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燕国与秦国政策相似,为何结果却大不相同?鄙视齐赵,依附魏楚

燕国与秦国政策相似,为何结果却大不相同?鄙视齐赵,依附魏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232 更新时间:2024/4/10 15:22:53

我们都知道秦国是战国时代最大的胜利者,是战国末年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诸侯大国,对于这个国家来讲,它在每一个历史时间段所奉行的政策都是不同的,同时也都是最为适合国内国情发展的。战国初期的时候进行了商鞅变法,之后它又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之上实行连横政策,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又任用范雎拓宽了连横政策,延伸出了远交近攻,这一个又又一个的政策,为秦国谋取了巨大的实际利益。

[var1]

每一环都是秦国最终能够战胜山东六国的筹码,同时也是秦国发展进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尤其是像远交近攻这一个政策,它以商鞅变法为基础,以张仪的连横政策为延伸条件,在秦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国所面对的最为激烈的斗争,基本上也是在秦昭襄王时期进行的,那个时候的秦国可以说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在那个时期合纵策略刚刚成型,秦国的外部条件陡然严峻起来,而远交近攻正是为秦国解决了这一矛盾的一个政策。

所以说,虽然范雎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远交近攻确实是一项比较伟大的政治发明。

可是有趣的是,还有一个国家,它所实行的政策在形式上十分类似于秦国的远交近攻,可是这个国家获得的结局却与秦国大不相同,这个国家就是燕国,而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看一下燕国实行的政策是如何与远交近攻相类似的,在这样种政策的驱使之下,燕国又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它最终获得的结局又是如何受这种政策影响的?

[var1]

燕国策略类似于秦国,同样的远交近攻

燕国对赵国、齐国采取鄙视态度

首先,我们之所以说燕国实行的政策非常类似于秦国的远交近攻,那是因为燕国在一直以来的邦交原则上面,对待临近的齐国、赵国与对待较远的楚国、秦国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与它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渊源的齐国和赵国,燕国一直都秉承鄙视的态度,对于这两个国家,它是不屑与骄傲的,并且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间段,燕国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都是层出不穷,仿佛在燕国人民眼中看来,并不存在唇亡齿寒这个道理。

就算是在燕王喜的时候,燕国几近灭国,但是它依旧忽视了来自于秦国的危险,依旧没有看清楚赵国对燕国的屏障作用,还是一味的进攻赵国,而不是与赵国联合起来共同为自己宗庙社稷的延续而努力。

它对待齐国大体也是如此,在燕昭王时期就曾经联合其它五个国家共同进攻齐国,而它与齐国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接连不断地发生。

[var1]

燕国对秦国、楚国采取友好依附政策

但是燕国对待南部的楚国和西部的秦国在态度上就要有好许多,在很多情况之下,对于这两个国家都是采取交好政策的,甚至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把这种交好当作是依附,因为在战国时期,燕国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做“燕虽小而善附大国”,也就是说,燕国虽然它本身弱小,但它可以选择通过依附其它的大国来谋取自身的发展。

可是燕国的选择对象却从来不是自己临近的齐国、赵国等与它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而是楚国、秦国这种与它相隔较远,但同时对它的发展有着重大威胁的国家。

这样的历史现象可以说非常难以理解,因为其实那个时候无论是秦国也好,还是楚国魏国也好,它们之所以没有直接的发动对燕国的战争,那是因为燕国之前有着赵国和齐国等等作为它的屏障,尤其是对于秦国来讲,它与燕国是没有直接相连的土地的,所以在最终的灭国之战爆发的时候,它只能通过首先灭亡赵国,然后进军燕国,所以赵国的存在对于燕国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可是燕国却从来都没有重视过这一点,甚至它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去灭亡赵国。

[var1]

燕国与秦国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

如果说,这是在一个燕国发展历史比较鼎盛的环境之下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如果它发展实力比较强势,它是有那个资格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可是燕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贫弱的国家,都是一个需要靠其它的国家来进行生存的诸侯国,在这种境况之下,它不是去谋求将赵国这样的屏障作用发挥到极致,而是想要去灭亡赵国,这就是一个悖论了。

