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轲刺秦王,秦始皇的剑为何两次都没拔出来?

荆轲刺秦王,秦始皇的剑为何两次都没拔出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59 更新时间:2023/12/21 5:56:19

[var1]

先来梳理一下整件事情的经过——公元前229年秦始皇王翦灭掉了赵国,并且俘虏了赵王,眼看着秦国下一个目标就是燕国,兼并六国的脚步势不可当,燕太子丹十分恐惧,找到荆轲谈话,荆轲提出将樊於期的头颅作为礼物进献给秦始皇,认为这样秦始皇必然会愿意见他,到时候他就可以趁机行刺。

燕太子丹却很犹豫,樊於期的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诱饵,毕竟樊於期早先是秦国的将军,跟着嫪毐谋反,秦始皇十分憎恶他,可是他穷途末路的时候来投靠燕太子丹,让燕太子丹觉得这样对待一位满心都是希望的臣子是种罪过,所以迟迟不能决定,荆轲于是自己私下去见了樊於期,樊於期倒是个汉子,当场就拔剑自刎了。

[var1]

樊於期的头被装在了一个精美的盒子中,这时候还缺一把剑,太子丹于是花100金买了一把剑,接着淬上毒药,又有秦武阳作伴,所有的东西都预备好了,荆轲刺秦王的计划再也没有了回头路,否则樊於期就是白死,荆轲去秦国的那天,无数人都来给他送行,每个人都非常悲壮,所有人都知道荆轲此举不成功便成仁。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头和地图到达秦国,果然受到了秦国的隆重接待,就在他把东西递给秦王,而秦王兴致勃勃准备要看的时候,荆轲陡然露出了匕首,一手抓住秦王,一手往前刺他,秦王被吓到了,于是站起来,扯断了袖子,接着准备拔剑,第一下没起来,第二下还是没起来,原文说他两下没拔起来的原因是——

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var1]

就是说第一下是因为太长,秦王没能拔出来,只能先握住剑鞘,第二下是因为剑插得太紧,没有能直接拔出来,加上能上殿的都没有佩剑,佩剑的都在殿下,没有诏令不能上来,这样一来秦王就变得好惨,只能单打独斗,幸好这时候大家都记得提醒秦王一句:“王负剑!”这才让秦王把剑拔了出来,而荆轲就这样死于秦王之手。

那么那个问题来了,秦王到底是为什么拔不出剑?如果是剑太长,那移动到后面不是更难拔吗?毕竟肯定要从肩膀处才能反手抽出来,可即便这样也还是需要弯腰,根本来不及,而且后来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也就55.6厘米,其他的青铜剑最长也不过60厘米,明明白白告诉大家那时候剑好像都不算长,那“王负剑”就更多此一举了。

[var1]

直到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研究,还有一号坑、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秦剑,以均在81~94.8厘米的长度告诉大家,秦朝确实是有这么长的剑,他们的剑确实比其他诸侯国的剑还要长,而且还是双手剑,这才让秦王拨不出剑之谜天下大白——秦王确实因为剑太长所以没拔出来。

而那时候之所以需要“背在背上”才能拔出来,是因为秦国的剑他还是一种礼器,是挂在后腰上的,“王负剑”的意思是让秦王左手推动剑鞘,右手拔剑,身子向左,以这样一个姿势将剑抽出来,这个姿势就很像是把剑背在背上,最终秦王也确实把剑拔了出来,让荆轲终究“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var1]

当然秦王拔不出见还有事发突然,心里面太慌张的原因,加上还得应付不断进攻的荆轲,一时之间没有调整过来,另外这肯定也是一种文学上的修饰,拔不出剑的秦王和步步紧逼的荆轲之间,形成了一个十分惊险的画面,也让最后秦王胜而荆轲败的结局既留了悬念,又发生了转折,短短百字,却精妙绝伦。

更多文章

  • 赵括:背了千年“黑锅”,纸上谈兵也救不了必败的长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国君不察,引火烧身“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在拜范雎为相后,秦昭襄王便积极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制定了先对较自己最近的赵魏韩动手,暂时不管较远的齐楚。然而与之同时期的赵武灵王也在积极改革备战,“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但赵武灵王的孙子赵

  • 秦始皇赢政灭掉六国后,六国的国王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嬴政多少岁后灭六国,嬴政统一六国了多少年,秦始皇统六国都是哪六国

    [var1] 笔者便按照秦灭亡六国的顺序,讲述六国末代国王们的结局。首先是最弱小,也最先被灭掉的韩国。据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权威史书《史记》记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也就是说,秦王十七年时,韩国国君韩王安被秦军俘虏。 韩王安成为俘虏后,被送到位于今河南省淮

