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不是因为赵括,而是背后的根本原因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不是因为赵括,而是背后的根本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09 更新时间:2024/1/20 4:47:07

关于这场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简答来说就是,秦国大军攻打赵国,赵国的老将廉颇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试图通过打持久战的方式来消耗秦军,从而达到不战自胜之目的。而秦军打不起持久战,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补给跟不上来,只能速战速决。

于是为了使赵军能够出城决战,秦军便采取了反间计,让赵王将大将廉颇换下去,让那个只懂得“纸上谈兵”的赵括当主帅。赵括上台之后,果然一改廉颇之前的战略,转守为攻,率领赵军出城与秦军决战,结果赵括战死,赵军全军覆没!

[var1]

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的话,那么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首先第一责任人便是赵括,因为他的贸然出击,使得赵军大败。第二责任人便是赵王,因为他中了秦军的反间计,换下了大将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可问题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赵括真的是导致长平之战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吗?其实当你仔细回顾这场战争的话,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var1]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秦国为什么会来攻打赵国!如果你熟悉这段历史的话,你会发现,实际上当时的秦国并没有攻打赵国的打算,它的主要目标是韩国。当时的韩国,国家实力骤减,已经从原来的一流国家变成现在的二三流国家了。

虽然当时韩国的土地很少,国家实力也不高,但却拥有一个战略地位很高的地方,它便是“上党”,这一地区还被称为是“天下之脊”,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此时的韩国似乎已经没有实力去保护这一战略要地了,而没有国家的保护,那么这一地区即便易守难攻,但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抵抗秦国大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按照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的意思,既然上党已经孤悬于国外了,那么干脆就投降秦国,这样还可以保证其当地军民的安全。

[var1]

但对于上党的军民来说,他们深知秦国暴政,当然不能同意,于是便转而投降了赵国,这算是给自己找了一个靠山。对于赵国本身来说,上党军民投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国土面积,还能增长国家实力,何乐而不为呢?

而这个时候,秦国就不干了,自己辛辛苦苦出兵征讨韩国,好不容易到嘴的肥肉,就这样被赵国夺去了,心里自然不好受,于是便转而发兵攻打赵国。

面对秦军大军压境,赵国只能是兵来将挡了,随即便派遣大将廉颇前去应战!

[var1]

但是这里我们注意了,廉颇在接到命令后,并没有就此固守不战,而是主动发起进攻,只可惜三战三败,随后廉颇才改变战略,转攻为守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廉颇并不是一上来就直接防守,而是在打不赢之后才转为防守的!

而在我们先前熟知的版本中,总是说廉颇善于用兵(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考虑到秦军战线太长,后勤补给难以支撑,只要打持久战,就一定会拖垮秦军,最后也就能不战而胜了。

可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持久战,最后拖垮的并不是秦军,而是赵军。为何呢?

[var1]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大增,国富民强,水利设施健全,粮草运输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相比之下的赵国则不然,赵国的实力比起秦国来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因此长期拖下去,最终只能将赵国拖垮。后来赵王派遣使者前往秦国议和就是最好的说明!

而就在赵国前来议和后,秦国便决定使用反间计,将廉颇换下去,换赵括上来。于是便派遣间谍在赵国广散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果然中计,随即便换下了廉颇,换上了赵括。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说了,这赵王也太愚蠢了吧,难道不知道这是秦国使的反间计吗?居然这么轻易的就相信了?其实事情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var1]

实际上早在秦国间谍散布谣言之前,赵王就对廉颇非常不满了。至于不满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此时的赵国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如果再不速战速决,那么国家迟早要被拖垮的。因此对于赵王来说,现在就是要一决胜负,而不是继续坚守,特别是在议和失败之后,更加坚定了他速战速决的想法。

不过鉴于廉颇资格老,在朝中人脉广,威信重,况且秦国也没有攻进来,因此赵王也拿他没办法。等到秦国的反间计一来,便促使和坚定了他换将的想法,而少年成名的赵括便成了赵王的目标!

