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权倾天下的明朝太监刘瑾是如何倒台的?为何明武宗要杀死刘瑾?

权倾天下的明朝太监刘瑾是如何倒台的?为何明武宗要杀死刘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898 更新时间:2024/2/12 5:29:59

刘瑾被杀的原因,表明上看是因为他贪污腐败、陷害忠良、祸乱朝政,最后连他自己手下的太监们都看不过去,于是和大臣联合举报,迫使明武宗对他进行抄家。

结果,在抄家的过程中,官员们在刘瑾经常用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因为之前早已有官员明武宗举报刘瑾意图谋反,明武宗本来不信,但他看到这两把匕首后,终于相信刘瑾意图谋杀自己,于是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

从这层意义上看,刘瑾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总而言之,祸国殃民的邪恶太监被正义之士们联合打到。但其实呢,刘瑾真正被杀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张居正的结局有些类似,都是因为改革得罪了既得利益者,从而遭到他们的联合反扑。

只不过,大家对张居正改革都是耳熟能详,但刘瑾的改革,恐怕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当然,很多人也不相信一个邪恶的太监竟然会改革。毕竟,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刘瑾就是个无恶不作的大太监。

但其实,这不过是典型的政治抹黑而已。事实上,如果张居正不是后来被平反,他在史书上的名声,恐怕比刘瑾也好不到那里去!

当时,在明武宗上台后,大明帝国的财政就已经开始出现危机,明武宗希望通过改革来缓解这种危机。那么,如何改革呢?明武宗把目光抛向了军屯。之所以要选择军屯,这个还要从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开始说起。

当年朱元璋在建国后,为避免增加百姓负担,就专门由国家出面开垦出0.89亿亩耕地,专门用来保障军队支出,这笔收入没有走国家赋税系统,而是直接用于军事系统。

换句话说,朱元璋时期的军队花费,并不是从老百姓头上征收赋税,而是这0.89亿亩耕地来供养。 再通俗点解释,这0.89亿亩耕地意味着100万的士兵,每个士兵可以分得89亩土地。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当兵,政府就会给他89亩耕地,同时还会免除这个士兵家里人的所有徭役。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就相当于用89亩耕地的使用权,换一个稳定的兵役。

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家庭想得到政府的这89亩耕地,并且全家免服徭役,那这个家庭就必须给政府提供一个士兵,并负责这个士兵的所有开销。

在这种背景下,大明帝国军队的花费,相当于都是由军人们自己买单,不需要国家专门拿钱,也正因为此,朱元璋才敢骄傲地宣称:“朕养兵百万,不耗国家一粒米。”

但随着时间流逝,尤其是长时间的和平,这0.89亿亩军屯资产开始大规模流失。

因为,在太平年代,军队就是个数字,没有人会仔细核查。于是,很多人就开始打起这笔军屯的主意。比如,将领们会通过挂空额来侵吞土地,士兵会花钱找些老弱病残来冒领土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笔庞大的军屯资产,就逐渐变成将领们、或者地方官员、乡绅、甚至一些有关系士兵们的私人田地。

等到明武宗继位后,他开始发现这个问题,所以他一方面亲自到前线作战,甚至还封自己为大将军,目的就是为摸清军队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他开始重用宦官,并以刘瑾作为主导,进行改革,重新丈量军屯这笔资产。

虽然,刘瑾的改革对于国家和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对于官员和将领们,尤其是获利的军人集团来说,那可就是赤裸裸的剥夺他们的既得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兵部和边防将领纷纷上书皇帝,说刘瑾滥用职权,借丈量土地公然向边关将领索贿,并以此排除异己。

当然,这个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其实很难分辨清楚。因为刘瑾虽然不是好人,问题是,那些骄兵悍将们,恐怕也不是好东西。换句话说,刘瑾自然会有徇私舞弊的嫌疑,但要说他完全由着性子乱搞,那显然也是把政治当童话,所以明武宗对此也就懒得理会。

后来,随着刘瑾改革的深入,所触动到的利益集团越来越多,尤其是军人集团的利益严重受损,于是他们直接怂恿安化发动叛乱。

虽然这场叛乱被被明武宗平定,但明武宗也明白,再这样搞下去,军人集团很有可能集体失控。因为,领衔平定叛乱的统帅杨一清和监军张永此时也都纷纷上书武宗,要求惩治刘瑾。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明武宗再一意孤行进行改革,局势很可能彻底失控。所以他只好将刘瑾给抛出去,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刘瑾的错,我都是受了他蒙蔽,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而刘瑾的变法自然也都被全部废除。

再后来,明朝再也没有人敢对军方集团进行改革,即便强如张居正,也只敢对地主乡绅阶层开刀。

更多文章

  • 工地上挖出了,一百多斤北宋时期的古钱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代钱币图谱,宋代的通宝图片大全,北宋私铸钱币大全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走近后才发现里面存放有大量的古钱币,当即用装载机铲子将其整体盖上,并向当地文物旅游局进行了报告,为了不使发现的古钱币受到损坏,当地相关部门在控制现场后立即进行了勘查,发现古钱币均为方孔圆钱,而且前提多半已经被腐蚀。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

