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为何正德不给封赏,而嘉靖封他新建伯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为何正德不给封赏,而嘉靖封他新建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762 更新时间:2024/1/19 3:10:36

历史上,朱宸濠率军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南京岌岌可危。一旦宁王攻占南京,那么无论是政治影响力,还是实际危害都将成几何级别上升,因此宁王之乱危害极大。

平定宁王之乱的王阳明,立下不世之功,功绩不下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但令人奇怪的是,为何正德帝没有给王阳明一点封赏,而数年之后嘉靖帝却“重赏”王阳明,封其为新建伯?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消息传到北京之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兵部尚书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王阳明)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当时,王阳明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叛,走到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获悉宁王叛乱之后,王阳明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但问题是王阳明手中无兵:一是两年前平盗之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二是宁王叛乱迫在眉睫,南赣、湖广、两广等部队远水解不了近渴,调兵需要时间。然而,一旦宁王立即顺长江东下,南京肯定难保,南京一丢,宁王之乱的平定难度就会暴增,情况非常危急,王阳明应对堪称神级水平。

1,王阳明使出一个疑兵之计:首先公开声称朝廷早已获悉宁王想要谋反,已经派出8万边营与京营,会同南赣、湖广、两广的8万大军,组成16万大军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其次写蜡书给宁王伪相李士实、刘养正,让他们劝朱宸濠发兵攻打南京,但又故意泄露给朱宸濠,造成宁王内部猜疑,最终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动,又给王阳明调集军队提供了十多天的时间。

2,宁王犹豫十多天之后,又探知朝廷没有派兵救援,随即率军六万沿江东下,直逼安庆窥伺南京。这时,王阳明仓促组建了八万平叛军,但在攻打南昌,还是救援安庆上,王阳明力排众议,指出“救援安庆,会遭到宁王与南康和九江的叛乱攻击,腹背受敌;南昌守备空虚,可以一战而下,宁王获悉南昌被围,必然回军救援,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

后来,局势发展果如王阳明所料。宁王朱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王阳明率兵攻打南昌,宁王回兵救援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于是宁王叛乱历时短短35天之后就宣告结束。

立下如此奇功,理应获得重赏,但终明武宗(正德帝)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一点封赏,为何正德帝无视王阳明?

正德皇帝身边不少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史书云“诸嬖幸故与宸濠通”,因此他们心态极为复杂,其中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阳明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正德皇帝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正德的虚荣心,一些佞幸之臣则是构陷王阳明,以至王阳明不仅没有功劳,甚至差点因此获罪。

1,安边伯许泰、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平贼将军左都督刘晖等,希望王阳明“纵宸濠湖中,待帝自擒”,但王阳明没有答应,而是上书请献俘,阻止正德帝南征。

2,王阳明初上宁王反书时说:“觊觎者非特一宁王,请黜奸谀以回天下豪杰心。”其中“奸谀”主要是正德帝身边的佞臣,他们与宁王关系非同一般,因此这些佞臣构陷王阳明,所谓“惧守仁见天子发其罪,竞为蜚语,谓守仁先与通谋,虑事不成,乃起兵”,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甚至对正德帝扬言说:“守仁必反,试召之,必不至。”当然,王阳明得到太监张永的密信,正德帝召之即来,诬告不攻自破。

除此之外,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王阳明恩主王琼关系极为恶劣,存在顺势暗中打压王阳明的嫌疑。1516年,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担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琼与王守仁之父王华交好),巡抚南、赣、汀、漳等地,而王琼与杨廷和是政敌,两人关系极差,王阳明被杨廷和归于王琼一系。

最终,面对复杂的形势,“谗邪构煽,祸变叵测”之下,王守仁急流勇退,将宁王交给还算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于是正德帝没有封赏王阳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嘉靖帝,见上图)上台,不久之后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众所周知,明朝文官想要封爵难比登天,明初立下大功的刘伯温也只是被封诚意伯,后来200多年中,也只有三个文官获封伯爵,王阳明是其中之一。

嘉靖帝重赏王阳明,其原因不难分析,嘉靖帝上台之初,称王阳明有擒贼平乱之大功,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又封之为新建伯,体现了嘉靖帝有功必赏的态度,笼络了人心,对稳定皇位帮助很大。

但是,史书记载还有一句特别的话,即“然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意味着王阳明的新建伯只是一个空壳子,因此王阳明死后,这个爵位也收回来了,到隆庆年间才把爵位还给王阳明的儿子,并追赠侯爵。嘉靖帝为何如此“重赏”王阳明?

嘉靖帝之初,杨廷和可谓独揽大权,但王阳明声望很高,且又是政敌一脉,威胁到了杨廷和的地位,所以杨廷和非常警惕。当嘉靖帝表现出对王阳明的喜爱之后,杨廷和立即给王阳明封爵,看似高抬,其实是一记毒招。原因很简单,王阳明成为新建伯之后,成了勋贵一员,就不可能再成为内阁成员,对杨廷和自然没了威胁。更何况,还是一个不能世袭、没有岁禄的空壳子伯爵而已。另外,杨廷和与王阳明还有儒学理念之争,王阳明心学就遭到杨廷和之子杨慎的猛烈批判。

因此,王阳明的新建伯,可谓是嘉靖帝与杨廷和的妥协结果,最终受害的却是王阳明。王守仁志向就是入阁,成为一国首辅,就可以更好的完成他为国为民的抱负,但成为伯爵之后,王阳明不能参与朝政,最多也就是领兵打仗。至此,王阳明仕途到顶,之后不再插手朝政,也就平时带兵平叛之类,最高官职总督两广,一身才学,付之东流,可惜……