于是,不管大臣们如何劝诫,赵王还是执意要将廉颇换下来。最终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赵括上任后便一改老廉颇的坚守不战的战略,转守为攻,与秦军展开了决战,而这当然也是赵王想看到的结果,不过在此时,秦国也将大将王龁换成了白起。从统帅的实力来看,赵括和白起完全是不对等的,因此一上来就被白起吊打,最后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全军覆没!

[var1]

不过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了,赵国最大的失误并非是在于换上去的赵括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而主要在于将廉颇换成赵括这一举动,就是在给外界说明,赵国要开始转守为攻了!

而秦国此时虽然也临时换将,但这一过程却是完全保密的,并且将国内的生力军都开赴到了前线,而这些都是赵括所不知道的。与其说秦国临时更改战略部署是针对赵括的,还不如说是针对赵国转守为攻这一动作的。所以就在赵括制定作战计划,规划作战部署的时候,白起便相应地制定出了“诱捕计划”。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战争的过程实际上非常简单:赵括率领主力部队进攻,白起先假装战败而逃,然后率军切断赵军的退路,将赵军围困了四十天,等到赵军弹尽粮绝,赵括战死,这场战役正式宣告结束。

所以这样看来的话,你还会认为长平之战的失败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造成的吗?

[var1]

所以总的来说,赵军的失败,究其根本还是没有一个统一贯彻的战略目标,赵国在战争前后所做的很多重要的决定基本上都属于“应激反应”。首先来说,一开始上党投降,赵国为了贪图利益而将其收入囊中,并以为即便秦国来攻也不过是一场小规模的战役而已。所以,廉颇最初也只是在长平做了简单的防守而已。

等到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赵王感觉支撑不下去了,于是便开始让使者前去秦国求和。这也就等于告诉自己的敌人,自己打不赢了,还是求和算了!

等到后来,赵王看求和不成,加上秦军散布谣言,使反间计,于是又开始临阵换将,改变原来的作战方略,最终致使全军覆没。

所以,赵国的失败,并非是败于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是败于赵国自始至终都没能统一贯彻战略目标,对其一变再变,最终致使失败!

[var1]

而相比之下的秦国,其战略目标十分明确。要知道,实际上早在长平之战以前,秦国就已经做好了随时打全面战争的准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经济上有了很好保障。此外,秦国的战争动员也做得非常之好,不说别的,就拿此次对抗赵括来说,秦国就动员了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因此可想而知,秦国对于这场战争的重视程度。

反观赵国则不然,在赵国国君眼中,长平之战不过就是一场争夺利益的战争而已。所以说,这场战争在还没有开打之前,其结果就已经是一目了然了!

参考文献:《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

更多文章

  • 一个被孔子赞不绝口的改革者,以一己之力,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孔子名言100句,孔子强调个人之治的重要,历史人物故事50字孔子

    后来崛起的秦、晋、楚等强国都曾积极争夺对郑国的宗主权,使得郑国疲于应付。在长期的内外交困下,郑国社会弊病丛生,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理必将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就在此时,郑国出了一位奇才。公元前543年,执政子皮将自己的职位让给了他一直看好的一位后生——子产。而正是子产通过其二十余年的努力,使得郑国的面貌大

  • 三星堆发现一物,证明山海经中的记载是真实的,专家为何要隐瞒?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星堆与山海经,山海经与三星堆有关系吗,山海经和三星堆之间的联系

    [var1]比如一些怪脸面具,看起来像鬼脸,还有一些是那种金丝的树鸟。当时部分人还认为这些东西都是从西亚传来的,不过这片土地属于曾经的华夏文明区域,因此西亚一说纯属扯淡。然而至今为止,三星堆遗址仍然存在3大谜团没能破解。三星堆遗址距离今天足有4500多年的历史,但其祭祀坑里出土的好些文物却好像是近代

  • 一向远交近攻的秦国,为何要参与五国伐齐?看似吃亏,实则最得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其实自商鞅变法逐渐强大之后,秦国就坚持东出,参与到这大争之世中来,而与此同时秦国的强大实力也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恐慌,于是他们经常会选择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即合纵。而为破解这项杀招秦国则提出连横,之后在范雎入主秦国后,又正式提出了远交近攻战略。[var1]《战国策.秦策三》记载:“王不

