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亡时几大不合理处:陈胜做大太快,骊山囚徒太狠,刘邦入关太顺

秦亡时几大不合理处:陈胜做大太快,骊山囚徒太狠,刘邦入关太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55 更新时间:2024/4/16 23:12:54

因此秦始皇嬴政也被称为封建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不过秦朝盛极一时,最终依旧逃脱不了灭亡的结局。并且后人翻看秦亡历史,发现其中其实存在着多处不合理,最终判定秦朝的灭亡,并非所说的天运。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其中的故事。

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厉害,那是有传承的。他们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姬氏,舜帝在位时赐他们赢姓。赢姓后来称为中国的上古八大姓之一。

春秋时期,秦国秦穆公用人唯贤,虚心纳谏,善用百里奚等人,灭了十二国,国力日益强盛;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实施了两次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军力也不断增强。

这些都是前人为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奠定的坚实基础。秦始皇有统一天下的雄才伟略,江山能打就能守。

统一之后他对国内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战国时期沿用许久的分封制,设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将那些封疆大吏、山大王等的诸侯全部取消,加强中央集权

此外,还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车轨,将原先六国不同的习惯全部更改为秦国的用法。

可惜的是,秦始皇迷信,派人到处去给他寻长生不老药,结果白瞎了半天,自己却早早地病死了。

而且秦始皇死得很惨,他是在出巡的路上犯的病,缺医少药的。他当时的症状表现出来像某种传染病,身边的人都不敢接近他,将他一个人留在他的马车上,孤零零地在夜晚去世

皇帝大丧,应该赶紧回朝,细心入殓,好生下葬。可赵高跟李斯偏偏想借此机会谋反,铲除继承人公子扶苏,拥立昏庸的胡亥上位,硬是秘不发丧,将秦始皇开始发臭的尸体和一车臭咸鱼混装在一辆破车上,用咸鱼的味道掩盖尸臭味,拉回了咸阳。

胡亥继位后,没有一点正向的作为,一心就想修他的阿房宫。李斯本来是个忠心的宰相,为了私权才头脑发热跟赵高合作去害扶苏,现在看到胡亥的行为,忧国忧民的他终于有些后悔,便上书进言皇帝。

胡亥是真的一点没遗传到秦国历代君王的优秀基因,他嫌李斯说得烦,让赵高去处理李斯。赵高便用李斯自己发明的刑罚把他杀了。

胡亥于公元前210年继位,他只坐了一年皇位,天下便爆发了农民起义。当然,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秦始皇在位的时候这些祸根就已经埋下了,他大兴土木,强征民间壮劳力几十万,民怨四起。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和项羽也在江淮起兵抗秦。只两年时间,如此霸道的大秦帝国就灭亡了。秦国几代君主的努力换来的统一,就此付诸东流。

这速度,不免让人疑惑,秦国那么多年的基业,就算胡亥再昏庸,也不至于两年时间就崩塌,不合理。

陈胜吴广做大太快

他们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队伍就从几百人扩大到几十万人。如果司马迁没有夸张数据,那这个起义就是潜伏已久的阴谋。

陈胜、吴广有字,在古代,贵族的名字才有字,且十分讲究。陈胜还说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要真是个农民,怕是说不出这样有志气的话来。

可以推测,这次起义,其实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战国六国后人的反攻,不然在那个通讯闭塞的年代,怎么可能一下子召集起来那么多人。

骊山军团太狠

面对几十万的起义军,秦朝没有足够的兵力抵抗,章邯便将关在骊山的二十万囚徒放了出来。这些人竟然仅用半年时间就剿灭了几十万起义军。秦朝的精锐部队呢?

应该是天下统一后被派出去镇守边关了。北匈奴、南百越,都是隐患。陈胜吴广壮大速度太快,调兵回来不现实,不如用这些囚徒。那些囚徒大多是秦军在战场上俘虏回来的,有战斗经验,原以为会关在骊山老死,没想还有出头之日

被认可,再次从军,这些囚徒组成了不一样的骊山军团。章邯这是物尽其用。

刘邦入关太顺

刘邦其实就是捡了个便宜,当时章邯的部队正在打陈胜、吴广,抽抽不出精力对付他,且还有项羽在呢,能对付刘邦的秦军就所剩无几了。

秦二世压榨百姓太过厉害,这些百姓都来自原先的六国,对秦国是恨得不得了,终于有人反秦了,就算怕死不跟着去打一把,也愿意袖手旁观,坐等秦国灭亡以泄心头之恨

秦朝的灭亡其实就是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更多文章

  • 诸葛亮4大发明,2种已失传,最后一种最恐怖,“秒杀”千兵万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十大最强发明,诸葛亮有哪些神奇的发明,诸葛亮最具杀伤力的发明

    1.地雷,地雷是我国最早发明了,根据历史上记载,其实在三国的时候就已经诞生了地雷了,发明者就是有名的军事奇才诸葛孔明的杰作,那时候的制作还是非常的简单,只要体格竹筒加上火药,插一根引线就可以了由于当时的技术落后肯定是没有贴组成的那么威力大,但是当时应用还是非常的不错的。2.孔明灯,对于这个大家都不会

