战役中出谋划策帮他度过危机,因此深受老朱的器重,上位以后成了朝廷的重臣。一路走来,他算是老朱身边除马皇后之外最亲近的人,所以对于他的脾气也非常了解。儿子听从父亲的话将书籍和那筐鱼交给了前来探病的使者,带回去之后老朱十分疑惑

  • 郑成功39岁猝死,临死前为啥下令:杀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郑成功犯了什么罪,郑成功葬在哪,郑成功临死视频

    一提到台湾,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郑成功。郑成功一生功绩无数,不仅抗击过外族的入侵,而且还赶跑了荷兰的侵略者,将台湾地区重新纳入了我们中国的统治范围,有力的证明了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在不到40岁的时候便去世了,他在临死之前还突然下令处死自己的妻子、儿子和孙子。这是为何?

  • 多尔衮虽没登上皇位,但对皇上言听计从,都是为以后的“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多尔衮野史秘闻,多尔衮的悲催人生,多尔衮自述

    由此可见,顺治帝会把他的所有荣称和封号都废除掉,也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史册上也没有具体的记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下吧!我们都知道当初皇太极其实是将皇位传给多尔衮的,但可惜后来由于他太过于年幼,于是王位就被努尔哈赤给抢了,但也正是因此,他的野心才会变大,虽然说最后还是没能当

  • 和珅为何往灾民的米汤里掺沙子?做的“坏事”人人鼓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和珅往粥里放沙子全集,和珅给灾民撒米汤,和珅是怎么拯救灾民的

    当年闹饥荒的时候,乾隆皇帝派他去赈济灾民,而他却在灾民喝的米汤中掺进了沙子,当时很多人都对此不理解,甚至在私底下骂他。那么和珅又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往粥里掺沙子,真正的灾民是不会嫌弃食物里有石头沙子的,那种感觉恐怕也只有真正了解“饿”是什么滋味的人才知道,而混在里面骗吃的人就不会再吃了,这样就可用很

  • 他只当了15年皇后,却成为清朝唯一的没有谥号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清唯一被废的皇后,清朝后宫十大皇后,清朝最惨皇后排行榜

    纳喇氏,又称为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是佐领那尔布之女,满洲正黄旗人,她生性温柔,美丽大方,入宫时较早,在乾隆还是皇子之时,便通过选秀的方式被雍正帝看中赐给弘历(乾隆帝)做侧福晋。乌拉那拉氏在宫中一向本分守己,从不与宫中妃嫔生事,在乾隆二年(1737年),在乾隆帝册封后妃

  • 雍正建立的“粘杆处”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为什么令人闻风丧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粘杆处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我得继续为你仔细讲一讲。一、粘杆处雏形粘杆处的发展完全是跟随雍正的生活以及野心在发展的,最开始雍正建立粘杆处时,是因为雍正自己睡眠不好,总感觉房子周围有蛐蛐、蝉、蜻蜓等叫个不停影响自己。雍正为了更好的睡眠质量,就建立起来粘杆处,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些会粘的杆子去把那些蛐蛐

  • 他号称是溥仪的堂弟,多尔衮的后人,天天留辫子,穿黄马褂!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多尔衮十世孙穿黄马褂,溥仪有多少堂弟,溥仪是多尔衮的几世孙

    在溥仪正式宣布退位之后,我国迎来了新社会发展的迅速期。很多人都开始剪掉辫子。废除那些没用的习俗。虽然还有一些保守派在坚持着。但是现实大清已经亡了。就在近些年,一位自称多尔衮十世孙的清朝皇室后裔出现在广州。他的身份证上的名字就是爱新觉罗·州迪。至今为止还保持着清朝皇室的生活习惯。还自称是溥仪的堂弟。从

  • 他整理母亲遗物时,意外发现一件龙袍,专家:你是太平天国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龙袍今天新闻,鉴宝龙袍原视频,五亿龙袍

    所谓的龙袍,大多数指的是换地的朝服。之所以叫龙袍,正是因为在古代,皇帝们认为“龙”是传说中最高等级的动物,同时也是国家风调雨顺祥瑞的象征,所以古代的皇帝常常以“真龙天子”自居。但是世界上并不存在物理上的“真龙”,所以皇帝也只能把龙绣在衣服上了。而且皇帝的龙袍也不是随便绣的,有很多的文化讲究。《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