  • 三星堆山海经,加一场上古大洪水,是否隐没了华夏史前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山海经记载史前洪水,山海经保存了中国最大的洪水神话,良渚文明和三星堆关系

    历史的起点为文明诞生之初,有文字记载的往昔。[var1]夏朝从建立到灭亡,迄今有四千多年前的历史。那么剩下的近一千年,到底发生过什么呢?这里要提到夏朝之前的一个神秘朝代——虞朝。西游记中讲过,三皇治世,五帝定伦。这就是华夏文明的开始。三皇普遍被认为是伏羲氏、神农氏和燧人氏。五帝为黄帝、帝喾、颛顼、尧

  • 《大秦赋》嬴异人下线,吕不韦飘了,他独断专行,嬴政起了杀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秦赋吕不韦什么时候下线,吕不韦下线嬴政反应,嬴政怎么拿下吕不韦的

    在最新剧情中,嬴异人因病下线,暂时由吕不韦与赵姬摄政,吕不韦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不把嬴政放在眼里,开始飘了。[var1]嬴政虽然年幼,但是心智早熟,吕不韦虽是他的仲父,但是野心太大,权倾朝野,使得嬴政坐立不安,为了收回本该属于他的权力,嬴政对吕不韦起了杀心。嬴异人因病下线嬴异人“质赵八年”

  • 《诗经》与《楚辞》:其创作技巧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楚辞和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楚辞开创了什么创作手法,诗经创作基本手法

    首先,无论是公宴、赠答还是玄言题材的送别诗中都可以找到魏晋送别诗的踪迹;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魏晋送别诗意象的选用和诗歌结构的安排都对后世送别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var1]送别题材对后世的影响魏晋时期,诗人将送别诗作为抒发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的媒介,随着诗歌创作的发展与完善,涌现出了多种送别形式

  • 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为什么孔子后人衍圣公多是墙头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孔子一生污点,孔子对于后人的影响,孔子和权臣的关系

    宁死不屈、不为外物动摇的家国精神得以在后世之人当中广为流传,影响辐射出一大批甘为祖国大业争先赴死的一代又一代中国魂,每逢国难当头必有慷慨悲歌之士愤而起身。[var1]一、七十二代家奴三国时期,吕布虽以万夫莫敌之勇而扬名天下,即便时至今日亦不乏许多人对其武力推崇备至。但与此同时吕布虽有三国第一猛将之称

  • 《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是神话?专家:可能是真实历史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山海经中的共工怒撞不周山,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之战,山海经关于不周山的记载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先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宝藏,而《山海经》便是众多宝藏中极为耀眼的存在。这本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名胜山川,以及各类奇珍异宝、飞禽走兽,可谓是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虽然在当代人看来,书中内容太过于虚幻缥缈,甚至里面还包含着许多神话传说,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价值,在

  • 《芈月传》芈姝做梦都想不到,秦王临死前为何要问芈月要一缕头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芈月传秦王临死前与芈月见面,芈月芈姝深夜见秦王是何原因,芈月传秦王死前的一个动作

    秦王临死前,朝芈月要了一缕头发,个中原因芈姝永远不懂在芈月和芈姝这对姐妹的身上,物是人非这句话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初阴差阳错,让月儿成了姝儿的媵妾,嫁到了秦国,于是她远离母国,嫁到了偏远的秦国来,原本,月儿对争宠毫无兴趣,可命运太喜欢捉弄人了,她为了救弟弟魏冉,还是侍寝了,还怀了孩子,这一次侍

  • 一小国把战国七雄揍了三个,为何一夜间就被灭得渣都不剩|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七雄真有数十万军队吗,战国七雄厉害的部队,战国七雄打了多少年

    [var1]宋国作为殷商之裔,在春秋战国时代虽然实力仅属二流,但具有起点高、地位高、逼格高等优点。到了战国时代,宋国更是经历了一波爆发,同时殴打齐楚魏,令人大跌眼镜,不过这也是宋国最后的光芒了。[var1]郑昭宋聋成为过去宋国在春秋时期,长期是中原霸主晋国的铁杆跟随者,这大概也算是继承了宋襄公善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