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死后,他的继任者魏武侯、魏惠王不再像魏文侯一般任人唯贤,而是回到了春秋时期的那种任人唯贵的用人制度,从此平民或者小贵族出身的士子在魏国再也得不到重用。魏国从一个人才汇聚地变成了人才市场,人才纷纷出走别国,曾经有八大国士之才,七个都“送”给了周遭各国,最后一个留下来的国士之才,还被无限期冷藏,为求自保,只能整日饮酒作乐,最后郁郁而亡。
[var1]
魏国冷藏的那位国士之才,也是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魏无忌。在战国四公子之中,信陵君魏无忌既是最威风的,也是最悲哀的。为什么怎么说呢?
战国四公子中的平原君,历仕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两朝,屡任赵国相国,赵孝成王更是对其言听计从。孟尝君田文呢,早年在齐国呼风唤雨,后来,孟尝君出走魏国,成为了魏国相国,一手推动了五国攻齐。春申君黄歇,拼死将楚考烈王迎回楚国即位,楚考烈王为了报答恩情,将春申君拜为相国,在春申君相楚的岁月里,楚国军政大事皆出春申君。
这三个人虽然在一国之中呼风唤雨,但是比起威风来,又怎么比得过统率联军两挫强秦的信陵君呢?
[var1]
不过,如果要比惨,信陵君那也是战国四公子中最惨的。
平原君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虽未被赵孝成王责备,但是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平原君最终因此郁郁而亡。春申君呢,在楚国呼风唤雨十几二十年之后,被门客杀害。孟尝君则是后来离开了魏国,回到了薛地养老,过着那是一国之君的日子。
可信陵君呢,因为窃符救赵,被迫在赵国避难,后来统率联军力挫强秦,刚刚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结果,又遭人诬陷,被魏安釐王夺走了权力,更是被监视了起来,为了自保,信陵君只能整日饮酒寻欢,最后郁郁而亡。
[var1]
我们再来看看,那七个被魏国“送”出去的国士之才。
先是魏文侯时期主持魏国军事改革的吴起,给魏国编练新军——魏武卒,打得秦国丢盔弃甲,只能龟缩西陲,不敢东望。可是,魏武侯即位之后呢,吴起仅仅只是向魏武侯提出了治国的一些建议,让魏武侯不高兴了,就被疏远了,后来更是因为公叔痤捕风捉影的陷害,吴起被迫离开魏国,去到了楚国。吴起在楚国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为楚国改革军制,转头就胖揍了魏国一顿。
再是商鞅,人家有能力吧,法家法治派大佬,能力出众,在魏国呢,仅仅只是当了一个中庶子,公叔痤病死前建议魏惠王将他立为相国,魏惠王不屑一顾。结果呢,商鞅溜到了与魏国有世仇的秦国那,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秦国强大起来了,扭头就把魏国按在地上打了一顿。
然后还有孙膑,兵家亚圣,实打实的大佬,鬼谷子的高徒,因为庞涓的嫉妒,直接就把人给废了,结果,人家几经周折去到了齐国,直接打得魏国霸业轰然倒台。
[var1]
接着还有张仪,自诩为“势力之徒”的他,也是鬼谷子高徒,因为出身卑微,得不到魏王重用,而后周游列国,又受人不耻,后来受到了求贤若渴的秦惠文王的重用,张仪在秦国如鱼得水,打得魏国跪地求饶。
还有乐毅、范雎、尉缭子等人,都因为出身不好,不能得到重用,纷纷出走各国,这些人才的流失,使得魏国愈发弱小,最终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