所以,我们才说它实行的这种政策在一定的形式上与秦国的远交近攻有一些类似,在那一历史时期,秦国就是选择对于相邻的赵国、魏国等等采取进攻的措施,而对于远方的燕国、齐国、楚国等等会采取较好的措施。

燕国与秦国实行这种政策,在形式上比较相似,但是最终所体现出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而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var1]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不计蝇头小利

第一个原因,就是它在实行各自的政策的原因上面是完全不同的,秦国之所以会实行这样的政策,目的是想要东出天下统一整个中原地区,也就是说,它所实行的政策是为了它的统一来打基础的,它的目标并不是某一个诸侯国而是整个中原地区,而它也不需要为自己国家的生存去费尽心机。

秦国是站在强势的基础上去俯瞰其它的诸侯国的,即这种政策从根本上而言不是为了去谋取一座城、一亩地这样的小头小利,而是为它整个一统天下的大计在做基础的。

燕国并不是为了统一天下,怀有浓厚的贵胄情节

可是燕国却不是如此,它所实行这种政策的出发点与秦国完全不同,它并不是为了做什么统一的大事业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在做争斗,因为其在国家实力上是非常弱小的。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过燕国的生存绝大程度上要依附于其它的国家,而那个时候秦国和楚国都是中原地区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对于燕国这样的弱小国家来讲,每一个都是能够护其周全的国家,就像战国初期的魏国那样。

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是最为强大的国家,那个时候燕国选择依附的就是魏国而同样不是与燕国有着历史渊源的国家,也不是一个在燕国最根本的生存道路上能够提供一些客观条件上帮助的国家。

[var1]

所以燕国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另一方面,它这种政策所体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贵胄情节,也就是燕国作为一个西周老牌诸侯国所拥有的那种自豪与骄傲。

我们知道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整个中原地区只有一个诸侯国是西周的开国诸侯,那就是燕国;同时,燕国的国姓又是姬姓,它们的君主是拥有西周王氏血统的,燕国有强大的历史底蕴,又具有所谓的贵族血脉,因此它有一种天生的自豪与骄傲。

所以,燕国对于赵国、齐国这样的新兴国家是不愿意去结交的,如果它有更好的选择,那么它就不会去选择它实际上看不起的国家。

齐国也是老牌诸侯国,为何燕国看不起

齐国不具有姬姓王族血统

有人说齐国也是一个老牌诸侯国,它也是由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啊!那为什么燕国对于其国的态度也一直不友好?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第一齐国虽然从一开始是西周分封的诸侯,但是它却不是姬姓王族所统治的诸侯国,而是由当时的功臣姜子牙所带领的。也就是说,在燕国人看来齐国与燕国是有着血脉上的差距的。

[var1]

姜氏齐国被田氏篡夺

第二个方面,是因为战国时期的齐国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不同的,那个时候齐国已经不在姜氏的控制之下了,虽然它的国号并没有改变,依旧称为“齐”,但是实际上这个国家已经落入到了曾经齐国的大臣田氏手中,即这个王朝在本质上也不再属于西周的正统诸侯国,而是由齐国原本的家臣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而篡夺的一个另类国家。

这在身为西周正统诸侯国的燕国看来是非常可耻的,因为它们本身对于西周的统治是有一定的情节的,对于篡改西周统治的人本身也是不服从并且蔑视的,所以对于一个已经更换了统治者的国家来讲,燕国也是屑于去与之交好。因此,齐国在燕国一直以来的发展进程当中,更多的是作为对手出现的。

魏国和楚国实力强大,燕国不得不依附

那我们上述提到的魏国之所以曾经被燕国所依赖过,那是因为魏国是战国初期唯一的超级大国,是那个时代最为发达的国家,是燕国唯一的依靠,如果燕国不依靠着魏国进行发展的话,那么它的生存成本就会大幅度提高,导致它的生存会成为一个难题。

因此,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之下,它才会去选择魏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而且有楚国、秦国这样的国家可以选择的时候,它更多的是倾向于这一类的国家。

楚国是一个老牌国家,而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这两个国家都是拥有历史底蕴的国家,因此,在结交这些国家或者对抗某些国家的原因上面燕国与秦国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它们想要运用这样的方式去实现的目的也是大相径庭的。

