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出身于楚国的一户平民家庭,年少时的范蠡便多喜爱阅书。虽然是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但是年少时的范蠡便有着远大抱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让家乡摆脱贫困,甚至与当时的地方官文种,交友甚欢。
也许,上天也是渴望范蠡的理想成真,在范蠡提出长江下游有大展宏图机会时,文种毅然决然辞官,准备和范蠡一同东进创业。
[var1]
后来,文种和范蠡一道沿江水东下,来到位居长江下游的吴国,想要一同辅佐夫差,但是却受吴国大臣和夫差的冷漠相待,只得离开,两人连日奔波,终于来到越国都城会稽。
不过,相比较社会繁荣度高的吴国,越国似乎就是一片荒蛮之地,经济文化落后,到处都是没有被开垦的土地。但是,范蠡却没有觉得一丝不如意,反而对文种说,日后越国必定是我们大展宏图的地方。
果然,当越国国君勾践知道范蠡来的目的,便十分欣喜,直接将两人封为大夫,为越国建言献策,成就越国大业。
[var1]
在宫中,范蠡也是时常和勾践一同探讨军国大事,面对勾践的请教,范蠡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促进越国改革,让越国在短时间内国力得到增长。
当时,勾践即王位三年后,吴王夫差便在积极进行军事行动,准备为前任吴王阖闾报仇。当时,勾践准备一鼓作气,先行攻击越国,却被范蠡相劝,因为越国实力不足,贸然发动战争必然会失败。但是,勾践却一反常态,并没有听取范蠡的建议。
随后,勾践用兵决心已定,范蠡便知道越军必然大败。
[var1]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在夫椒大战,越军实力不敌吴军,被吴军连连挫败,最后越军军心大乱,勾践率领残兵退守会稽,被吴王夫差团团包围,勾践悔恨没有听取范蠡的劝诫。
此时,越国王廷也是乱作一团,勾践连忙请教范蠡应当如何让吴军退兵。
范蠡坦言,用军事力量已经于事无补,便准备让勾践用美女、玉器等进献给夫差,才有退兵之由,但这也是范蠡对于夫差的一道险棋,用金银美女让夫差逐渐玩物丧志。
最终,夫差答应了勾践的乞和,但是必须要让勾践亲自来吴国当人质,以表忠心。勾践果断答应,在临行前,便准备把军国大事嘱托给范蠡,但是范蠡深知文种的治理和指挥能力,便谢绝,和勾践一同前往吴国当人质。
[var1]
勾践和范蠡到往吴国后,便被安排做奴役杂活,圈马养马,其他休息时间便被一同关押在牢房中。起初,夫差本想招降范蠡,但是范蠡却以君臣之道,并愿陪勾践服役奔走,让勾践心中流泪。
3年的奴役生涯,范蠡一直是坚韧不拔,陪伴勾践在吴国度过艰苦岁月,心中也是毫无怨言,并逐渐取得夫差信任,误以为两人真的臣服,范蠡和勾践便得以重回越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不再是一言堂,决心力图振兴越国,而后十分看重大夫范蠡的谋略能力,范蠡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荒种地,富民强国,勾践一并支持。很快,在范蠡的指导下,越国生产力大为提升,甚至直接逼近中原先进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
[var1]
除开在国家经济上的造诣,范蠡对于军事也是十分关注,亲自募兵、指挥军事训练,养精蓄锐,训练出一批精锐的王师,准备报丧国之仇。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越国早已是国富民强,兵强马壮,范蠡觉得伐吴的时机到了。
公元前482年,范蠡在吴王夫差北上会盟之际,国内兵力空虚,提议举兵讨伐吴国,勾践全力支持,越国全军出击,果不其然,大获全胜,一举占领吴国都城姑苏,迫使夫差求和。
公元前475年,勾践在范蠡的辅佐下,再度出兵伐吴,因为吴国连年征战,兵力枯竭,国力也是逐渐衰弱。勾践主张一鼓作气,彻底拿下吴国,围困姑苏3年后,夫差再度派人求和,但是范蠡主张不要忘记会稽之耻,便让勾践回绝。
[var1]
随后,范蠡亲自率军攻进吴国王宫,夫差只好自尽,吴国自此灭亡。
在灭吴后,范蠡主张采取“抑强扶弱”谋策,让周边小国臣服于越国,让大国敬重于越国,此乃对国外交上策。
最终,范蠡激流勇进,明白“狡兔死,走狗亨”的道理。这一点张良虽有千古谋略,助力刘邦建立汉朝,但是却没有明白这层道理,最终落得惨死,而范蠡却明白勾践非当初勾践,野心不断膨胀,遂辞官归隐,后世经商致富,可算是千古谋臣也,治世、谙世、弃世,又有几人谋臣能全部做到。
后来,范蠡驾着一叶扁舟,北上齐国,开始另一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