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假如曾国藩听取手下将领们的建议,起兵推翻大清,那么结局如何?

假如曾国藩听取手下将领们的建议,起兵推翻大清,那么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831 更新时间:2024/2/6 12:54:18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仓皇逃到了热河,此时的他面对两大威胁:

一个威胁是来自于英法联军,毕竟他们已经攻进了京城,另一个威胁则是来自于洪秀全,他所创建的太平天国几乎伴随着自己整个当皇帝的生涯。

咸丰皇帝临终前,英法联军已经退了,但太平天国还在,据传咸丰帝曾留下一句遗言:

“克复金陵者王!”

但等到曾国藩率领湘军真的攻破天京,灭了太平天国之后,清廷却食言了,仅封了他一个侯爵。

面对如此待遇,众人都替曾国藩抱不平,他的弟弟曾国荃更是积极劝进,想给他来个“陈桥兵变”,来个“黄袍加身”。那么,曾国藩若是真听从手下的建议,起兵造反了,其结局会是怎样呢?

一、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不可以直视的,一个是太阳,再一个就是人心!

按照曾国荃给曾国藩的分析,拿下太平天国的天京后,两江已经划入自己的地盘。周边势力中闽浙是左宗棠的,四川是罗炳常的,江苏是李鸿章的,而这几个人又恰好都是自己人。

等于现在曾国藩的势力中包括了三个现任总督,以及五个现任巡抚,占据了大清半壁江山,且拥兵二十万,足矣跟满清抗衡。

若是大帅起兵,打着“驱除达赖”的口号,天下自然响应,再把李秀成拎出来振臂一呼,太平天国余部十万都会汇集,届时挥师北上,天下既定!

这是曾国荃的设想,但实际上曾国藩考虑问题要更全面一些,尤其是对于前面提到的人心问题,他最懂!

就像《雍正王朝》里面雍正帝刚即位后,邬思道为啥第二天就跑了,就因为他说过一句话:

“与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若这些人是常人,那么曾国藩就无后顾之忧,关键是左宗棠也罢,李鸿章也罢,没有一个是常人啊。跟他们在一起,共患难的时候才是朋友,共享乐的时候就成了敌人了。

而且这些人此时几乎已经跟曾国藩平起平坐了,怎么可能会甘愿臣服于他,助他灭掉大清呢?

若是一帆风顺还好,一旦不顺了,湘军内部立马四分五裂,自己也将落入万劫不复之地。

二、

所以,曾国藩思前想后,还是继续向朝廷表达忠心,甚至上了一个奏折主动裁军:

“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

那么,若是曾国藩没有这样做,而是听从了部下的建议,执意起兵呢,后果会如何?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回答,一个是从清廷角度,一个是从湘军内容,讲清楚了这两个方面,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历史齿轮走到清朝的时候,帝制已经持续了千年,这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在皇帝的眼中,天下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让皇帝安心的人,一种则是令皇帝不安的人!

让皇帝安心的人,这不用多解释,让皇帝不安的人,则又分为了以下三类:

一类是造反的子民,这一类人的目的是推翻皇帝,自己当皇帝,比如洪秀全;第二类则是带兵的大臣,这一类人是皇帝的心腹大患,一不小心皇位就不保了,比如赵匡胤;第三类人最可怕,他们不想当皇帝,是葬送了帝制的人,比如孙中山,这类人皇帝是一时想不通的。

皇帝对付前两类人的经验,那是相当丰富,千百年来,历史也在不断重演。

他们其实在不断强化两件事,一件事是从思想上束缚他们,让他们明白皇帝是正统,且只有一个。第二件事则是警告他们,挑战皇帝,代价是相当的大,也就是说造反的收益是远小于风险的。

三、

经过这么多年不断的思想强化,让所有人明白,做任何事都不能逆天而行,这里的天,就是皇权。

若是我们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虽然这么多朝代更迭,但其实换汤不换药,说到底就是一个朝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其实都是禅让过度的,当然,这其中元朝到明朝实际断了。

比如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司马德文又禅让给宋武帝刘裕,一直到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再到宋朝灭亡。

之所以要这样做,说到底就是为了达成一个共识,一个天下人都承认的共识。那就是,朕才是正统,是受到了上天认证的皇帝,其他的皇帝都是冒牌货。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老百姓明确一件事,那就是皇帝只有一个,而你,是做不了皇帝的。

宋朝其实是真正亡国了,元朝皇帝在中原民族老百姓心中并非是正统,这也导致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同样陷入了正统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非常棘手,最终朱元璋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他也不再讲自己是布衣出身了,也不再打着驱逐胡虏的口号了,而是成了这样: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等于,朱元璋思前考后,最终还是屈服了正统问题,为了成全自己,顺带把元朝的正统性也给认定了。