  • 让曹操李世民推崇的中国人,现有三十万后人在异国,当了国家领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滕甫公是李世民后人吗,李世民李广后人,曹操李世民谁最厉害

    这些国家里面受到影响最深的当然是离中国最近的国家,因为古代不用护照签证,两国之间居民由于战乱等原因相互迁徙而成为对方国家的人非常常见,比如说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就有这种亲缘关系。在朝鲜半岛建国的中国人就有不少,朝鲜半岛的一部分还曾隶属过中国政权,而且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上也曾经一度使用中国的汉字,官员们讲

  • 袁绍最看重的谋士,一步一步带领袁绍走向翻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袁绍十大谋士,袁绍最厉害的将领,袁绍死后袁绍在干嘛

    袁绍袁绍,原本天下九州占据其四,祖上又是四世三公,可以说是汉末最有实力统一的军阀。但是他偏偏被比自己弱小的曹操打败,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袁绍能覆灭,他手下的一名谋士可谓是立了“大功”。他,就是郭图。郭图,早期为颍川太守阴修部下计吏。郭图这个人,一开始确实是为袁绍立下大功劳。郭图说服韩馥出让冀州牧

  • 秦始皇没有尽早除掉嫪毐,真相细思极恐,不愧是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跟嫪毐啥关系,秦始皇是如何除掉嫪毐的,秦始皇最痛恨嫪毐

    秦始皇身上,有一个谜题,就是他的身世之谜。嫪毐之所以能够成为赵姬的男宠,与吕不韦是有很大关系的。当时的吕不韦还是商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吕不韦想要更上一个台阶,于是身为商人的吕不韦“投资”了秦国质子子楚。在当时来说,吕不韦的做法为他能够走进秦国的政坛奠定了基础。嫪毐这个人特别机敏聪慧,在一次特别的机会

  • 此人是黄巾余党,曾与袁绍争锋,选择投靠曹操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袁绍参加了平定黄巾之乱吗,袁绍在黄巾时期的战将,黄巾时期袁绍官职

    黄巾军起义,并非是毫无成效。在此之后,本就衰微的东汉王朝彻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则是割据各地的一方军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黄巾军余党却改头换面,成为冀州境内的一股军阀势力。这支贼寇因为出没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称黑山军。其首领张燕,倒也颇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军牵制住了袁绍的部分力量。尽管张

  • 刘禅后代结局如何?两次动乱只有一人逃脱,如今后代两千多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初邓艾兵临城下,刘禅接受建议准备投降,刘谌不肯,他说:“国家到了这样危急的时候,应该父子君臣一同做最后的努力,怎么可以不战而降?”刘禅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刘谌来到刘备的庙中痛哭,而后将妻、子杀死,随后自杀。在他之前,诸葛亮之子、之孙战死,张飞之孙、赵云次子亦战死。其余的儿子随父亲一同迎来亡国的命

  •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懿为啥能打败公孙渊,速战速决司马懿,司马懿一生分析

    得知司马懿大军直扑襄平,阳隧守将卑衍与杨祚大惊失色,担心公孙渊有失,连忙拔营起寨,全军撤往襄平,不料却正中司马懿下怀。司马懿令夏侯霸和夏侯威各领一支兵马在辽水之滨设伏,命二人等卑衍与杨祚来到时发动突袭。没过多久,卑衍与杨祚果然进入了夏侯霸和夏侯威的包围圈,二人立即杀出,卑、杨二人,无心恋战,夺路而逃

  • 李严原本默默无闻,为何变成仅次于诸葛亮的人物?主要原因有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为什么拿下李严,诸葛亮和李严,李严的历史故事

    在这类很清楚,历史上著名的“白帝托孤”,刘备不仅仅是安排了诸葛亮接管蜀汉,同时也为其配备了副手。可是,李严在此前并不怎么出名,可以说默默无闻。能够在刘备死前一下子成为了仅次于诸葛亮的人物,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些人认为刘备此举,是为了制衡诸葛亮,以防止其专权。姑且不论刘备是否有此意,即便有此意,刘备为何

  • 秦朝15年而亡的原因:看看得罪了多少阶层,就明白该不该速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朝强大的真正原因,秦朝灭亡的典型事件,秦朝灭亡的惨烈程度

    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传统文人一直将之归结于“严刑酷法”,导致天下濒临“土崩瓦解”的局面,于是引起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点燃了反秦之火,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但考古发现的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等秦代法律文件显示,秦法并非一味严苛,其实存在很多人情味,否则也不可能在秦国维持100多年,后来还被汉代继承。对于陈

  • 曹操虽然用人唯贤,但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完成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操有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曹操为何不能统一天下,曹操的霸业传了几代

    也许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张松的态度可以瞧出一些端倪出来。话说道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那张松了许都馆驿中住定,每日去相府伺候,求见曹操,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那曹操因为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又见得那张松生的人物猥琐,再算上张松出语顶撞,更加不喜,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