[var1]

燕国与秦国实力差距大

第二点是这两个国家本身在国家实力上的差距,秦国是战国中后期之后最为强盛的国家,从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它的国力就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它不需要依靠任何一个国家就可以完成发展,它在经历失败之后,甚至可以不需要经过喘气的实际就重新振作国内的发展循环。

这样的一个国家,它的发展状态是非常良好的,它拥有强大的实力来保证自己的生存,甚至它可以依靠自己一个国家的实力去对抗山东六国联合起来的反抗,所以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所实行的政策是主动的,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是秦国主动的去改善整个中原地区的环境,而山东六国要被动的去服从去反抗由秦国所带来的这种改善。

可是燕国却不一样,它本身的经济发展特别的贫弱,国内的发展循环是磕磕绊绊的,并且在很多地方它都身患顽疾,对于这个国家来讲,它所实行的一些政策是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的。

简单来说就是它所实行的政策都是一些花架子,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就比如说在远交近攻这一点上,秦国实行远交近攻之后,它有绝对的实力能够赢得“近攻”方面的胜利,无论是攻打魏国也好,韩国也好,还是赵国也好,它都能够获得实际利益。

可是燕国却不一样,无论是攻打齐国还是攻打赵国,它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所以这样的政策其实并不能够给燕国带来真正的价值,因此之所以在最后的结果上两个国家差距如此之大,与它们本身的发展实力是有着绝对的关系的。

[var1]

综述

笔者认为,燕国和秦国在选择自己道路上的标准是不同的,秦国完全是依靠自身的发展实力以及发展的现状去规划它的未来,它的发展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它知道这个国家本身需要的是什么?它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所以它能够依靠目标以及它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所以这样的政策可以给它带去巨大的实际利益。

但是燕国却不一样,它只是秉承在那个历史时间段早就不应该秉承的贵胄情景,只是一味的在模仿一些强大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换句话说,就是它没有自己的思考,无论它实行哪一种政策都跳脱不了它固有的王道怪圈,它只是在那样的一个范围之内做着自己的挣扎,丝毫没有考虑过这个国家有没有在这种政策之下获得实际利益!

这其实也是燕国最后灭亡的一个因素,因为它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它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它不是在一味的模仿就是在墨守成规,所以这样的国家其实是不能够长久地存在历史当中。

也告诉我们,每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都是取决于它的发展基础的,没有任何的过往是可以完全复制的。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壮大,想要长久的适应历史的潮流,那么它必须有着自己的一套发展经营形式,必须有着它自身对于国家考量,而不是一味地向其它的国家借鉴经验,也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其它国家的发展形式。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在历史的进程当中步步生辉。

参考文献:《左传》、《战国策》、《史记》、《国语》、《汉书》等

更多文章

  • 战国纷乱的时局,最终的赢家,为何不是人人看好的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楚国十大将军,战国楚国厉害么,春秋战国楚国强大吗

    当时的楚国,是很多人都非常看好的一个国家。因为那时候的楚国,军事和经济家底都非常雄厚。超大的国土面积,也足以支持楚国长时间的对外作战。但最终的结果,却让不少人始料未及。[var1]因为楚国并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壮举,而且在战国中期的时候,就显现出了非常明显的颓势。渐渐的,实力甚至已经比不上当时的魏国,

  • 成也管仲,荼毒也管仲,齐国人的阴影原来就是管仲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管仲为什么叫管仲,管仲的治国方略和功绩,管仲是个啥人

    管仲这个人光环很多,“法家先驱”、“圣人之师”,诸如此类,被后人认为是实至名归。在管仲的齐国改革中,其所推行的主要是“仓廪衣食、选贤任能、叁国伍鄙、尊王攘夷”十六字方针,在其任内,齐国的经济国力发展到巅峰状态,这也是齐桓公在位数年之间,齐国大军北可达辽东,远至荆楚,皆靠齐国国力使然,行政管理系统化、

  • 齐国都城临淄:一个快乐的城市,为何会成为“百家争鸣”发源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国的临淄城,齐国临淄是现在的哪里,历史齐国

