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母亲
话说顺治皇帝临终前,为康熙留下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不曾想鳌拜居功自傲,严重威胁到皇权。老道的孝庄选择了拉拢首辅索尼,结成政治联盟,抗衡鳌拜。拉拢的方式是和索尼联姻,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康熙四年1665年)。
时年只有康熙12岁,赫舍里氏11岁。原本以为这一桩政治的婚姻,发展成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真感情。《康熙起居注册》记载来看:但凡赫舍里氏的忌辰,康熙当天破例不处理政务,前往祭奠。不见康熙对待之后册封的皇后,可见赫舍里氏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赫舍里氏难产而死,留下了允礽,康熙早早在其周岁时,册立为太子。当然了,除了赫舍里氏家族在政治上帮助康熙铲除鳌拜,还有是康熙、赫舍里氏培养起来的少年男女纯真爱情,在帝王之家,还是政治联姻,是很难得的。
太子成长
据《清史稿》的记载,允礽哥哥承祜的早夭,康熙对赫舍里氏一往情深。让康熙对允礽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其钦点了汤斌、耿介、徐元梦等人,作为侍读,教授经典。这一时期康熙评价太子: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处。
但康熙在其中扮演了不是太好的角色,没有树立师道的尊严。上面提到了徐元梦,前有因其是文人不擅骑射,康熙当着众人责骂了一顿,因其辩解,康熙又下令抄家。后面康熙认为其不尽心教授皇子,将其杖则。杖则即是脱了裤子挨板子,还是当着皇子的面。在皇子背书时,老师得一直跪着,直到皇子背完,方可起身。
如此,师道何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引申开来古代的教育制度,是经师与人师合一,讲授经典重要,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言行示范。在面临困难上的选择,而不只是刷刷嘴皮子。康熙此等做法,无异于让传统的儒家教育,徒有其表。
太子跋扈
少年是人生中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太子少年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起码没有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观念根植心中。年纪稍长,自立门户,聚集了以索额图为首“太子党”,近墨者黑。加上康熙的纵容,让太子奶妈丈夫,担任内务府总管,方便太子支取银两。助长“太子党”嚣张气焰,开始了争权夺利。
这样的睁只眼闭着眼,使得太子不加节制,变本加厉,中途截留番邦进贡的贡品,良马,此等大逆不道的欺君之罪,康熙都选择容忍。太子产生幻觉,觉得自己已经是实际上的皇帝。上至王公,下至百官,太子是“任意凌虐,恣行捶挞”(看不顺眼的动手教训), 其“太子党”首脑索额图,对于不肯依附的官员,当众斥责,明目张胆,无法无天。
太子寡情
对于八岁丧父,十岁丧母的康熙来说,亲情是十分重要的,但太子也是表现相当淡薄。先是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班师途中,连续高烧。太子奉旨来迎,对于康熙的病情,漠不关心,顿时康熙将其逐回京城。而后十八阿哥生病允祄,时值只有8岁的允祄,对于遭受“九子夺储”,已心力交瘁的康熙来说,难得的天伦之乐是巨大的慰藉。
而太子表现得对弟弟毫无友爱之意,对君上更无怜悯之心,对联系到以前多次极其拙劣的表现,这次康熙选择了废黜太子。虽之后念及赫舍里氏,一度复立了太子允礽,但其冥顽不灵,此时的允礽已经做了34年的太子,那种对权利的渴望,铤而走险,与索额图密谋变动政变,事情败露,再次废黜太子,一直囚禁致死。
后记:
原本出身嫡子的允礽,加上其天资聪慧,在皇位继承上有先天优势。但其父康熙不太正确的教育方式下,塑造了无父无兄,眼里只有权利的不正三观,对上不孝顺父母,对下不友爱兄弟,迫使康熙两次废黜,也造成了“九子夺储”的局面。兄弟相残对于晚年的康熙,内心是凄凉的,对于囚禁致死的允礽,亦如是。但康熙始终还是放不下,留下遗诏善待允礽。雍正继位,封允礽儿子弘晳为理郡王。
参考文献:
1.《清史稿》
2.《清帝外记》
3.《康熙起居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