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考古证明,应还赵括和40万赵军应有清白和尊重

长平之战,考古证明,应还赵括和40万赵军应有清白和尊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310 更新时间:2023/12/13 5:11:33

[var1]

长平之战尸骨坑

先说一个基本的史实:至今考古界没有发现大规模的被活埋的尸骨坑,尸骨都有战伤。而且也没有发现大规模的集中尸骨坑。

杨宽先生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概述所说:“赵军大败,全军四十多万人全都被俘。白起仅仅释放二百四十个年幼战俘,竟把四十多万人全部活埋了。”(《战国史》,上海网民出版社1980年版359页)朱绍侯先生主编《中国古代史》亦云:“赵军失了主将,全军四十多万人都投降秦军。白起把战俘中年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其余全部活埋了。”(福建网民出版社1991年版,220页)此所谓被俘、投降、活埋“四十多万人”,显然都比当年实际情形夸大了。

而且,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原始出处《上下五千年》也言之凿凿,声言“赵军四十万人被活埋了”.

可是从长平遗址发掘出来的骸骨都带着战伤啊!这正好证明长平赵军是奋战阵亡,不是投降了乖乖被杀。如今文人群体一看考古学考出反证,就急忙“打补丁”在电脑板块修改“坑杀”定义,把“坑杀”说成残杀而不一定要活埋。已经来不及了!这种修改定义“急忙打补丁”是给司马迁洗地。这种行为非常无耻。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八十年代甚至更以前出版的诸多实体书,就能因为“维基百科”电脑板块“这么一改”就能不算数么?因为读者又新近看了“维基百科”电脑板块修改“坑杀”定义于是就把从前看过的实体书“全给忘了”?还以为读者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了新的就把旧的全扔了?这是把公众看得太健忘了吧?把公众当傻子耍是不是?你说“坑杀”不是活埋了,公众也得跟着你修改定义?对不起,世界上别的药都有卖的,唯独没有卖后悔药的!维基百科修改“坑杀”定义不好使。维持原定义,“坑杀”就是活埋!著名文人搞什么客观规律的专业也许错漏百出,但是汉语解词是著名文人特长,汉语解词是不会解错的,“坑杀”就是活埋!修改定义从一开始就不好使!既然考古学已经证明赵军将士没有被活埋,那就是没有被坑杀,那就是阵亡战死!!既然四十五万赵军是英勇战死的,秦军也就没有乖乖杀人的资格。你杀赵军,赵军当然要杀你。秦军也被搏杀了三十万!

从另一史实可证赵军没有四十万人投降!

长平之战后,秦军自身损失也极大,以致后来攻赵失败。连白起也说,秦军也损失惨重。如果赵军40万人是投降被活埋的话,秦军怎么会损失这么大。这在军事上解释不通。

唯一可以解释的是,赵军经过英勇战斗,才会导致秦军有如此巨大损失。

历史应还赵括和40万赵军以应有的尊重和清白

可以预见,赵括在如此困境下,仍然指挥40万赵军给秦军以极大杀伤。从现有的考古发现,尸骨都有战伤,而不是活埋,而且也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尸骨坑。

有军事专家曾谈到过,当时秦军数量和赵军相差不多,让秦军实施活埋40万赵军,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基本无法实现。

赵括没有选择,因为军中已经无粮

赵王不想死守么,当然不是,不然怎么会开始选任廉颇为帅。那是因为,经过数年战争,赵军已经无粮,赵国向别国借粮被拒,因此,长期坚守战略已经无法实现。而秦军却动用全国之力,通过水路运粮。所以,赵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命廉颇出战,被拒,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任命了主战的赵括。而赵括我想当然也知道这一情况。

历史终究是历史,终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不能说赵括是有勇有谋的帅才,但也绝不是纸上谈兵,40万赵军,更不应被加以投降后被活埋的污名。

更多文章

  • 韩国人:我是战国七雄韩国的后人,中国历史:还真有点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时著名的韩国人,春秋战国韩国版图变迁,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影响

    作为中国东北方向的邻居,南朝鲜也就是韩国,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毕竟在中国历史,整个朝鲜半岛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其远古先民在血缘上,也与中国有那么一丝渊源,并且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朝鲜半岛始终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之一。自从明朝时期,高丽王朝被李氏推翻后,被明朝皇帝赐予"朝鲜"国名,并一直沿用了500

