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一个男人,在众多部下的强硬态度之下,半推半就地将黄袍披到了自己的身上。他内心的狂喜几乎要满溢出来,但是他的脸上不仅不能表露出一丝一毫的喜悦,还要假装很为难很勉强的样子。这个男人,就是赵匡胤。当年他为了当上皇帝,自导自演了一出皇袍加身,从此,宋这个朝代就出现在了历史的笔下。
从公元960年一直到1127年,这短短的两百多年,由于宋朝的都城在开封,属于北方,因此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北宋时期。一直到1127年宋朝的政权因为各种原因往南方迁移,而后的时期便被称作南宋时期。唐朝自安史之乱开始,便呈现出明显的衰败趋势,而且也开始从统一逐步转向分裂。
清明上河图部分
到了唐代末期的时候,中央已经几乎没有了威望,各个地方节度使的实力不断扩充,这样的形式,和战国时代,周天子威望不再,各诸侯国实力大增的局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是以,虽然赵匡胤并非是正统的皇室后裔,如果他是的话,也就不需要搞这么一出来堵住天下人的口了。虽然不是唐朝皇室后裔,但是赵匡胤的确结束了自唐代末年开始的分裂和动荡,使得国家再一次得到了统一。但北宋自建国初始,就一直面对同时期的外族的威胁,同时期的辽国,金国,西夏国实力同样非常强大,并且对于中原地区,一直存有侵占之心。
清明上河图部分
北宋从建朝到结束,这二百多年的版图变化
皇袍加身,只是赵匡胤陈桥兵变中的一个过程,《宋史》中记载:“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下马曰:“唯命。······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
赵匡胤剧照
此次兵变之后,北宋便出现了。自然,想要统一是没有这么简单的。刚建立之初,除了北宋,还有南汉、南唐、北汉、吴越和汉蜀等等势力存在,其中属南唐的势力最为强大。所以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这些势力争夺权力,只有把这些势力全部都消灭收纳之后,国家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统一。南唐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所以赵匡胤就先从较为容易的势力开始下手。
于是在公元964年的时候赵匡胤消灭了荆湘;又在第二年的时候消灭了后蜀;又过去五年之后,赵匡胤就消灭了南汉。在消灭了这三个势力之后,又在消灭荆湘十年以后向南唐下手,并成功消灭了南唐。而自南唐被消灭之后,其他的较为弱小的势力眼见无法与北宋抗衡,便很有眼色地先后向北宋投诚,宋朝建国之初的纷乱才算是真正平息了。
北宋的发展历程
在吸取了前人的教训之后,为了不让宋朝同样成为王朝中的“短命鬼”,赵匡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也正是他开创了宋朝重文轻武的观念。
在北宋初期的时候,赵匡胤以一招杯酒释兵权,不费什么力气就解除了他手下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建国开朝的手上拥有兵权的大将们对于军队的掌控,随后又设立了禁军,这样就使得全国各地的精锐兵力都掌控在中央。而且宋朝的制度,仍然沿袭着唐朝时候的制度,变相地削弱了宋朝官员手中能够拥有的权利,于是这就使得宋朝在掌控军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集中了权力。可以说此时的宋朝,帝王手中权力的集中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而在选拔人才方面,虽然仍然采用的是科举制度,但是赵匡胤仍然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将科考的最终选拔改为了殿试。
科举制度的完善
这个创新不能不说是一次创举,它改变了科举考试多年以来的传统模式,更加地完善了科举制度。也正是因为此次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宋朝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扩充了宋朝官僚主义的队伍和实力,皇朝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在后晋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无能,把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辽国。为了收回这些被割让的土地,北宋和辽国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但是一直都没有能够收回这些领土。一直到公元1004年的时候,宋辽两国签署了停战协议,约定两个国家结成兄弟之好,两个国家互不交恶,起战,但是宋朝每年都要向辽国交纳岁币。尽管如此,但是宋朝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北方地区从此不再动乱,尤其是边疆地区的人们终于能够过上安稳和平的日子,虽然不知道这份和平能够持续多久,但是总比没有强。两国结盟之后,北宋终于能够喘口气,拿出时间和精力来发展经济和文化。也就是在这段期间,北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了一个较为繁荣强大的程度。
文人讲学
