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长平之战尸骨坑
先说一个基本的史实:至今考古界没有发现大规模的被活埋的尸骨坑,尸骨都有战伤。而且也没有发现大规模的集中尸骨坑。
杨宽先生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概述所说:“赵军大败,全军四十多万人全都被俘。白起仅仅释放二百四十个年幼战俘,竟把四十多万人全部活埋了。”(《战国史》,上海网民出版社1980年版359页)朱绍侯先生主编《中国古代史》亦云:“赵军失了主将,全军四十多万人都投降秦军。白起把战俘中年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其余全部活埋了。”(福建网民出版社1991年版,220页)此所谓被俘、投降、活埋“四十多万人”,显然都比当年实际情形夸大了。
而且,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原始出处《上下五千年》也言之凿凿,声言“赵军四十万人被活埋了”.
可是从长平遗址发掘出来的骸骨都带着战伤啊!这正好证明长平赵军是奋战阵亡,不是投降了乖乖被杀。如今文人群体一看考古学考出反证,就急忙“打补丁”在电脑板块修改“坑杀”定义,把“坑杀”说成残杀而不一定要活埋。已经来不及了!这种修改定义“急忙打补丁”是给司马迁洗地。这种行为非常无耻。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八十年代甚至更以前出版的诸多实体书,就能因为“维基百科”电脑板块“这么一改”就能不算数么?因为读者又新近看了“维基百科”电脑板块修改“坑杀”定义于是就把从前看过的实体书“全给忘了”?还以为读者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了新的就把旧的全扔了?这是把公众看得太健忘了吧?把公众当傻子耍是不是?你说“坑杀”不是活埋了,公众也得跟着你修改定义?对不起,世界上别的药都有卖的,唯独没有卖后悔药的!维基百科修改“坑杀”定义不好使。维持原定义,“坑杀”就是活埋!著名文人搞什么客观规律的专业也许错漏百出,但是汉语解词是著名文人特长,汉语解词是不会解错的,“坑杀”就是活埋!修改定义从一开始就不好使!既然考古学已经证明赵军将士没有被活埋,那就是没有被坑杀,那就是阵亡战死!!既然四十五万赵军是英勇战死的,秦军也就没有乖乖杀人的资格。你杀赵军,赵军当然要杀你。秦军也被搏杀了三十万!
从另一史实可证赵军没有四十万人投降!
长平之战后,秦军自身损失也极大,以致后来攻赵失败。连白起也说,秦军也损失惨重。如果赵军40万人是投降被活埋的话,秦军怎么会损失这么大。这在军事上解释不通。
唯一可以解释的是,赵军经过英勇战斗,才会导致秦军有如此巨大损失。
历史应还赵括和40万赵军以应有的尊重和清白
可以预见,赵括在如此困境下,仍然指挥40万赵军给秦军以极大杀伤。从现有的考古发现,尸骨都有战伤,而不是活埋,而且也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尸骨坑。
有军事专家曾谈到过,当时秦军数量和赵军相差不多,让秦军实施活埋40万赵军,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基本无法实现。
赵括没有选择,因为军中已经无粮
赵王不想死守么,当然不是,不然怎么会开始选任廉颇为帅。那是因为,经过数年战争,赵军已经无粮,赵国向别国借粮被拒,因此,长期坚守战略已经无法实现。而秦军却动用全国之力,通过水路运粮。所以,赵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命廉颇出战,被拒,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任命了主战的赵括。而赵括我想当然也知道这一情况。
历史终究是历史,终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不能说赵括是有勇有谋的帅才,但也绝不是纸上谈兵,40万赵军,更不应被加以投降后被活埋的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