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成语“纸上谈兵”说的什么典故?长平之战该谁负责,赵括吗?

成语“纸上谈兵”说的什么典故?长平之战该谁负责,赵括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109 更新时间:2023/12/16 21:04:25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不是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先出现的。据考证,这个成语最早是出现在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原文是:“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说的却是文人墨客的事情,跟赵括没半毛钱关系。

真正开始将“纸上谈兵”和赵括联系起来,应该是《上下五千年》。书中的第40节,有这么一句“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就是说“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这个成语是最早出现在《红楼梦》里;直到《上下五千年》里,才把“纸上谈兵”和赵括的典故联系起来,成为里我们现在熟知的“纸上谈兵”。

[var1]

典故旧说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赵奢是个名将。儿子赵括出自将门,那兵法韬略肯定是家学渊源了。事实上,赵括对于兵法理论的确是烂熟于胸,甚至连久经沙场的父亲也说不过他。但是,他的父母却并不看好他,认为他的理论很扎实,但是没有实战经验,真的上了战场是要吃大亏的。

公元前260年,秦军包围上党(今山西长治)。赵孝成王派廉颇领兵解救,结果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两军对峙。秦军主帅多次向赵军挑战,廉颇避而不战。

结果秦军无奈,搞出了个离间计,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廉颇没用,眼看就快投降啦,而赵括能力最强,赵王却没派他出战。结果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虽然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出面阻止,但是赵王还是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眼看离间计成功了,秦军主帅白起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诱赵括深入。赵括中计被秦军重围,万箭穿心而死,赵军四十万人也全军覆没。赵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不久就被秦军王翦灭掉。

[var1]

典故新解

对于“纸上谈兵”的典故,我倒是认为四十万大军的惨败,根本不是赵括的责任,其实赵括是背黑锅的,真正要为这次惨败负责的应该是廉颇和赵国高层。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秦国和赵国的军事实力上看,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是富国强兵,国力日益强盛,军队所到之处那是横扫六合,威震八方。对于长平之战,秦国高层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而赵国虽然自赵武灵王开始,实行胡服骑射,大大增加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但就综合国力、军事力量上还是比秦国差了一筹。

在这场战争的前半部分,主帅老将廉颇一看秦军还是蛮强的,估计很难取胜。再加上赵国高层有指示,所以干脆避战,想和远道而来的秦军打消耗,认定长途奔袭的秦军一定后勤补给不足,最后只能撤兵。

结果让赵国高层和廉颇大大失算了,十几个月下来秦军没撤一兵一卒,甚至还从国内不断增兵。后勤粮草也是车载马送,不惜血本的大量运来,这根本就是要死磕到底的架势。

[var1]

赵国眼看失算,只能兵来将挡,继续调兵到前线和秦军屯兵对阵。但实际上,赵国的这种做法是错的。赵国的胡服骑射凭什么能够名震天下?凭的就是战马的机动性。

在对峙前期,赵军完全可以在秦军还没有成形之时,集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凭着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部队,不断的、快速的主动攻击,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闪电般出击。完全有希望在秦军没有准备好之前,就打乱秦军的阵脚,那后来的战争局势就对赵军很有利了。

这下可好了,长时间的对峙。就导致秦国有充足的时间从国内调动精锐,最终形成固守阵型。秦军的强弩硬弓在当时堪称是举世无双,秦军军队已经成了气候。而赵国最大的骑兵优势,面对着已经准备好的秦军阵营,根本就发挥不出来。

最关键的是,打消耗战打得就是综合国力,当时的秦国国力远远超过赵国。赵军这么一搞,就相当于用自己的弱点去对阵对方的最强点。所以,对峙初期赵国或许还能扛得住,可是时间长了,国力的强弱就显示出来了,赵军已经注定是失败的。

[var1]

果然,赵国的粮草物资供应不上了,这消耗战打的就是后勤,战争局势开始发生变化。再加上赵国国内青壮年劳动力,陆陆续续40万人都跑前线去了,农业生产等国内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受到了巨大影响。恶性循环之下,赵国的后勤供应更加趋于崩溃。

此时的赵国只能向他国借粮,可问题是秦国实施的远交近攻策略非常成功。其他国家要么和秦国关系好、要么是不敢、要么是没实力、要么就是太远。所以,最后赵国无奈之下,只能决定速战速决,因为赵国真的耗不起了。

但事实上这场仗已经没有希望了,面对秦军的强兵劲弩,速战速决那肯定是失败的。老将廉颇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不愿承担这样的政治责任,他也承担不了,于是依然是避战不出。

就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所谓的反间计就拉开了序幕,说是秦国使用反间计,结果廉颇被换了下来。事实上廉颇被撤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赵国已经撑不下去了。战争初期的战略失误已经注定赵军失败。

而赵国高层认为,如果速战速决的话,硬碰硬说不定会让秦国元气大伤,赵国还有翻盘的可能。可廉颇却始终避战不出,这才有了临阵换将,让赵括去坚决执行朝廷速战速决的命令。只不过,为了面子上好看,就出现了所谓的离间计的说法。

[var1]

速战速决的决策,当时应该是获得了赵国高层的一致认同,包括了名相蔺相如。只不过蔺相如眼光独到,他当时并不看好赵括,结果还真被他说中了。

所以,都说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是赵括纸上谈兵的结果。但其实赵括很冤枉,因为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赵王以及他身边的政治精英,还有一些将帅的谋略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济。