四、

清朝,同样面对这个正统性问题,但是他们中间有高人,也是巧妙地解决了:

比如他们入关的时候,就是打着“消灭李自成,为崇祯报仇”的口号来的。一开始到处招降明朝将领,等到坐稳了天下,又弄出一本《贰臣传》反过来抨击他们。同时一边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消除异己,一边又尊孔教,厚待明陵,前往泰山祭天。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统一思想,让大家认可自己是正统,凡是反抗正统的行为,都是谋逆,以此降低统治难度。

正因如此,洪秀全成了“洪逆”,石达开也成了“石逆”,他们统治下的子民也成了“长毛贼”,成了“发匪”。

这也解释了,太平天国全盛时期可是号称统兵百万,但最终还是被灭掉了,就是因为大清子民目前还是认可清朝,而视他们为另类。

于是自觉团结到了清廷这边,且普遍对“长毛”反感,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此:

当兵抗击“长毛”,还能领到军饷,所以他们更愿意上阵杀敌,期待日后论功行赏,光宗耀祖;而各地方士绅呢,也被这些“长毛”抢怕了,不如捐款捐物组织自救军维护大清统治;而各地方官员呢,自然也不愿意放弃这么一个立功的机会,为了升官发财,他们也愿意筹措军饷,抗击太平军。

同样的,曾国藩手下的将士,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才使得他骄傲地讲三湘子弟尽为我用。

五、

若是曾国藩真的起兵造反了,他以为底下的湘军将士真的会为己所用吗?

并不会,一是正统性,二是他们之所以跟着曾国藩抗击太平军,就是因为有骨头啃。若是清廷给他们扔一块更大的带肉的骨头呢,他们还会死心塌地跟着曾国藩吗?

恐怕,他们别说对抗清军了,连自己湘军的哗变,都难以镇压下来。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清廷也不是傻子,早就提前做好了部署,在曾氏兄弟同太平军做最后决战的时候,就已经在天京周边布下了重兵。其中蒙古悍将僧格林沁,手握蒙古战刀,虎视眈眈盯着曾国藩的一举一动。

湘军是能打,但是清军也不是纸老虎,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然的话,当初北伐的二万太平军精英也不会那么容易被灭掉了。而且湘军最擅长打的就是阵地战,持久战,拼消耗的,清廷一旦断了他的补给,自己就灭了。

而且,那些西方列强们也不会支持曾国藩,毕竟前面选边太平天国和清政府时,就已经明确了后者,他们再转过头来支持曾国藩,除非他们有病。

权衡再三,曾国藩自觉不是那块料,不敢起兵,主动裁撤湘军后,以后的日子里他就专心搞自己的《曾国藩家书》了。

说白了,这本书根本就不是给他的家人看的,而是给朝廷看的,这本书的特定读者就是清朝皇帝以及太后。

曾国藩是个儒生,从小就读儒书,而这些四书五经的核心思想就两个字——忠君。所以他给自己的定位,也是臣子,并非取代皇帝的雄主。

六、

这也验证了那个“人不忍欺”的典故:

有一次曾国藩跟一群幕僚喝酒吃饭,席间他谦虚道:

“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

结果一个幕僚站起来说:

“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

曾国藩觉得这句评价很有意思,于是又问,那么我呢?

众人都低头苦思不语,正在这时,站在屏风后面的一个后生说了一句:

“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

结果这句话太受用,曾国藩一边谦虚地讲“不敢当,不敢当”一边询问这个后生的情况,并放下了话:

“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

没多久这个后生就升官发财,曾国藩当了两江总督后,升了这个后生为扬州盐运使。

这说明,曾国藩还是很要脸面的,这么一个要名声,要面子的人,怎么可能谋逆,怎么可能要起兵推翻大清呢?

当然,若是硬着头皮分析下去,这一定是一部精彩的穿越小说,穿越到曾国藩身边,甚至附身他身上。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别说灭清朝了,就算是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也不会放在眼里。

只是,那样写,毫无意义啊!

更多文章

  • 晚清老照片:尚书侍郎和小妾恩爱合照,李鸿章的填房夫人珠圆玉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大清王朝末期,由于慈禧喜欢一些西方的新奇玩意,在身边人的鼓动下,她从国外引进了照相机。也正是照相机的引进,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老照片,这些照片对当时的历史考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晚清末期的这些照片中,要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就是尚书侍郎唐绍仪和朝鲜小妾的恩爱合照,以及李鸿章填房夫人的一张照片。在这

  • 清朝两大贪官联手演戏五年,坑了年羹尧和岳钟琪,雍正皇帝为何也会上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雍正年间岳钟琪案件,雍正怎么处置岳钟琪,雍正下江南惩治岳钟琪的电视剧