到了宋朝中期的时候,辽国已经消停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别的国家就消停了,比如说西夏国。西夏多次对宋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虽然没有成功侵占宋朝,但是对宋朝的打击非常大,损失严重。不过西夏自己也是元气大伤,没有办法,两个国家为了各自国家的安好,只好也签署了友好协议。然后西夏国就不再有皇帝,宋朝每年赏赐给西夏一定数量的钱,绢和茶叶,并且两个国家都开放了贸易,彼此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和这些外部都保持住了和平之后,外患解决了,接下来就该解决内部矛盾了。
庆历年间,被当前的形式所逼,宋仁宗不得不同意了范仲淹等一干人等提出的改革意见。范仲淹等人一直在向宋仁宗上书,指出目前北宋所面临的危机,必须经过改革才能够解决这些危机。这次改革包括几个方面:人才的选拔,吏治的整顿,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军事力量的发展。
清明上河图部分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选拔贤能的官员,才能够整顿好朝廷上的风气,才能够改革政治,发展经济,让百姓们过上和平安稳的生活。但是改革必然会触犯到某些人的利益,于是改革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这些人的强烈反对,虽然努力了,但是变法只持续了一年左右。随着范仲淹这些主导改革的人一个一个被逼离开,改革也被迫终止。
公元1066年的时候,安分了一段时间的西夏又开始打起了宋朝的主意,夹在宋朝,辽国和西夏之间的北方人民又重新过上了之前动荡不安的日子。后来,在经过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位皇帝之后,宋朝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程度。为了改变目前的局面,宋神宗启用了王安石的改革方法。但是反对改革的势力实在太过庞大,王安石的两次改革行动,虽然有宋神宗的支持,但是仍然都失败了。
后来,新法被彻底废除,旧法被再次起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宋朝开始慢慢走向衰落。改革,是每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就必须走的一条路。时代在不停往前走,如果不顺应时代改变统治策略,被淘汰是必然的事情。而一个朝代被淘汰,则意味着这个朝代的灭亡,新的朝代会取代旧的朝代。因此一个朝代想要长久的存在下去,就必然要进行改革。
但是改革必然会危及到部分集团的利益,所以改革之路必然会遇到这些集团以及那些守旧集团的联合打击。宋朝,也曾有君王目光长远实行改革,不然宋朝也不会曾经有经济文化强势繁盛的局面。只可惜,这个局面持续的并不长久,北宋的守旧势力实在过于庞大,庞大到就算就帝王的支持,改革都很难推行下去。再加上北宋朝后期继承皇位的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一个逐渐走下坡路的国家,毁灭,只是早晚而已。
北宋末期,宋徽宗继位。这个时候的宋朝,已经成了一幅空架子,稍微折腾一下,就支离破碎了。刚继位的宋徽宗也是好好表现了一下的,该整顿的整顿,该整改的整改。然而,只伪装了一年,他就忍不住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性,使得北宋最终亡在了他的手里。当时以宋江,方腊等为首的几支起义军,给了北宋王朝相当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曾经能够对北宋造成威胁的辽国,也已经被金国所消灭,紧接着,又将目标放在了宋朝的身上。最终,北宋亡在了徽、钦二宗之手。
侍女图部分
总结:
北宋时代,虽然一直战火连天,但是由于大部分都地区都处于和平地带,所以北宋的经济和文化得以飞速发展。生产力,科技,文化等等都有一个质的飞跃。比如说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再比如说北宋的时候火药自发明以来第一次应用于军事上。
而此举在传播到西方国家之后,成了他们发明现代热武器的源头。不仅仅是在科学方面,在文化方面,北宋也出来了相当多的代表人物。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加上赵匡胤更新后的科举制度,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有名有才的文人墨客,比较典型的几位代表有主持了两次变法的王安石,坚持变法但是最终失败了的范仲淹,我们从小就知道的聪明机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等。
以及和唐诗并肩的宋词,这个时期的宋词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了,与唐诗一样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艺术方面,最典型最出名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了。这幅画卷总长五米多,它向世人们呈现了当时的汴京也就是如今的开封当年的繁荣景象。这幅画的价值,不仅仅在我国历史上,甚至于在整个世界历史上,在绘画界都是独一无二,无人可以超越的精品,属于精品中的珍品。
参考资料:《北宋往事》,中央书局
《宋史》,元,脱脱等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