参考资料:《明史》

更多文章

  • 陈友谅死后,小妾又被朱元璋霸占了,其中隐情竟然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陈友谅之妻吻戏,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朱元璋是怎么认识陈友谅的

    农民起义在朱元璋要起兵的时候,还有一些人也起兵了。那时候的朱元璋在这些人中间并不是最出色的。陈友谅就比他强。陈友谅的军队发展非常快。他是一个没有禁忌的人。只要你能把你自己的力量做大,就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杀死恩人倪文君,杀死赵普胜将军等等。这些事情一般是都是要认真思考的,但他有没有顾忌。那时,朱元璋

  • 权倾天下的明朝太监刘瑾是如何倒台的?为何明武宗要杀死刘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武宗宠刘瑾视频,刘瑾死了明武宗把权给了谁,刘瑾和明武宗谁厉害

    刘瑾被杀的原因,表明上看是因为他贪污腐败、陷害忠良、祸乱朝政,最后连他自己手下的太监们都看不过去,于是和大臣联合举报,迫使明武宗对他进行抄家。结果,在抄家的过程中,官员们在刘瑾经常用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因为之前早已有官员向明武宗举报刘瑾意图谋反,明武宗本来不信,但他看到这两把匕首后,终于相信刘

  • 工地上挖出了,一百多斤北宋时期的古钱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代钱币图谱,宋代的通宝图片大全,北宋私铸钱币大全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走近后才发现里面存放有大量的古钱币,当即用装载机铲子将其整体盖上,并向当地文物旅游局进行了报告,为了不使发现的古钱币受到损坏,当地相关部门在控制现场后立即进行了勘查,发现古钱币均为方孔圆钱,而且前提多半已经被腐蚀。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

  • 为赵匡胤登基立下大功的功臣之子科举高中,为何却被严令重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骆小北是赵匡胤吗,佳姐说历史赵匡胤,赵匡胤归天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起于隋,兴于宋,是古代贵族政治衰弱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发展到宋朝,皇帝老赵家特别重视科举,宋太祖开宝元年,宋朝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在这次考试后,宋太祖赵匡胤专门下了道圣旨,规定以后凡是官二代考科举必须在中进士后重新到中书进行复试:因下诏曰:''造士之选,匪树私恩;世禄之家,宜敦素

  • 明朝末年的硬骨头,李自成想起来都害怕,直到身死仍在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自成真实身份揭秘,李自成的失业导致大明朝灭亡,李自成真实地位

    周遇吉本来是山西的守将,和巡抚一起镇守山西太原,但是为了战略需要,所以他又去往代州坐镇。李自成知道周遇吉是一员难以战胜的大将,所以打算将其招降,于是派了明朝的降将熊通前去顺说,但是没想到周遇吉却大骂熊通无耻并且将其斩首以表明自己不降的决心。不久后山西太原就失守了,李自成再次进军代州,而此次也是周遇吉

  • 朱元璋深夜批阅奏折,宫女送来1碗粥,朱元璋头也不抬的说: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的权谋智慧,朱元璋宣读圣旨的片段,说说大家对朱元璋的评价

    都以为黄帝好,其实这个皇帝真不好做,有生命的危险,虽然他们高高在上掌握着天下所有人的性命,同样也高处不胜寒,皇家亲情淡薄,上一秒兄友弟恭说不定下一秒就兵戎相见。野史里有这么一件事情,当然野史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在历史上是否为真实,不得而知。但是既然记载了这样的事情,想必也发生过什么,人们才会口口相

  • 《资治通鉴》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光不敢明写,只好拐弯告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对资治通鉴的说法,司马光论才与德

    比如说资治通鉴里面的《完璧归赵》,对赵国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赵国的蔺相如将玉完整带回来了,却输掉了刺探军情、军心的执政斗争中。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看似一块玉璧换15城有点荒诞,这背后藏着秦王的政治试探。《资治通鉴》第四卷周纪四?【原文】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

  • 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功臣元老?他们又是如何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杀的功臣一览表,曾仕强讲朱元璋杀功臣,朱元璋34大功臣排名

    据说,官吏们在上朝之时,都要观察朱元璋把所佩带的玉带放在哪个位置。如果朱元璋把玉带高高地贴在胸前,那么这一天杀的人及遭处罚的人就会少些;当玉带被他低低地放在肚皮之下,那就意味着今天要杀很多人。当时在京的官吏,每天早晨入朝之前,必先和妻儿诀别,以备不测。当上完朝平安回到家中时,全家就开始庆祝,因为自己

  • 为何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朱棣却不敢造朱元璋的反,原因只有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古代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封建君主专制为政治格局的。封建君主专制很好理解,那就是君王就是这天下权力最大的人,没有任何人能约束他,享受着众人的朝拜,同时还能享受荣华富贵。因此,这样的位置对于无数人来说,就是致命的吸引存在。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都在汲汲营营一生,都在追逐这样的地位,但是这种位置

  • 朱棣亡后,灵魂去见太子,让他登基,姚广孝推算出大明有三巨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死后姚广孝去哪了,姚广孝比朱棣厉害吗,姚广孝和朱棣最后对话

    朱棣出征,心悸病发作,晕倒没呼吸了。恰好朱瞻基来了,慌忙叫了军医,军医给朱棣扎针,让朱棣缓过来了。朱棣给朱瞻基看折子,上面让朱瞻基回京,这折子已经到了几天了。朱棣明白自己命不久矣,不想朱瞻基走,所以压下了折子。朱瞻基哭了,劝朱棣回京,他留在这打仗,朱棣不愿回京。朱棣怀里还有一份折子,朱棣让朱瞻基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