    那个从市长提拔为省长的官员叫程如丝,《清史稿》列传八十、八十六中都能找到他的影子,汪景祺的《西征随笔》也对程如丝的贪婪凶残有过详细描述。从《清史稿》和清人笔记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雍正朝,卖官鬻爵之事也很常见,程如丝就是靠给四川巡抚蔡珽送钱而当上了夔州知府(相当于地级市市长)。程如丝之所以花大价钱从马

  • 十三爷胤祥巅峰时权力究竟有多大?如果他造反,雍正只能等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老十三胤祥与雍正,胤祥给雍正的奏折,雍正胤祥简介

    “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皇十三子胤祥画像究竟为什么,怡亲王胤祥的死让雍正感同身受,嚎啕大哭以至于吐血不止呢?我们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这位在雍正王朝拥有至尊权力,却一心为兄为国的“老好人”。康熙最宠爱的皇子康熙统治末期,满人在关内生活数十年后变得游手好闲,丝毫没了往日马背上夺天下的“王者”之气。尤其

  • 北大校长蔡元培:去世时,无财物傍身,却只留下这两句遗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若是社会太平,蔡元培或许不会达到如今的成就,越是乱世越是能激起爱国志士的赤胆忠心,清末年间各方外国势力入侵,战事不断,闭关锁国终被打破,蔡元培才能接触西方文化,了解到国人与外国的巨大差异,逐渐开始倡导新学,同情维新。而后在教育事业中奉献一生,却在去世时,没有任何财务傍身,独独留下两句遗言:科学救国,

  • 乾隆看望31岁的亲弟弟,他前脚刚走,弟弟便说:我现在可以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乾隆对兄弟们的态度,乾隆对弟弟究竟有多好,乾隆的信件

    在我国古代,皇权的力量至高无上,皇家子嗣的地位也就十分尊崇了。并且古代一直都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因此各朝各代的皇室成员都为数众多,清朝自然也是如此。康熙一生总共有子女五十五个,甚至在他六十五岁那年还有儿子出生。相对于康熙来说,雍正一生仅有十二个子女,且有多位早夭,其中他的第五个孩子弘历,就是我们后

  • “活银行”邵洵美:民国富二代,死后没钱买寿衣,临终鸦片当饭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邵洵美后人今何在,邵洵美和陈茵媺的子女,邵洵美与保姆

    他们痛恨封建社会留下的糟粕,拒绝按部就班地按照家长的安排生活,渴望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腐朽的社会,用文字和艺术的力量,讽刺批判社会的黑暗面。他们往往出身于富裕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的还会被父母送到国外读书。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西方先进的新思想,才会不满足于当前迂腐封建的社

  • 如果他继承康熙的帝位,清朝很可能不会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康熙继承皇位,关于康熙皇帝的历史,康熙的儿子八爷继承皇位会怎样

    大清朝是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王朝当中也有一些皇帝有一个好口碑。比如说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做了很多的实事。比如说,平定了三藩,巩固统一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统一了台湾,而且还重创了新疆蒙古的分裂势力。再到后来,康熙把皇位传给了雍正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胤禛。爱新觉罗·胤禛。但实际上

  • 雍正为何要抄曹雪芹的家,曹家的权力很大吗?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曹雪芹的父亲曹因亏空巨大获罪入狱,曹家慌忙变买家产以期偿还,却被弹劾意图转移财产,雍正震怒,第二年正月下令彻底查抄曹府,全家谴返北京,从此江南首富的江宁织造曹家一败涂地,日渐衰微。文人曹雪芹出生在清朝雍正年间,一个满族家庭,他乃正白旗人,但他的祖辈却是汉人,当年祖上被抓,硬

  • 千古完人曾国藩,一个好色的家伙,怎么就成了千古完人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千古完人曾国藩,曾国藩如何成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三个最大特点

    曾国藩,号称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有人推崇他是“千古完人”。从一个山村里出来的穷秀才到千古完人,曾国藩可谓是华丽的完成了一个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场的大逆转。这个世界上没有神话,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小子从山沟里里刚出来,没有任何依靠的曾国藩曾经说过:我的成功全是因为自律。道光皇帝又一次接见

  • 民国东北“丐帮帮主”:乞丐讨来的剩饭菜,要先把肉和丸子挑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张祥就是在那个年代,双城府的丐帮帮主。丐帮帮主的身份并不是空头名号,他在乞丐当中也算是一个能人,会巴结讨好官员,得到了政府的批准,才能将手底下大大小小的乞丐管理于自己手中。百姓流离失所,因为吃不上饭没有好的工作,无奈之下只能当乞丐,靠乞讨为生,艰难度日。这些人政府也会管,会给他们安排统一住宿,有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