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最初是小国,也无力进取中原,秦国如何在戎狄遍布的西陲发迹的?

最初是小国,也无力进取中原,秦国如何在戎狄遍布的西陲发迹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294 更新时间:2023/12/16 23:31:03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在经历几百余年漫长的奋斗后,在好几代秦人的不懈努力下,秦国在始皇帝嬴政的带领下,终于击败山东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其横扫六国的五百年之前,秦国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不仅远离政治中心,还要时常与来犯的西戎作战,没有能力染指中原的秦国,是如何在戎狄遍布的西陲发迹的?

秦国从立国到发迹之路尤为艰难,笔者认为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养马有功,受封秦地

[var1]

嬴氏先人可追溯上古时期,颛顼的后代大费和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以后,大费便留在舜帝的身边,为舜帝驯养和调教鸟兽。舜帝赞赏大费的功劳,就赐姓为嬴,这就是嬴氏的由来。秦国立国却是从秦先祖秦非子开始,周孝王时期,非子被安置于汧、渭之间管理马匹,马畜蕃息。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并成嬴姓的大宗,续其祭祀,后人称其为“秦非子”。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戍边对抗西戎。秦最初的领地为甘肃东南部,兴盛于陕西关中一带。当时秦国只是作为西周的附庸,艰辛的兴国之路就此开始。

虽然秦人总算是得到一块安身立命之所,但却要时时提防自己的“邻居”——西戎。周厉王无道,西戎背叛,周宣王即位,以秦仲为大夫,征讨西戎。秦仲在位二十三年,死于西戎之手,其长子继任,是为秦庄公。庄公与兄弟击败西戎,收复犬丘,周宣王于是把土地重新给予秦仲的子孙,包括他们的祖先大骆的封地犬丘在内,一并归他们所有,任命他们为西垂大夫。于是秦国兼有了两个封邑,一在秦,一在犬丘。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秦暴霜露、斩荆棘,逐步适应了西陲恶劣环境,实力与日俱增。

二、护主迁都,晋升诸侯

[var1]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求褒姒一笑,不料西戎的犬戎和申侯一起攻打周朝,在骊山下杀死了幽王,西周灭亡。犬戎大军盘踞于镐京,王子宜臼召集诸侯勤王,秦襄公率兵作战有力,立了战功。之后周平王迁都洛邑,秦襄公护送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但这也只是周平王开的一张口头支票,“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不过好在秦国也因此挤列诸侯。之后,秦国多位国君继续征讨西戎,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var1]

秦德公元年(前677),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然秦宣公、秦成公皆非长命,及秦穆公时,几次针对晋国的计策都没有得到好的收益,崤之战秦全军覆没,秦穆公果断调整国策将战略目标定在西戎的游牧部族,四处招揽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在谋士由余的协助下,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之后又大败晋惠公,得河西之地,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三、变法图强,任用贤能

[var1]

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国力得到增强,不久穆公卒,秦康公、秦共公继父祖之余烈,向晋挑战,然都是无功而返。又经十三代国君,大都短命或是无所作为,直到秦孝公,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群臣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奠定秦国称霸的基础。之后的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知人善用,手下能人不计其数,张仪、司马错、范雎、白起等,都是秦国的贤臣良将,为秦国立下赫赫功劳。

四、横扫六合、并吞八荒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秦王嬴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东方六国,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期,进入了帝国时代。

纵观秦立国到立朝,其艰辛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完的,谁能想到,一个位卑权轻的养马一族竟能屹立在诸国之间不倒,忍辱负重而不自卑,君民连心,同仇敌忾,“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能一统天下,着实不易。

更多文章

  • 最后的倔强:如此彪悍的赵国,为何还是会输给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此役规模之巨,世所罕见。而对赵国而言,这场战役更是关乎生死存亡。作为函谷关以东唯一能与秦国掰手腕的诸侯,赵王举国之力,欲将不可一世的秦国给击溃。然而,现实是如此地残酷。由于将军赵括的盲目出击,赵国全军覆没,数十万士兵被秦将白起坑杀,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成语——“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后,赵

  • 廉颇墓为何传出车马奔腾的声音?1972年,安徽考古队揭开这个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提起廉颇,我们还是很熟悉的,毕竟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提到过这个名字,比如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什么廉颇负荆请罪啊之类的。廉颇的一生真的是无比光耀的,征战无数,而且从没有尝过败绩,堪称是战国时期的鼎鼎大名的大将。廉颇这么厉害是不是曾经也拜过名师学习呢?这个在历史书上到是没有这样的记载,廉颇是靠着