  • 为赵匡胤登基立下大功的功臣之子科举高中,为何却被严令重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骆小北是赵匡胤吗,佳姐说历史赵匡胤,赵匡胤归天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起于隋,兴于宋,是古代贵族政治衰弱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发展到宋朝,皇帝老赵家特别重视科举,宋太祖开宝元年,宋朝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在这次考试后,宋太祖赵匡胤专门下了道圣旨,规定以后凡是官二代考科举必须在中进士后重新到中书进行复试:因下诏曰:''造士之选,匪树私恩;世禄之家,宜敦素

  • 明朝末年的硬骨头,李自成想起来都害怕,直到身死仍在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自成真实身份揭秘,李自成的失业导致大明朝灭亡,李自成真实地位

    周遇吉本来是山西的守将,和巡抚一起镇守山西太原,但是为了战略需要,所以他又去往代州坐镇。李自成知道周遇吉是一员难以战胜的大将,所以打算将其招降,于是派了明朝的降将熊通前去顺说,但是没想到周遇吉却大骂熊通无耻并且将其斩首以表明自己不降的决心。不久后山西太原就失守了,李自成再次进军代州,而此次也是周遇吉

  • 朱元璋深夜批阅奏折,宫女送来1碗粥,朱元璋头也不抬的说: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的权谋智慧,朱元璋宣读圣旨的片段,说说大家对朱元璋的评价

    都以为黄帝好,其实这个皇帝真不好做,有生命的危险,虽然他们高高在上掌握着天下所有人的性命,同样也高处不胜寒,皇家亲情淡薄,上一秒兄友弟恭说不定下一秒就兵戎相见。野史里有这么一件事情,当然野史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在历史上是否为真实,不得而知。但是既然记载了这样的事情,想必也发生过什么,人们才会口口相

  • 《资治通鉴》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光不敢明写,只好拐弯告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对资治通鉴的说法,司马光论才与德

    比如说资治通鉴里面的《完璧归赵》,对赵国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赵国的蔺相如将玉完整带回来了,却输掉了刺探军情、军心的执政斗争中。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看似一块玉璧换15城有点荒诞,这背后藏着秦王的政治试探。《资治通鉴》第四卷周纪四?【原文】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

  • 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功臣元老?他们又是如何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杀的功臣一览表,曾仕强讲朱元璋杀功臣,朱元璋34大功臣排名

    据说,官吏们在上朝之时,都要观察朱元璋把所佩带的玉带放在哪个位置。如果朱元璋把玉带高高地贴在胸前,那么这一天杀的人及遭处罚的人就会少些;当玉带被他低低地放在肚皮之下,那就意味着今天要杀很多人。当时在京的官吏,每天早晨入朝之前,必先和妻儿诀别,以备不测。当上完朝平安回到家中时,全家就开始庆祝,因为自己

  • 为何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朱棣却不敢造朱元璋的反,原因只有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古代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封建君主专制为政治格局的。封建君主专制很好理解,那就是君王就是这天下权力最大的人,没有任何人能约束他,享受着众人的朝拜,同时还能享受荣华富贵。因此,这样的位置对于无数人来说,就是致命的吸引存在。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都在汲汲营营一生,都在追逐这样的地位,但是这种位置

  • 朱棣亡后,灵魂去见太子,让他登基,姚广孝推算出大明有三巨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死后姚广孝去哪了,姚广孝比朱棣厉害吗,姚广孝和朱棣最后对话

    朱棣出征,心悸病发作,晕倒没呼吸了。恰好朱瞻基来了,慌忙叫了军医,军医给朱棣扎针,让朱棣缓过来了。朱棣给朱瞻基看折子,上面让朱瞻基回京,这折子已经到了几天了。朱棣明白自己命不久矣,不想朱瞻基走,所以压下了折子。朱瞻基哭了,劝朱棣回京,他留在这打仗,朱棣不愿回京。朱棣怀里还有一份折子,朱棣让朱瞻基拿出

  • 赵匡胤穷途末路之际得到高人指点,开始从军展示抱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命运,赵匡胤最终结局,赵匡胤真的有大志吗

    他的家乡是洛阳,他本来应该向西去凤翔,可偏偏走错了路,一路向南,径直走到了襄阳。从洛阳到襄阳,足足有六七百里地,他耗尽了身上的盘缠,一贫如洗。赵匡胤举目无亲,正到了日暮穷途、进退维谷的时刻,他只好向一处寺院求助。谁知寺院的僧徒势利得很,见他行李萧条、衣履暗敝,知道他是个落魄之人,自然对他白眼相对,还

  • “靖康之耻”发生后,南宋复仇有多狠?700万金人最终仅剩下10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靖康之耻宗室名单,关于南宋靖康之耻的资料,南宋灭国后有多惨

    “靖康之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关于宋朝的靖康之耻有多令人悲愤无奈,从宋朝诸多文人的诗词中就能窥见一二,而宋朝之所以会落得如此境地,追根究底,还是因为他重文轻武的朝廷政策。在宋朝士兵的地位却比商人还要低,整个宋朝都由文人来统领军队号令大军,这样的朝廷又如何能抵抗强大的外敌?更别提宋朝当时的朝廷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