所以,这个典故中的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都不重要,只要他接下指挥权,注定就是个背锅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如果吴国没有杀关羽,而是把他送给魏国,曹操会怎么处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国杀了关羽以后的后果,关羽和吴国的关系,关羽与魏国有关系吗

    导语:三国时期蜀汉气焰最旺的时候当属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后,当时关羽在荆州水淹七军,两线作战都能完胜曹操,此时蜀汉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了东吴,大有曹操平分秋色的局面。这时候东吴不甘心,孙权派遣使者和曹操结盟,希望两家人可以合围关羽。曹操同意这个计划后让驻守在襄樊的曹仁不顾一切牵制关羽的主力部队,而东吴则趁

  • 被欺骗的楚国,调集举国之兵报复秦国,纵然惨败亦不负楚国荣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是怎么灭掉楚国的,楚国是怎样打败秦国,楚国对秦国的战争

    [var1]楚国,是从公元前一千一百一十五年(前1115年)开始在南方兴起,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周王灭掉了殷商,周公旦摄政之后,正式分封楚国,但是因为地位低下,楚国君主并没有参加诸侯会盟的资格,这也为后来楚国与周王室交恶埋下了伏笔。周共王时期,楚国君臣筚路蓝缕,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

  • 战国顶尖人才市场,曾有八大国士之才,基本上“送”给了周遭各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魏文侯死后,他的继任者魏武侯、魏惠王不再像魏文侯一般任人唯贤,而是回到了春秋时期的那种任人唯贵的用人制度,从此平民或者小贵族出身的士子在魏国再也得不到重用。魏国从一个人才汇聚地变成了人才市场,人才纷纷出走别国,曾经有八大国士之才,七个都“送”给了周遭各国,最后一个留下来的国士之才,还被无限期冷藏,为

  • 他将晋国推向鼎盛,却埋下了三家分晋的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国是怎样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晋国最鼎盛时期,晋国被哪三家大夫瓜分

    [var1]晋献公晋献公姓姬,名诡诸。晋国是周朝的同姓国,先祖是周武王的儿子叔虞,晋国原名唐国,至其子燮父继位徙治晋水,于是改国号为晋。晋国在西周时期只能算是一般的诸侯国,日子也过的比较平淡,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各个诸侯国开始了兼并战争,晋国也逐步强大起来。晋国公室壮大后就分家了,公元前745

  • 战国后期,曾经的强齐为啥毫无作为?大国博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真正的转折点是五国伐齐,战国时期齐国的崛起,战国时齐国为什么强大

    [var1]200多年的纷扰战国史,可以看作一幕“秦国屹立不倒并愈战愈强、对手强盛一时却陆续倒下”的大戏。而且,这些对手谢幕的过程五花八门:有的因秦国的残暴武力打击而垮掉,有的被连横战略玩残,还有的则被其他诸侯打倒、秦国捡了个现成。比如,秦国前进道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是魏国。它曾经持续几十年把秦国死死

  • 为何法家和杂家的理念之争让吕不韦丧命?嬴政为何选择了法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吕不韦是法家还是杂家,吕不韦之死嬴政的态度,嬴政是法家的代表吗

    [var1]少年的嬴政被吕不韦拥戴登基成为秦国的王。在法家和杂家交锋中的秦国,秦始皇嬴政为何选择了法家成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如果要弄个排名说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人,那么吕不韦一定是名列第一的,能让千古一帝秦始皇叫干爸爸的奇男子。吕不伟他是一个奇货可居眼光独到的商人,扶立子楚成为秦国的王,使得他获得利

  • 这个家族靠生孩鸠占鹊巢,和秦国争霸天下~二千多年前的和平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蒙氏家族后代,秦国最吃香的家族,鸠为什么占鹊巢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

  • 40多万精锐被灭!赵国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国实力鼎盛,赵国如何取胜,赵国被坑杀的40万将士在哪里

    1937年寒冬,日寇在取得淞沪会战胜利后,马不停蹄进军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如果说发生在上海的淞沪会战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代价,证明了中国军人的血性,那么南京保卫战的狼狈不堪,则让人痛心疾首。国都都保不住了,30多万平民和被俘士兵被日军屠城。如果你能懂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就不难理解历史上另一场大战的血腥。

  • 2020年全国一卷:如何看待齐桓公、鲍叔、管仲三人,该作文这么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关于桓公重用管仲的感悟作文,关于鲍叔和管仲的作文及题目,关于管仲和鲍叔的作文正反对比

    [var1]公心在某乎平台上,很热的回答是论“公心”;“昔秦时”秦国的公心,汉武大帝和唐宋君王的雄才大略,一直过渡到为中华民族的公心,从而由历史渊源中埋下传统的种子。接下来再写“忆今朝”,当下疫情中的全国人民皆有公心,再看世界,我国在世界疫情做出的贡献,这便回到中国对于世界的公心。在这段人尽皆知的历

  •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满分作文 齐桓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2020年全国高考一卷满分作文,历代全国卷高考作文,2020年全国高考一卷满分作文800字

    《周官》有言:“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周官》的这句话是说,以天下事为公,不要存有自己的私心,老百姓会更加信服。”如果从维护国家稳定,让老百姓生活的幸福安康的角度来看,我是非常欣赏齐桓公的,正合了“我将无我,一心为公”国家治理格言。胸怀有多大,国家就有多强大。管仲和鲍叔各为其主,相互交战,伤亡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