  • 吴起破秦兵50万, 白起坑赵兵45万,他们俩谁更厉害?答案很明显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起和秦军谁厉害,历史评价吴起,白起坑杀40万大军后秦皇的反应

    [var1] 战争局势也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各个大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博弈,很多的英雄豪杰因此而诞生。公元前440年,魏国就诞生了一位名将,他的名字叫做吴起,并且还著作有《吴子兵法》,他写的兵法流传后世,兵法上的造诣与孙武相当,被后人称之为“孙吴”。 据悉,吴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他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抱

  • 吴国夫差怎样带领军队南征北战,终得吴楚之战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吴楚之战吴国为什么能处于优势,吴国夫差是春秋霸主吗,吴国灭楚吴王做了什么

    《孙子·谋攻》载: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吴楚之战发生在春秋后期,吴国和楚国为了争夺江淮流域一带的控制权而引发的一场战争。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蔡国国君达成协议关系,双方决定共同攻打吴国。由于事情发展得太过迅速,楚昭王还没有反应过来,敌军已经兵临城下

  • 战神白起:横空出世的他,为何能在30年间屠掉六国百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白起的生平,白起著名战绩,古人如何评价白起

    那么,白起这一生都有什么战绩呢?他又是如何实现这种单方面的杀戮呢?看完本文,也许你就会发现,“长平之役”中坑杀赵军40万降卒都不算事。[var1]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并图谋天下的战略,为此,秦昭襄王继续推行商鞅变法所实行的军功爵制,平民出身的白起顺应时势地出现在中国历

  • 扁鹊医书究竟记载了什么?为何刚出土,就被国家踢出教科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名医扁鹊真实故事,扁鹊医书全文,扁鹊治病三个阶段

    [var1]古代的名医有很多,而扁鹊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地位和声望都是空前绝后的,是屈指数可数的几个神之一,他有很多故事在民间流传。2012年,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座古墓,挖开土后找到了一本扁鹊的书,里面记载了各种各样的医学方法。但这本书出土后,很多教科书却把扁鹊除名了。[var1]很多人疑惑不解,其实,

  • 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两人最终结局如何?难怪课本从不提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说起"负荆请罪"这个典故,相信大家脑海里面想到的一定是廉颇和蔺相如了,大家都在小学语文的课文里面就学过"负荆请罪"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于《史记》。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名大将叫廉颇,他因英勇善战而举世闻名,使其在朝中地位极高。而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上不仅仅立下功劳,也维护了赵国的声誉,因而被赵

  • 成都汉墓发现920支医简,失传扁鹊医书重出江湖,医学界震动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名医扁鹊真实故事,中国失传医书,中国古代保存最完整的医书

    [var1]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据悉有“起死回生”之能,为此许多的人对其格外的推崇和尊敬,可惜的是扁鹊因医术成名,也因医术而毁灭,因为遭到了咸阳秦太医李醯妒忌而杀害。扁鹊死后其留下的医术也成为了千古谜团,一直都被后人所争议,一度还被人觉得可能历史并没有扁鹊这个人,都是杜撰出来的,但是千年之后的

  • 原本只是小人物的屈原,为何会受到两汉士子以及后人的极高推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屈原跳江视频,屈原真实的结局,屈原故事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爱国诗人,他的大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端午节之际,我们以赛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缅怀这位先烈,而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但也有部分读者不解,为何原本只是小人物的屈原,会受到两汉士子以及后人的极高推崇呢? 一、出

  • 当初秦国统一天下时,其他六国为何不联合起来攻打?全靠张仪忽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仪破坏六国的合纵,秦国统一哪六国,张仪对秦国统一有什么帮助

    [var1]要知道周天子为安心坐稳这江山,利用诸侯之间的相互制衡,实施分封制度。却不想,诸侯起了称王的心思开始了四处兼并的征途。最终对于秦朝取得这江山后人疑问,为何楚国、齐国、赵国时期诸侯尚且知道抱团取暖,合众抵一。到了秦朝这,诸侯之间的团结力便四分五裂了,眼睁睁地看着秦朝一步步兼并其他国家。后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