    临淄城东南有个湖,叫做“天脐渊”;城北有两条东西向的大道称为“庄”,宽15米,可六辆马车并行;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大道称为“康”,宽17米,可陈师列阵,在康、庄大道之间,是城中最为繁华的地带——“国市”。当时的齐国人,自从姜子牙伐纣灭商之后,被周武王封于此地后,就世代生活在这天之脐上,从康庄大道走向了

  • 秦朝灭亡是从张仪那张破嘴开始的,看看他建的V信群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337年,战国年代里一个并不起眼的年头。在楚国都城郢都,一个书生坐在山冈上长吁短叹。他刚刚被楚国的丞相暴打一顿,踢出了群聊。他望着高高的天,想着空荡荡的通讯录,不知道该找谁。这个楚国丞相眼里的“小偷”,或者说倒霉的打工人,叫张仪。[var1]也是这一年,隔壁的秦国,秦惠文君刚登基不久,正在广泛

  • 春秋传奇:优孟演戏劝庄王,申舟冒死使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时期著名人物故事,春秋十大名将故事,优孟是如何劝谏庄王的

    [var1]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春三月,楚令尹孙叔敖病笃,嘱其子孙安道:“吾有遗表一通,死后为我转达于楚王。楚王若封汝官爵,汝不可受。汝碌碌庸才,非经世济民之才,不可滥置仕官中。若封汝以大邑,汝当固辞。辞之不得,则可请以寝邱为封。此地瘠薄非人所欲,庶几可延后世之禄耳。”言毕遂卒。孙安取遗表

  •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事业由巅峰走向没落,始作俑者真的是范雎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从长平之战胜利之后坑杀赵军开始,白起的荣光慢慢退下,背后原因是损失几十万将士的赵国派说客前往秦国游说秦相范雎,用私人利益成功说服范雎背后怂恿秦昭王下诏撤军。赵国惊恐万分,派人用重金贿赂秦相范雎说:“白起已经杀了赵括,灭了赵国四十多万兵马,现又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那就妥妥的封为三公,

  • 春秋谋士范蠡:出身贫寒,却有鸿鹄之志,助勾践三千越甲吞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范蠡急流勇退,范蠡有才吗,范蠡跟谁辅助勾践

    范蠡出身于楚国的一户平民家庭,年少时的范蠡便多喜爱阅书。虽然是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但是年少时的范蠡便有着远大抱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让家乡摆脱贫困,甚至与当时的地方官文种,交友甚欢。也许,上天也是渴望范蠡的理想成真,在范蠡提出长江下游有大展宏图机会时,文种毅然决然辞官,准备和范蠡一同东

  • 襄阳战国凸显9米盗洞,挖出一把神剑,专家:不输越王勾践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古墓发现的王者之剑,考古楚王剑,出土著名宝剑

    [var1]在我们中国现在出土的文物当中,要说哪一把剑是最为珍贵的?无疑是越王勾践剑,这把越王勾践剑被誉为是“天下第一剑”,如今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当中,它的主人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了。其实我们中国除了越王勾践剑非常尊贵以外,还有一把剑同样也是非常的尊贵,它绝对不会输给越王勾践剑,只不过它的数

  • 长平之战,赵括在被围前,是如何重创白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括vs白起完整版,赵括之死真相揭秘,白起打败赵括的故事叫做什么名字

    [var1]双方各有几十万大军不能离开上党郡,而军队每日消耗大量军粮和物资。这造成国内农业生产滞后,商业萎靡,百姓苦不堪言,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丈夫或者儿子在军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果秦赵两军在丹河两岸再耗上三年,秦国会被耗穷,赵国会被耗垮。眼看各国救援无望,而赵国的国力又不支持廉颇继续打持久战,赵孝

  • 长平之战 赵括顽强奋战重创秦军 推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括兵败长平读后感,长平赵括,宜安之战秦国和赵国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暗中较劲,秦赵两军长期对峙,随着公元前260年一场持续46天的残酷、浩大、激烈争锋之后,战场帷幕缓缓落下,秦将武安君走向战神辉煌的顶点,但辉煌的顶点也是他老人家的的终点,不久之后,“人屠”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一来是因为长平之战损兵折将,二来是因为功高盖主。与此同时,一顶名为“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