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是五代时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塘割给辽国的,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石敬塘本来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主要任务是保卫山西,防止北方的辽国南下。当时的后唐皇帝李从柯,因为弑君篡位上台,对石敬塘非常顾忌,一直想要除掉他。石敬塘感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于是请求辽国出兵,许诺事成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还认了辽国皇帝耶律德光为干爹。于是辽国起兵南下,占领了幽云十六州,还帮助石敬塘灭掉了后唐,建立了后晋。事实上,幽云十六州原来是卢龙节度使赵德均的地盘,是辽国自己打下来的,并不是石敬塘占领了再交给辽国。所以,石敬塘的做法有点借花献佛的意味。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赵匡胤当然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便当时的实力远远不足。当时的北宋还没有统一南方政权,军队不过有二十万,以步兵为主。辽国已经建立了半个多世纪,拥有三十万军队,以骑兵为主。但是赵匡胤从一即位就着手准备收复,他的做法是存钱,赵匡胤每年都节省下来一笔钱,叫“封桩库“。“封桩库“就是为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专门资金,赵匡胤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攒足了钱用来赎买;二是如果不能赎买,就用这笔钱招募士兵,以武力收复。
赵匡胤向南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在和北方的北汉政权作战的期间,发生了“斧声烛影”的故事,赵匡胤被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杀害,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宋太宗赵光义当上皇帝以后,仍然要把收复十六州为己任。赵光义先灭掉了山西的北汉政权,再挟胜利之师向幽云十六州进发,想一举收复。辽国大将耶律休哥率骑士迎战,在高梁河把宋太宗打得大败,宋太宗自己还中了两箭,狼狈地逃回了开封。宋太宗因此大怒,下令关闭宋辽之间的所有贸易,对其进行封锁。
后来,辽国皇帝辽景宗去世,辽圣宗即位,大名鼎鼎的辽太后掌权,宋朝人看到辽国处在主少国仪的状态,认为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机会又来了。于是派出三路军队,分别是东路军、中路军和西路军,主帅分别是曹彬、田重进和潘美。三路军开始都打得节节胜利。但是后来,辽国的萧太后、大臣韩德让、耶律休哥等人组织了反击,将深入的东路军粮道截断,将曹彬打得大败。
东路军是主力,东路军失败,中路和西路孤掌难鸣,就有被全歼的危险。于是朝廷下令都要撤回。中路军撤回较为顺利,还带回了部分州县的百姓。但西路军的行动就非常难了,因为辽国的南辽大王耶律斜轸率军队拼命追赶,西路军还要带二十多万百姓撤退。这个时候涌现了一个大英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主角杨老令公杨业,他当时是西路军副主将。当时的军队里还有一个人叫王侁,是皇帝派来的监军。王侁和杨业发生了冲突,杨业被逼带兵出击辽,和潘美、王侁约定将辽军引入指定地点设埋歼敌。整个过程,作为主帅的潘美并没有同意王侁的建议,但迫于形势勉强执行。可是后来,当杨业将辽军引入指定地点后,王侁和潘美并没有按约定设伏,而是撤军了,导致杨业独自对付辽军,结果寡不敌众,部队被消灭,杨业被俘。耶律斜轸劝降,但杨业拒不投降,绝食而死。
这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一次努力,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除了各路主帅的指挥失误原因外,辽国武力的强大是主要原因。
宋太宗去世后,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宋真宗较他的父亲伯父相比,是比较文弱的。但他在位时,辽国主动进攻,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率大军南下,一直打到了黄河边上的澶州。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坚持建议下北上,来到了澶州。宋军看到皇帝来了,精神大振,一鼓作气打败了辽军。双方相持在了澶州。
最后宋辽双方进行了谈判,最后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长,宋真宗也尊萧太后为婶母。在财政方面,宋朝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双方开放贸易,互通有无。这个条约就是历史有名的澶渊之盟。
这个盟约在表面上看,宋朝吃亏了。但是如果我们从长远角度来看,和平对北宋是理有利的,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1.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边境一百多年的和平,双方都不用在边境加派很多军队,这就为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我们看到的北宋的繁荣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取得的。
2.辽国之所以不再南下掠夺,正是因为他的财政已经足够维持政权运转。这些财政来源就是幽云十六州的财富和宋朝的岁币。如果幽云十六州还在北宋手里,辽国的财政就一定会不足,结果就是要么南下掠夺,要么很快灭亡。如果辽灭亡了,草原就会出现权力真空,新的草原民族就又会崛起,对大宋造成严重的威胁。由此可以看出,辽国的长寿反而是北宋可以长期保持和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这在以往的朝代和后来的明朝都是没有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