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诗经》与《楚辞》:其创作技巧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诗经》与《楚辞》:其创作技巧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011 更新时间:2024/3/31 10:09:47

首先,无论是公宴、赠答还是玄言题材的送别诗中都可以找到魏晋送别诗的踪迹;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魏晋送别诗意象的选用和诗歌结构的安排都对后世送别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var1]

送别题材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时期,诗人将送别诗作为抒发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的媒介,随着诗歌创作的发展与完善,涌现出了多种送别形式,这对此后送别诗创作的多样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魏晋送别诗中的赠答和玄言说理对后世送别诗创作的影响较为典型。

一、赠答形式

魏晋许多送别诗的创作都采用了赠答的形式,一般在赠答送别诗中诗歌是有赠有答的,既抒发离别的苦痛,又有情感与人生志趣的交流,是送别与赠答双重题材的诗歌。再如刘祯《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王粲《赠蔡子笃诗》《赠士孙文始》《赠文叔良》《赠杨德祖》……

此后,赠答这一形式便以一种司空见惯的方式存在于送别诗之中。例如高适在其《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写有:“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作者以志趣相劝勉,以豁达的笔触写淡离别时的伤感。

这类题材在唐代送别诗中还有许多,如杜审言《赠苏绾书记》,李白《广陵赠别》《赠汪伦》,杜甫《赠卫八处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赠韦赞善别》等。从中可以看出,赠答形式的送别诗在魏晋时期继承了“临别赠言”的写作方式并开始兴起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六朝以及后世送别诗创作中的常用形式。

二、感悟说理

从西晋前期文人孙楚到后期文人张载,他们的送别诗都或多或少带有玄学色彩。后世的众多诗人在魏晋风度的影响之下都试图从诗歌创作中达到魏晋时期玄意脱俗的境界,追求有超拔于尘世的倾向。因此,玄言说理与离别之情交织便成为魏晋送别诗的又一特色。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毫不费力得超诣之妙,诗人以“冰心”自喻,全诗的境界在结尾两句迅速拔升,使全篇生辉,流传千古。这些疏旷、超凡的诗作与魏晋时期的潇洒风流隔世相映成辉,使送别诗中超诣玄妙的境界流传于后世。

[var1]

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时期,送别诗创作的艺术手法逐渐成熟,尤其在诗歌意象的运用和诗歌结构的安排上具有其时代特色和首创意义,也深深影响了后世送别诗歌的写作形式和技巧。

一、意象的使用

魏晋送别诗中的意象选用对后世送别诗的影响极为深远。自《诗经》开始,意象就被广泛运用到有关送别的创作中,魏晋时期,诗歌意象的种类逐渐增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意义也进一步丰富,进而影响了后世送别诗中意象的使用。

(一)远行意象

车马与远行历来都是送别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主题,在《诗经》中诗人们就已经将与远行有关的各类意象赋予离别的情感。这一阶段的出行送别虽然也表达送别双方的不舍之情,但其要旨在于祈神降福,所以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色彩与魏晋有着本质的不同。

进入魏晋时期以后,文学的自觉带来了情感的解放,诗人在送别诗中开始不再刻意的掩盖自身的情绪,而是让别离的悲伤被尽情地渲染。因此,这一阶段的送别诗依托“车”“马”等远行意象将送别的情感表达得哀婉而凄凉,深深影响了后世送别诗的创作。

(二)宴饮意象

在魏晋之前,文人阶层并未完全形成,文人彼此虽然也有密切的关系,但远远达不到魏晋时期的规模。因此,这一时期“酒”的意象与祭祀、欢宴更为密切,而与别离的关联度较低。而魏晋时期,人们的对于饮酒以及宴饮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诗人在送别的酒宴上乐于抒发自身意趣,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深厚的思念之情。魏晋之后,许多

诗人都十分怀念魏晋时期的潇洒风流,每每作别之时都引魏晋“金谷园”之典故来慰藉伤怀。许浑在《谢亭送别》中有“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将送别之酒作为创作中描绘的重点;骆宾王的《送郭少府探得忧字》中“当歌凄别曲,对酒泣离忧”一句承袭魏晋送别诗中关于“酒”意象的写作方法,对酒当歌泣诉离愁,情感直白且豁达。