  • 芈月传:芈月告知秦王 当日大殿上的女子并不是真正的芈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芈月传秦王芈月承明殿第一次见面,芈姝和芈月关系,秦王一见钟情的是芈月还是芈姝

    [var1][var1]芈月告知秦王,当日大殿之上的女子并不是真正的芈姝公主,秦王心领神会,并让芈月代为送还当日芈姝为自己包扎伤口所用的手帕。芈月、黄歇二人走后,张仪在秦王面前侃侃而谈,为秦王分析秦、楚两国的现状,并告诉秦王若娶得芈姝,则定能攻破五国联盟,而自己则愿意做那个为此事疏通阻塞、铺路搭桥之

  • 自墨子死后,墨家四分五裂,分而为三,你更中意哪派?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墨家墨子的主要观点,墨子称墨家的领袖为,墨子十大经典言论

    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争鸣的华夏大地上,一片广袤的山野之间,有一位牧童正在优哉游哉的骑在牛背上,脑袋里闪现着这世界的点点滴滴。他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墨家创始人“墨子”,也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个平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家一经其所创立,便以其所阐述的独特思想而受到当时有志之士的喜爱,引得众人纷纷加入其中,很快便成

  • 能安邦定国,能富甲天下,西施相伴,生有三子,可是范蠡还是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范蠡跟西施,范蠡急流勇退,范蠡卖马的典故

    [var1]陶朱公范蠡越王在回国途中,扔掉了陪伴他多年的生活用具。看到这一幕,范蠡认定,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他当机立断,带着美女西施,匆匆离开越国,辗转到了齐国。改了姓名,开始经商,没几年,就富甲天下。齐王听说国内有这种人才,就找来任命他做丞相。范蠡长叹一声,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

  • 谁敢称“千古第一将”?我们走近这位慷慨赴死的“春秋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战神,春秋时期的战神是谁,春秋十大名将故事

    我国的春秋时期是个很讲规矩的时代。从小受的教育都是“周礼”,人又讲信用又仗义,豪放起来连自个儿命都可以不要,却不能坏规矩。要不后世很多人都崇拜“周礼”,梦想回到那个年月。但春秋也是一个乱世,国家特别多,大大小小100多个。中原就那么大地方,这么多国家实力肯定不均衡,胳膊粗力气大的就说了算,话语权都掌

  • 荆轲刺秦王,离那么近为什么还失败?荆轲临死前一句话道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史料记载,荆轲是卫国人。他在年轻的时候,有两个爱好,一是读书,二是击剑。受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影响,荆轲学成后对政治抱有很大的热情。为此,他专门跑到卫国君主那里投了一份简历。不过,由于秦国东进的影响,卫国此时的处境极其不佳。加上卫元君是魏安釐王的女婿,于是卫国和魏国一样,也遭到了秦军的重点照

  • 马超刚投降刘备的时候,做了这件事,差点被关羽张飞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张飞马超,马超对刘备的态度,三国马超死于哪一年

    话说马超,来头可不算小,马超是西凉卫尉马腾的儿子,少年英雄,骁勇善战,勇冠三军,多次拒绝曹操的征召,后来率领十万西凉军与曹操大战,奈何智谋不够,被曹操用计打败,后来投奔张鲁,但是没想到张鲁暗弱,马超在此又被猜疑排挤,恰逢刘备攻打西川,就引兵来降,与刘备兵合一处,围攻成都,自此,马超成为刘备的部下。刘

  • 魏延为何被刘备重用?镇守两大重镇!有些方面他比诸葛亮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为什么信任魏延,诸葛亮和魏延真实关系天涯论坛,魏延与诸葛亮谁大

    而除了他们之外,五虎上将中还有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魏延。根据史料记载,魏延是蜀国后期非常重要的一名人物,他武艺非常高强,而且性情比较彪悍,更为不易的是魏延智勇双全,文韬武略都非常的厉害,所以他可以称得上是三国时期非常厉害的一位军事家了。而在三国后期因为很多将领都去世了,所以魏延也成为了独挡一方的大

  • 泰山封禅,究竟是源于上古,还是始于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皇帝封禅泰山,泰山封禅玉册,泰山封禅大典目前开放吗

    在这一篇《封禅书》中,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即《管子·封禅篇》,谈到了“七十二帝王泰山封禅”,最初源于“无怀氏封泰山”。当然,司马迁明确列出的是十二个,从无怀氏、伏羲、神农、黄帝.......到周成王。其实,《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史料文献都记载了“七十二王封泰山”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