  • 长平之战后,面对足足40万降兵,白起还有其他选择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白起杀过赵国军吗,白起哪场战役坑杀40万赵军,长平白起可以打败赵军吗

    白起,战国后期名将,因长平之战后一次活埋赵国40万降卒,而留下千古骂名。但处在白起那个时代、那个地位,为了保证秦人“大出天下”的愿望得偿,除了杀降,他还有别的选择吗?[var1]降卒人数庞大,后勤不堪重负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军攻击韩国上党,上党军民15人集体投降赵国。随后,赵

  • 长平之战时,白起下令全军禁止吃羊肉,大胜后士兵这才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白起杀过赵国军吗,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白起赶赴长平

    ,更是战神白起的高光时刻。秦国在取得长平成立之后,这才奠定了盟主的霸权战略构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平之战的意义无论如何估量都不算过分。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作为秦军主帅,武安侯白起在战局已见明朗的大环境之下,还是能够谨小慎微把控细节,从而完胜赵军,这一点尤为值得后人鉴赏。在长平之战的决胜阶段,为什么白

  • 钱穆:秦始皇并没灭六国,秦历15年而亡,是因秦和其他六国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用现在的方式来理解,当时的周朝类似于现在的美国,全国有一个总统,但总统只是一个共主,是名义上的领导人,各州都是独立的。现在的美国已经确立了各州的疆域,自然不会再互相争地盘,但春秋时期不一样。这些封地都是属于某一个家族,是私产,经过长期的积累,便形成了贵族阶层。战国是春秋的延续。[var1]秦国成功源

  • 长平之战惨败,真的就只是赵括一个人的错吗?还有一个人罪不可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括兵败长平读后感,长平赵括,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是惨败吗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我国历史上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这是一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争。经此一战之后,秦、赵两国孰强孰弱自然一目了然。战争本来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代名词,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中,它成就了一个人,那就是一代名将武安君白起。[var1]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毁掉了另一个人,那就是赵括。

  • 银雀山挖出一批千年竹简,却再次打脸司马迁,专家:庞涓不如孙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庞涓图像,孙膑真实历史,孙膑庞涓斗智批注

    [var1]为此这也很好的突出了文物的重要性了,最备受考古专家重视的文物自然是有铭文的,比如竹简或者帛书无疑是最好的,毕竟它们身上都有许多的文字记载,山东的银雀山汉墓,我相信大家是肯定知道的。银雀山汉墓可以说是非常有名的,而且还出土了珍贵至极的《孙子兵法》,后更是成为了“九大镇国之宝”。此外银雀山汉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宜安之战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兵力,赵国和魏国打了多少战争

    [var1]但是,赵国也并没有因为长平一战而彻底一蹶不振,他们在此后还是打出了两次特别漂亮的战役,一次是邯郸之战,一次是赵破匈奴之战。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后3年,秦国想一举灭掉赵国,遂攻击赵国都城邯郸,结果打了一年多,秦国反而遭遇了失败,秦国在此战中损失了30万军队,这给秦国

  • 长平之战赵国如果继续用廉颇对战白起,最后的结果会改变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廉颇与白起,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是惨败吗,长平之战赵国死了多少人

    如果赵国当时没有临阵换将,而是继续廉颇对战白起,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var1]长平之战据悉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当时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直接在长平地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作战。从性质方面来说,这场战争其实是一场战略决战。在经过5个月的作战

  • 齐国遭灭国之祸,田单复国后,为何齐国五六十年内没有半点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田单复国的故事,齐国强盛的根源,齐国灭宋后齐国如何复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向这个拦住自己大一统的昔日强国发起进攻,秦国主力在名将王贲的率领下,避开齐军西面主力,由原来燕国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袭击,直奔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曾经辉煌

  • 魏国究竟怎么了?本国流失的人才统统反过来打自己,彻底被打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国的人才,魏国到底输出了哪些人才,魏国流失的八大名人

    战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而那个时代天下间最强大的莫过于“战国七雄”。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当时七个国家都分别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但比较有趣的是,曾一度称霸整个战国的魏国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在学成之后却有很多都投奔了他国,并帮助别国对付自己的母国。 在众多魏国“流失人才