(三)草木意象

魏晋时期,送别诗在以“草”为意象时,草的本身属性往往被掩盖。如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中的“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倾城远追送,饯我千里道”只是将“草”作为一种离别时寻常可见的事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送别诗中的意象开始呈现复杂、深邃的特征,以“柳”寓别的手法被广泛运用到其他草木意象中,比如将草色的缠绵与离情紧密地关联起来。

(四)建筑意象

从魏晋时期开始,就有送别诗将“亭”“楼”等意象纳入创作的范畴中,作为表达离别情伤的重要载体,并以“高楼长亭”作为别离的符号,将诗人的离思化入意象之中,写入诗篇之内。后代众多送别诗中有关离亭的描述,也或多或少受到了魏晋送别诗的影响。登高望远、以送行人是魏晋送别诗中开始描绘的现象,在其本身的诗作中并不甚多,却深刻感染了后世送别诗的创作。

[var1]

二、结构的安排

魏晋送别诗在诗歌结构的安排上渐趋成熟,其在对仗结构和组诗结构的使用上都对后世送别诗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

(一)对仗结构

从送别诗歌中运用对仗手法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简要的将之分割为三个阶段:其一是《诗经》时期的萌芽期,其二是魏晋时期的繁盛期,其三是唐代的定型期。建安期间,送别诗中的对仗结构就已经出现典型例证,与后世的五言诗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别。

并且与《诗经》和《离骚》相比,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对仗句中基本不存在虚词相对的情况,诗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回避上下句中相同的字词,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后来唐代律诗体裁的溯源。

(二)组诗结构

组诗结构在诗歌发展史上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一是《楚辞》时期的初创期,其二是魏晋时期的发展期,其三是唐及以后的消退期。与对仗结构不同,组诗结构在秦汉时期结构体系虽然不完整,但创作数量最多;到了魏晋时期,组诗的结构体例开始定型;进入南北朝及唐代以后,组诗结构日趋完善,但唐以后却逐渐被主流创作者所摒弃,创作数量相对较少。

通过对比来看,首先,魏晋的组诗结构中诗歌数量较多,且长短不一,其中多的可以达到八首。而后来组诗中诗歌数量较少,且长短较为规范,一般以两至三首较为常见。其次,魏晋的组诗之间句子数量差距较大,如郭遐叔的《赠嵇康诗二首》第一首有二十七句,第二首仅有六句。而组诗结构发展到后世,诗歌之间句数则相对均衡。

[var1]

更多文章

  • 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为什么孔子后人衍圣公多是墙头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孔子一生污点,孔子对于后人的影响,孔子和权臣的关系

    宁死不屈、不为外物动摇的家国精神得以在后世之人当中广为流传,影响辐射出一大批甘为祖国大业争先赴死的一代又一代中国魂,每逢国难当头必有慷慨悲歌之士愤而起身。[var1]一、七十二代家奴三国时期,吕布虽以万夫莫敌之勇而扬名天下,即便时至今日亦不乏许多人对其武力推崇备至。但与此同时吕布虽有三国第一猛将之称

  • 《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是神话?专家:可能是真实历史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山海经中的共工怒撞不周山,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之战,山海经关于不周山的记载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先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宝藏,而《山海经》便是众多宝藏中极为耀眼的存在。这本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名胜山川,以及各类奇珍异宝、飞禽走兽,可谓是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虽然在当代人看来,书中内容太过于虚幻缥缈,甚至里面还包含着许多神话传说,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价值,在

  • 《芈月传》芈姝做梦都想不到,秦王临死前为何要问芈月要一缕头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芈月传秦王临死前与芈月见面,芈月芈姝深夜见秦王是何原因,芈月传秦王死前的一个动作

    秦王临死前,朝芈月要了一缕头发,个中原因芈姝永远不懂在芈月和芈姝这对姐妹的身上,物是人非这句话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初阴差阳错,让月儿成了姝儿的媵妾,嫁到了秦国,于是她远离母国,嫁到了偏远的秦国来,原本,月儿对争宠毫无兴趣,可命运太喜欢捉弄人了,她为了救弟弟魏冉,还是侍寝了,还怀了孩子,这一次侍

  • 一小国把战国七雄揍了三个,为何一夜间就被灭得渣都不剩|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七雄真有数十万军队吗,战国七雄厉害的部队,战国七雄打了多少年

    [var1]宋国作为殷商之裔,在春秋战国时代虽然实力仅属二流,但具有起点高、地位高、逼格高等优点。到了战国时代,宋国更是经历了一波爆发,同时殴打齐楚魏,令人大跌眼镜,不过这也是宋国最后的光芒了。[var1]郑昭宋聋成为过去宋国在春秋时期,长期是中原霸主晋国的铁杆跟随者,这大概也算是继承了宋襄公善待重

  • 一石五鸟,先秦时期的头号说客不是苏秦、张仪,而是孔子门生子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苏秦和张仪之间的关系,苏秦与张仪图片,苏秦张仪有哪些故事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断言:这些鬼谷子的弟子,就是先秦时期谋略家的巅峰?极有可能也许并不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即端木赐,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他的一次出使,改变了天下发展大势:保全鲁国、扰乱齐

  • 三国最怪的猛将,中年不敌太史慈,老年平关羽,晚年力斩魏国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最可怕的三大猛将,三国最奇怪的名将,魏国谁与关羽交情好

    《三国演义》中的武将对决似乎是评论名将武力值的标杆,毕竟通过对战才能评判出他们武艺水平的高低。[var1]然而,三国时期有位奇怪猛将,他老年才开始辅佐主公打天下,而且越老越厉害。但这人年轻时的活动轨迹几乎无人知晓,在《三国志》里也只有零星记载。不过最为奇特的就是此人一生的表现:中年打不过太史慈,但老

  • 三国最终结局,为何魏国皇帝封王,蜀国皇帝封公,吴国却只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魏国封侯列表,三国中魏国最后的皇帝,三国时期吴国和魏国谁厉害

    [var1]按照魏晋时期的爵位制度,分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候、亭候、关内侯是十个等级,很显然孙皓的地位是最低的,司马家这么封的原由是什么?不妨让我们好好来说明一下。首先来看看最先灭亡的蜀国,公元263年,此时的司马氏尚未夺权,而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人讨伐蜀国,仅仅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 《大秦赋》吕不韦死后为什么是“窃葬”?背后事实让人心痛、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丞相吕不韦死后葬于何处,秦朝吕不韦是今天的哪个地方人,秦朝时的吕不韦最后被灭族了没有

    [var1]但是吕不韦到达封地后不久,秦始皇就诡异的彻底翻脸,他的态度从可以不杀,变成必须立马根除。那么问题来了?吕不韦当时到底干了什么?是如何惹怒秦始皇?《史记》: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其实吕不韦什么也没有做!吕不韦将秦国治理的有理有序,奠定秦国傲视东方诸国的基础,因而其治国能力获

  • 三国最难过的一年:魏国死了几位名将,吴国死了大都督,蜀国更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吗,魏国蜀国吴国实力对比,三国魏国最厉害的大将

    不过即便是再风云的人物,也终将有老去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而公元220年,发生了许多震动天下的大事情,也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为难过的一年。[var1]这一年当中,曹操去世,而继承王位的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正式建立魏朝,汉王朝400年的历史从此宣告终结,而三国之间,也各失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就

  • 三国最优秀3位军事统帅,魏蜀吴各占一个,魏国那个才是最厉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魏国最厉害的大将,三国魏国的武将排名,三国中最厉害的五个军师

    首先是存在感最弱的东吴,而他也是三家当中,人气最弱的一个,但是谁也不可否认东吴的坚韧,三国之中,吴最后灭亡,三国三大战役之二的赤壁和夷陵之战,吴国都有着亡国之险,却均以胜利告终。[var1]而赤壁之战的最大功臣,自然就是周瑜莫属,周瑜的军旅生涯,只有短短十二年,却是为吴国屡建奇功,三国名臣赞序》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